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昨天
大窑“变脸”?曾坚拒外资收购,如今或易主KKR?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 | 超新星财经

2025 年盛夏,一则资本传闻让街头巷尾餐馆里常见的一种汽水成了焦点——美国私募巨头 KKR 拟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 85% 股权,据猜测为大窑饮品。

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这场谈判已持续一年,若成行,KKR 将手握绝对控股权,创始团队仅保留少数股份。

这则消息与两年前大窑的表态形成刺眼对比。2023 年当 " 可口可乐收购 " 传闻沸沸扬扬时,这家企业曾斩钉截铁地宣称:" 作为纯民营企业,绝不会被外资收购或控股。"

从坚决拒斥到沉默以对,这个从内蒙古走出来的 " 国民汽水 ",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01 从 " 青城拉菲 " 到餐桌霸主:一瓶汽水的逆袭

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村,因旧石器时代遗址得名 " 大窑文化 "。谁也想不到,这个考古学符号会在百年后成为国民汽水的招牌。

故事的起点藏在 90 年代的呼和浩特街头。26 岁的王庆东蹬着三轮车穿梭在巷弄,车斗里装满 3 毛钱一瓶的汽水。彼时可口可乐刚收购武汉饮料二厂," 两乐水淹七军 " 的并购潮正席卷全国,国产汽水品牌要么消失,要么退守一隅。

2004 年,王庆东抵押房产,孤注一掷收购濒临倒闭的军转民企业八一饮料厂。这家 1983 年成立的老厂,设备虽旧却能解决他最头疼的产能问题。

两年后,他以 " 大窑文化 " 命名企业,绿色玻璃瓶、金属盖的 " 大窑嘉宾 " 应运而生——这种带着浓烈气泡和果味的汽水,长得像啤酒,喝起来够劲,恰好填补了餐饮渠道的空白。

在呼和浩特,它被亲切称为 " 青城拉菲 ",是烧烤摊的标配。但真正让大窑走出内蒙古的,是 2014 年的战略转向。

王庆东避开 " 两乐 " 重兵把守的商超渠道,专攻分散却毛利高的餐饮终端:给经销商 20% 以上的利润率,比同行高 5~10 个百分点;推行 " 不压货 " 模式,小批量供货降低餐馆风险;520 毫升的大瓶装设计,既满足豪饮需求,又让终端利润翻倍——餐馆卖一箱可乐赚 12 元,卖一箱大窑却能赚 36 元。

这套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打法收效惊人。

2023 年,大窑 70% 以上的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全国经销商超千家,百万终端覆盖 31 个省区市。在西北某城,它的全渠道销售额甚至超过可口可乐;杀入北京后,也一度打破北冰洋 " 北京汽水之王 " 的神话。

市场传闻称,2023 年大窑销售额达 32 亿元,这一体量是冰峰的 10 倍、北冰洋的 3 倍;2023 年销售额在 30-32 亿元之间,2024 年销售额或在 45 亿元左右。不过以上数据并未得到大窑官方的证实。

2022 年吴京代言的广告铺满央视和地铁后," 大汽水,喝大窑 " 的口号更是让这个曾藏在餐馆冰柜里的品牌,成了国民级汽水。

02 从 " 绝不 " 到 " 默许 ":态度转弯背后的现实困境

大窑与资本的周旋,早已不是第一次。

2023 年 10 月," 可口可乐拟收购大窑 " 的消息传开,公司立刻辟谣:" 从未接触,也不可能被外资控股。" 次年 8 月," 维维股份收购 " 传闻再起,回应依旧强硬:" 无任何资本接触。" 两次表态如出一辙,字里行间都是对品牌自主权的捍卫。

图自大窑官网

而这家立志成为 " 国民汽水引领品牌 " 的企业,其对自主权的珍视也因此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同。但这次面对 KKR,大窑的回应变成了 " 不予置评 "。

