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淡暑期档,老片来撑场
被寄予厚望的 2025 年暑期档,还能成为电影行业回暖的关键节点吗?
答案恐怕是:悬。
从 6 月初开始的暑期档快要过去三分之一,还没有出现像去年《抓娃娃》那样破 30 亿的新片票房领头羊。
而不久前,五一档又再度遭遇惨淡的滑铁卢——总票房仅有 7.5 亿,较 2024 年腰斩。
观影人次也砍半,每场电影平均只有 8 个人在座位上看,对比高歌猛进的 10 年代,像是一夜回到了起点。
上映的影片中,仅有《水饺皇后》和《猎金 · 游戏》两部破亿,季军还是宫崎骏 97 年的老片《幽灵公主》。从春节上映至今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还在这个期间贡献了 4464 万票房,可见能打的新片真的太少。
这么看来,经过时间考验的老片,在口碑和票房上也更为稳定。
那么,把老片重映,冷饭热炒,会成为未来电影院的常态吗?从投入与回报层面讲,它会是门让盘活市场的好生意吗?
今年的暑期档片单在 6 月初发布,共计有超过 60 部中外影片定档。
我翻看片单,发现了不少熟悉的身影。比如 2015 年就在内地上映过 " 最适合成年人的童话 " ——动画电影《小王子》,票房 1.58 亿不算高,但在素以 " 小众 " 著称的法国动画里已经是不错的成绩。
今年的 10 周年重映,主打的是 " 配音原班人马回归 " ——当时 14 岁的易烊千玺配小王子,周迅配玫瑰,马天宇配狐狸。也就是说,大概率两个版本没什么差异。
但票房预期较为乐观,毕竟小王子这个 IP 某种程度代表着当年向往冒险与纯爱的集体心理,谁的青春期没在日记本写下过 " 玫瑰是唯一的玫瑰 ",或者 " 如果你想要与别人制造羁绊,就要承担掉眼泪的风险 "?
卓别林的《淘金记》算是重映片里最老的一部,是百年全球庆典的献映活动,无力撬动大众市场,属于电影发烧友这个特定圈层的仪式。
法国电影《三个火枪手》虽然是 2023 年的片子,但和《幽灵公主》《攻壳机动队》一样,严格来说今年在中国都是老片首映。
一般而言,老片上映包括首映和重映两种情况,前者指的是从未引进的遗珠中筛选,此前我们观影通常是在艺术影院、电视或者某些画质模糊的网站上进行,再去电影院属于情怀驱使的 " 还一张电影票 "。
后者则是公映过的电影,通过画质修复、视觉升级等技术手段升级,比如 2012 年 3D 版《泰坦尼克号》,或是重新剪辑、新增片段,比如 2009 年重剪后在内地上映的《东邪西毒:终极版》。
有票房或者口碑特别好的,常看常新,还能拿出来撑场子。就算搏不出票房奇迹,也不至于惨遭大翻车。
今年几个热门节日都有老电影的身影。情人节上了《花样年华》25 周年导演特别版,除了 4K 修复外,王家卫做出一些 " 既要又要 " 的聪明改动。
增加了当年剪掉的千禧年戏份,苏丽珍成为了摆脱家庭伦理、越走越远的 21 世纪娜拉。而与周先生之间 " 仅留下一个唇印 " 的隐忍暧昧,化作了独立于影片外的一个彩蛋——苏丽珍和周慕云在便利店重逢热吻。
这部在千禧年被奉作 " 文青爱情圣经 " 的电影,今年重映的票房约 6200 万,一个比许多文艺新片要好得多的回报。
同样是 " 文青爱情圣经 " 的日本电影《情书》,则在另一个象征着 " 爱情 " 的节点 520 重映,单日票房登顶,总计 7535 万元。
另一部来自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倩女幽魂》票房略微逊色,但 2250 万的总票房总归也够让近年上映的某些注水港片汗颜。这些过去常常出现在电影节和艺术院线的老电影,如今开始大规模上院线。
除了这些豆瓣口碑屹立不倒的经典老片,还有一类较为尴尬的 " 去库存 "。
我惊讶地发现 2024 年春节档以 330 万票房匆忙撤档的《八戒之天蓬下界》,竟然诡使神差地再度出现在今年的暑期档中。
这部豆瓣评分 4.7 的国产动画,首映主要起到一个避雷作用,而重映更像是牌桌上血本无亏的不甘心,穷途末路地最后一搏。
频繁上映老片,真的是因为新片不能打、不够打吗?
