图文 | 躺姐
可以确定的是,光伏链会成为这一轮 " 反内卷 " 的先锋,为全国各行业蹚出一条通过市场化手段缓解过度竞争、推动产业链价值逐渐回归的道路。
7 月 2 日,光伏玻璃生产企业亚玛顿董秘在投资者回复中证实,光伏玻璃行业减产的消息属实,产能加速出清;前一日,市场有消息称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于 7 月开始集体减产 30%,集体联合控制市场供需,预计 7 月国内光伏玻璃产量将降至 45GW 左右,通过减产力挺价格。
消息一出,沉寂已久的光伏链狂掀十几个涨停板,港股多个相关标的也大幅上涨,作为中国为数不多掌握核心科技的行业,自 2024 年开始,整个光伏链进入了价值溃缩的周期,主要产业链各个节点都经历了惨痛的价格暴跌,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四的企业里,有三家(隆基、天合和晶澳)都出现亏损,只有一家录得微薄利润。
更不用说光伏链上的硅料、辅材企业,基本面奇差无比,和前几年风光的时候大相径庭。根本原因是,中国是掌握了整个光伏链的核心科技不假,但具体到企业来说,很难形成对同行的技术壁垒,一个技术突破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全行业的技术突破,从企业的角度看,唯一能动用的竞争手段就是价格。
价格的竞争哪里存在底线?整个光伏行业都在深受价格崩溃带来的伤害。今年 6 月以来,受 531 抢装潮影响,N 型 TOPCon210 电池片 6 月 25 日成交均价比 5 月初降低了 2.5 分 /W;同期硅片环节的单晶 N 型 210R 硅片和 210 硅片成交均价也分别下降 1.2-1.3 毛 / 片;同期硅料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下降。
可以说,自 2023 年四季度开始的整个光伏行业的周期低谷,至今已经持续超过七个季度,也是光伏这个行业历史上经历的最长的寒冬。之所以这次光伏行业的深度调整迟迟不到位,有一些深层次原因是行业和企业本身无法解决的。
笔者有一位高中同学,前两年在西北某村级单位弄了一块地,准备开发风电站。当地给他的许多要求中," 拉来光伏生产企业 " 是其中的必选项。于是,在他的多次运作下,把一家已经破产的光伏小厂产能转移到了该村,顺利拿到了风电站的批文。
一个村子对光伏产能的渴求尚且如此,更何况全国其他地市呢?在这一轮光伏深度探底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成为落后产能的托底方,看上去自 2024 年以来有不少企业破产,但实际上产能却没见减少。据 Infolink 数据,截至 2024 年末,中国厂商的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主产业链产能分别达 300 万吨(折合 1360GW)、1154GW、1056GW、1107GW。
对比今年全球装机规模 500GW-600GW 的行业预测,产能过剩了一倍左右。
在行业内卷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由行业协会率先出手试水,通过 " 地板价 " 制止低价竞争。2024 年下旬,中国光伏协会发文,规定光伏组件中标价不允许低于 0.68 元 /W,鼓励招标方将组件质量的权重提升,并严厉打击低价投标行为。该文出台即将满一年,主要光伏组件企业的业绩在今年 Q1 继续下降,没有丝毫好转。
限价政策效果不好,其实也是符合逻辑的:毕竟,光伏行业协会内部还能管得住,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能力就很值得怀疑。这一切情况都说明,对于国内目前陷入严重内卷的行业来说,单纯依靠行业单一节点的自律行动,已经很难挽救整个产业链的颓势,非要来自更高层面、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改革不可。
于是,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始,中央密集表态,要着力解决低效 " 内卷 " 问题;并且,随着多个像光伏这样的优势行业因为内卷而每况愈下,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
6 月 29 日,人民日报头版发布文章《在破除 " 内卷式 " 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 " 内卷式 " 竞争。把破除 " 内卷式 " 竞争放到做强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上,明确政府、行业和企业都要对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7 月 1 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当天上午召开。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等等。
看这些有关整治内卷的思路,句句没提光伏,句句不离光伏,几乎每一条都针对光伏行业现存的突出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市场选择把光伏链作为 " 反内卷 " 行情的爆发重点,实在是这个行业被 " 内卷 " 祸害得不轻,不花大力气整治,是不太可能出效果的。
也是因此,此次光伏玻璃开始的自发性减产,绝对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偶发事件,而是从过去到未来,一系列全行业回春措施的一部分。
最初,玻璃行业的集体减产新闻,由上海有色金属网在 7 月 2 日报道,头部企业计划自 7 月份开始,集体减产 30%,这一消息得到了上市公司亚玛顿的证实,让一系列光伏玻璃股股价飙升。此外,硅料行业也有好消息出现,一方面是一直在传的 " 收储 " 小作文,在 " 反内卷 " 的大旗之下有了落地的可能。
另外,自今年 5 月开始,市场传言称通威股份、协鑫科技、 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东方希望和亚洲硅业拟通过成立基金的方式,收购其余企业硅料产能,进而实现产能出清。该传言在 6 月上海 SNEC 期间,得到协鑫科技联席 CEO 兰天石的部分确认,表示以大收小确有其事,头部企业正在做密切沟通和讨论。
但说实话,凭借行业企业现在的作为,可能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效果。
正如我们开始所说,光伏整个产业链,现在已经和不少地方政府的利益深度绑定,甚至,能源项目成为新的政府财源,简单的手段难以彻底根治;从外部环境讲,目前欧美对于中国光伏的警惕心理依然很重,而且,他们各自都对未来的清洁能源转型计划抱有疑虑,需求增长很难回到过去的情况了。
最后,还有一个需要强调的,是影响整个光伏行业的大考—— 136 号文。这份政策文件让整个清洁能源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主力,但也让新能源电站开始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和过去的标杆电价等政策相比,市场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让电站开发商倾向于更加谨慎地投资电站,过去能做的投资决策,现在估计就难了。
从整个电力市场建设和光伏行业的长期发展的角度说,这是好事;但对于中短期的市场来说,由于开发商投资更加谨慎,组件需求不会迅速提振,短期内高涨的光伏链企业,很难得到确实的基本面支撑。光伏行业久久期盼的转折点,短期内来不了了。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欢迎点赞、在看、转发,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加星标关注躺平指数,不错过每一次硬核推送。
关联阅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