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07-03
苏轼与陶渊明的精神共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中国文学史的坐标系中,陶渊明和苏轼是两颗相隔六百余年时光的星辰。最新一期《博览群书》杂志刊发文化学者韩海安《陶渊明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一文,揭示了苏轼与陶渊明的精神共鸣。

文章认为,陶渊明与苏轼的对话,本质上是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延续与更新。苏轼在继承陶渊明美学范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宋代文化的新元素,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生命哲学层面。陶渊明 " 不为五斗米折腰 ",决然告别官场的 " 樊笼 "、回归自然的 " 田园 ",用诗文构建起了士人精神归隐的经典范式,成为后世文人心中向往自由、摆脱束缚的精神旗帜。苏轼在其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中,多次化用了陶渊明 " 田园将芜,胡不归 " 这一经典意象,在曲折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将自然视为心灵的归宿。苏轼同样钟情于自然,他的诗词中自然意象丰富多样,山水、花鸟、明月等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二是诗歌美学层面。陶诗以 "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评语)著称,其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厚的韵味。陶渊明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田园生活的场景与情感。苏轼继承了陶渊明的创作手法和美学特质,他的诗作常常能看到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描写,更是主张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三是艺术技巧层面。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传统具有一定的散文化倾向,他的诗歌常常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如《归园田居》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就像是在讲述一个个生活故事,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这种散文化的倾向为诗歌带来了一种真实、亲切的质感。苏轼进一步打破诗与文的界限,将 " 以文为诗 " 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在其《和陶饮酒二十首》中,既有陶诗的叙事性,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悟;又融入了宋诗的议论特质,在叙事的基础上,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议论。这种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诗歌更具思想深度。

作者认为,苏轼在对陶渊明的解读与评价中,不仅塑造了陶渊明的文化形象,也借助对陶渊明的诠释完成了自我形象建构。在苏轼的笔下,陶渊明成了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高洁、淡泊、超脱的文化人格。同时,苏轼在自己的诗词、文章中不断提及陶渊明,将自己与陶渊明相联系,表达自己对这种文化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苏轼的传播与塑造,使得陶渊明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陶渊明 苏轼 宁静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