■电影市场还能撑多久
老电影扎堆上映重映,是这几年来的一个明显的趋势。
早在 2006 年,中国就启动了 " 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 ",每年在经典影片数字化修复投入 3500 万元。但大规模商业化重映,还要从两个成功案例说起:
一是 2009 年的《东邪西毒:终极版》,票房近 2600 万,二是 2012 年 3D 版《泰坦尼克号》重映,以 9.45 亿票房创下当时中国影视第二的记录,推动诸如《阿凡达》、《侏罗纪公园》一众好莱坞大片的陆续重映。
从 2020 年开始,由于无法开工,新片供给不足,重映影片数量开始大幅增加,成为规模化现象。
而过去不久的 2024 年,更是被称作 " 重映元年 "。这一年上了 30 多部老片,包括长居豆瓣电影榜单 TOP250 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周星驰无厘头喜剧代表作之一《食神》,甚至还有前一年刚上过的《孤注一掷》和《灌篮高手》。日本导演是枝裕和还特地来华,宣传自己的《如父如子》。
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下半年的《哈利 · 波特》全系列重映。
这场被粉丝戏称为 " 铁腚能行 " 的大规模马拉松式重映,弥补当年 12 月新片供给不足的窘况,甚至凭借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强大的 IP 效应,把同期好莱坞新片《小丑 2》一顿拳打脚踢,以全系列重映总票房接近 4 亿的成绩,成为 2024 重映市场的最大赢家。
影院的营销做的也是到位而漂亮,面向 IP 粉丝群体打造 " 沉浸式体验 ",用 " 半马 "(前 4 部)和 " 全马 "(全 8 部)的概念捆绑售卖系列电影票,附赠马拉松奖牌、黄油啤酒等周边,部分影院还在影院复刻 " 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 场景,出租魔法袍、魔法杖方便影迷打卡拍照。
不过,这场胜仗的实际效益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大,全系列重映总票房约 3 亿多,和真正的爆款新片比起来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但你可能会想,免去了高昂的制作成本,重映怎么说也能赚吧?
在给出答案前,我们可以先通过几个案例来算一笔账:
以 2012 年现象级重映影片《泰坦尼克号》为例,画质提升、3D 转制、声音增强,尤其还需要处理像是沉船、水下这些复杂精细的大场景,成本约在 1.3 亿元左右。和 9.45 亿的最终票房相比,确实赚了。
《倩女幽魂》在 2011 年曾经推出过一个 2K 版本修复,成本在 200 万左右,但票房也就将将覆盖修复支出,加上要给发行方和影院分的账,属于亏本。
同样翻车的还有 2024 年重映前被寄予厚望的《食神》,只是时代已变,无厘头成为无聊,扮丑的女性角色也变成了落后的观念,次日就降低排片。
不过,今年《倩女幽魂》的属实翻身了,尽管 4K 版本修复价格大概高出 100 万左右,票房却比 2011 年版翻了十倍,属于小赚。
类似的,秉承王家卫 " 修旧如旧 " 要求的《花样年华》,300 万左右的修复成本换来 20 倍回报的票房,也证明只要给出诚意、做出新意,老片重映仍是一笔可行的低风险生意。
反面教材莫过于纯属喂剩饭的频繁重映,比如前面提到的《孤注一掷》,连续两年上暑期档,第二年的票房暴跌至不到 100 万,连第一年票房小数点末位数都达不到。观众不傻,为经典隔十年付费叫情怀,为投机取巧付费那叫上赶着受骗。
■电影市场还能撑多久
只是,情怀总是属于拥有过去的人。准确来说,没有记忆,过去也就无从怀念了。
与此相关的一个佐证是电影市场年轻观众的流失,曾经被视作最爱看电影、爱做梦的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爱去电影院了。
今年五一档数据显示,20 岁以下的观影人群仅占总数的 2.9%,比 2021 年下降了 40% 多。对比之下,30 岁以上的观影者,反而越来越多了。
某种程度上,坐在电影院看电影这个行为本身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怀旧。中国电影市场,并非孤例。
要说重映大户,首先提到的就是盛产文艺片的法国。
法国电影实行的是分线发行制度,老片不与新片厮杀竞争,而是拥有独立的排片空间。
2022 年,法国院线中九成以上都是重映影片,比新片比例高得多。像《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这样的经典老片,几乎档期驻扎循环播放。当然,法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超过 40 岁,似乎正好符合忠诚为情怀买单的用户画像。
英国这几年重映票房增长同样迅速,不少成功案例属于全球联动,比如去年中国重映过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也在英国市场同步推出了 30 周年纪念版,英国本土 IP《哈利 · 波特》全系列去年同一时期登陆本国。
如此看来,全球电影产业共凉热,似乎都到来了一个倚靠老片刺激市场的拐点,而 " 经典影片 " 这个仓库中的库存往外越搬越多,进来的却越来越少。
有着 " 电影天才 " 之称的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对于 " 看电影 " 这件事,有过一个很文艺的解释:" 人们走进电影院是为了 " 失去或错过的时光 ",电影能通过浓缩和延长生命经验,让观众成为 " 见证人 "。
我当然不希望电影和影院消失,尽管它的票价越来越贵,但这种钻入一个黑暗洞穴般的仪式性体验,某种程度上用叙事和影音构造了一个让我们能专注体验、释放的小小阵地。正因为它不可倒退、不可快进、不可倍速,阻止我们的大脑被过载的信息分割成碎片。
只是我也真的希望,未来真的有更多能让人 " 延长生命经验 ",而非 " 浪费生命时长 " 的佳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