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从雨中巴黎到上海夏夜,康托罗夫的琴声与共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7 月 2 日晚,2025 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被法国钢琴家康托罗夫的琴声点亮。这位因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那场传奇的雨中演奏而 " 一夜爆红 " 的 90 后艺术家,与芬兰指挥萨洛宁执棒的纽约爱乐乐团共同呈现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当最后一个音符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消散,康托罗夫在上海的夜色中找到了奇妙的归属感:" 街头的咖啡店、夜色中喝着啤酒读书的人,这一切感觉很欧洲。" 上海这座东方都市的肌理,触动了这位巴黎男生的心弦。

时间倒回一年前巴黎的那个雨天。瓢泼大雨中,奥运会导演坚持要求演奏完整的法国经典作品——拉威尔《水之嬉戏》。上场前,湿透的康托罗夫在巴黎著名的利奥波特 - 塞达 - 桑戈尔行人桥上等待了 20 分钟,却体验到了罕见的 " 寂静 "。" 神奇的是,我感觉当时的巴黎很安静,仿佛只有我独自在桥上演奏," 他回忆道。雨水模糊了城市的喧嚣,河上船只无声滑过,时空被不可思议地延展放大。当被问及那架承受暴雨的钢琴命运时,康托罗夫笑着回答:" 还好没有坏掉。" 最终,雨滴和琴声相映成景,钢琴家湿透的黑色衬衣下,尽显巴黎这座魅力之都的灵动与优雅。

这一次,为何在上海的舞台选择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康托罗夫的目光变得深邃。他指出这部作品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诞生于同一时期,钢琴协奏曲的开头和弦与交响曲共享着 " 命运动机 " 的血脉。在康托罗夫看来,贝多芬的永恒价值在于 " 人性、战胜困难、从黑暗走向光明以及对人类的信心 "。他精准点出《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双重灵魂——它是古典主义的丰碑,内部却跳动着浪漫主义的胚胎;钢琴声部以近乎即兴的诗意装点乐队旋律,直抵 " 美的极限 "。这份内省的美学选择,恰似他对上海那份 " 欧洲感 " 的细腻捕捉。

然而,呈现这份美绝非易事。" 我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完全准备好了," 康托罗夫坦言。他将演奏《第四钢琴协奏曲》比作 " 走钢丝 " ——需在汹涌诗意与古典主义结构的平衡中,用踏板精妙调色。" 不同于大型浪漫主义作品可任由独奏家倾盖乐队,贝多芬要求的是严密的协作与克制。每个音符都需要精细地表达和诉说,每个乐句都是独奏者与乐团、音乐厅声学的对话。"

面对古典音乐在当代的处境,康托罗夫拒绝粉饰太平。他清醒指出双重困境:时间上,演奏距今 50 至 100 年的作品,传统的真实感在代际传递中天然衰减;现实中," 文化行业的资金越来越少 ",职业道路日益艰难。但他拒绝以 " 假装流行 " 来讨好年轻观众。" 古典音乐的特殊之处在于,人们听到的都是木头乐器发出的真实音色,在闭上眼睛的昏暗中感受没有干扰的纯音乐。" 康托罗夫眼中闪耀着澄澈的光芒。他相信开放的心灵、有接受力和审美力的听众终将与复杂和声相遇。" 也许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引导,聆听古典音乐可能较为难以入门,但我相信电影音乐中流淌的古典基因,可以成为一座桥梁。"

当上海夏夜的湿润空气裹挟着热风拂过脸颊,离开下榻的上海城中希尔顿酒店,康托罗夫很是享受在路边散步的时光。" 又宏大,又亲密。" 这是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觉。" 即使这里有摩天大楼,比欧洲任何一座中世纪的城市都要大得多,但当我行走在街上,在街头咖啡馆的暖光与屋外行人的书页翻动声中,还是触摸到了超越地域的人文共鸣。" 也许正如康托罗夫所道出的他对上海的亲近感,昨晚申城音乐舞台上的贝多芬之声,不仅奏响了走向光明、战胜黑暗的命运之歌,更是在全球版图上,标记出人类精神相遇的坐标——在纯粹的古典乐声中,我们依然能辨认彼此的心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贝多芬 上海 巴黎 法国 奥运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