这种微妙转变的背后,是全国化进程中的层层壁垒,最突出的是 " 南北鸿沟 "。

在北方,烧烤、火锅等重口味餐饮场景与大窑的 " 解腻、够劲 " 特质完美契合;可到了南方,饮食习惯更清淡,茶饮、果汁早已占据主流,大窑的 " 重口味 " 显得格格不入。

2024 年数据显示,南方市场营收占比仅 15%,远低于北方的 70%。而 2023 年启动的 " 北商南援 " 计划,即派北方经销商开拓南方市场,却因口味差异、渠道规则不同也收效甚微。

此外,大窑的产品结构也暗藏隐忧。尽管推出了果汁汽水、茶饮等新品,但 2023 年新品销量仅占 8%,九成收入仍依赖 " 大窑嘉宾 " 这款经典汽水。但随着碳酸饮料整体增速放缓,2023 年市场份额已被即饮茶超越,健康化趋势下," 高糖 " 标签成了大窑绕不开的坎。

更关键的是,国产汽水目前还从未有过全国化成功的先例。北冰洋守着北京,冰峰困在西北,大窑虽已布局全国 31 个省区,却仍未打破 " 区域强势、全国弱势 " 的魔咒。

要从餐饮渠道攻入商超、便利店等主流战场,缺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供应链整合、品牌运营的系统化能力。

03 KKR 的算盘:为何选中这瓶 " 北方汽水 "?

在华尔街,KKR 以 " 逆周期抄底 " 闻名。2025 年一季度,它募集到 305.4 亿美元新资本,管理规模达 6640 亿美元,联席 CEOScottNuttall 直言:" 混乱时期往往藏着最好的机会。" 而大窑,无疑正是它眼中的 " 机会 "。

这家有着 " 收购之王 " 称号的 PE,投资中国的逻辑向来紧扣时代脉搏:早年押注农业(中粮肉食、现代牧业),跟着城市化投了海尔、雷士照明,又踩着移动互联网浪潮投了字节跳动。如今盯上大窑,看中的是它在餐饮渠道的 " 独门秘籍 "。

在 KKR 看来,大窑的价值藏在餐馆的冰柜里。

全国近 80% 的烧烤店、拉面馆都能看到它的绿色身影,这种 " 渠道护城河 " 是用钱难以复制的。更重要的是,它的盈利模式足够健康——单瓶毛利 3 元以上,2024 年净利润率 10%~15%,现金流稳定,堪称 " 现金牛 "。

KKR 的野心不止于此。它擅长 " 投后改造 ",2013 年入股海尔后,推动其收购 GE 家电业务,还帮着优化采购体系,一年省了 16 亿。这套经验若用在大窑身上,或许能解决其供应链痛点——七大生产基地的协同效率、物流成本控制都有提升空间;还能帮它撬开商超渠道,补上全国化的最后一块拼图。

对中国消费市场而言,这笔交易的意义更深远。疫情后,美元基金鲜有大型并购动作,有投资人直言:" 这可能是风向转变的信号,外资对中国消费行业的信心正在回来。"

04 结语:一瓶汽水的命运选择题

如今,大窑的绿色玻璃瓶仍摆在无数餐馆的冰柜里,但它的未来正悬而未决。若交易获批,85% 的股权易主意味着创始团队将失去控制权;若最终搁浅,全国化的瓶颈仍需独自突破。

从蹬三轮车卖汽水的个体户,到年营收数十亿的品牌,大窑的逆袭是国产汽水韧性的缩影。但它面临的困境,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在 " 两乐 " 巨头的阴影下,如何从区域走向全国,从单一渠道迈向全场景,从 " 性价比 " 升级为 " 品牌力 "。

无论最终是否牵手 KKR,这瓶汽水都站在了新的起点。是成为资本版图里的一颗棋子,还是闯出国产汽水的新路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餐馆订单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可口可乐 呼和浩特 外资收购 拉菲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