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上,博世几乎展示出了所有基于骁龙汽车平台开发的方案。从骁龙 8155 平台的智能座舱电路板元器件,到骁龙 8255,再到骁龙 8295,最终是一块基于高通 Snapdragon Ride Flex 平台的最新方案—— 8775。
如果只看 PCB 板的面积,几乎察觉不到这几块板子在能力上的巨大跃升——它们的物理尺寸并没有明显增大,但功能却显著增强。
博世展台
前三代产品更多体现在座舱参数性能和多模态交互方面的代际升级,而最受瞩目的 8775 平台展示板则成为全场技术人员驻足最多的方案之一:它不仅具备增强版 8155 的座舱能力,还集成了一颗 96TOPS 的 NPU,在单芯片上同时支持沉浸式舱内体验,以及高速 NOA、APA 泊车、城市通勤等 L2+/L2++ 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任务。
博世只是这次高通汽车技术合作峰会所展示的近百合作方之一。围绕类似博世所搭建的全高通汽车方案展台案例,人们已能明显感知到高通汽车业务的变化:过去谈到高通,更多是讨论它在智能座舱领域的主导地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将高通的方案集成进智能辅助驾驶的开发流程,并最终进入到数以百万计的汽车端侧中。
为什么还需要高通
如今的智能辅助驾驶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传统芯片厂商如英伟达凭借强大的 GPU 算力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国产厂商如地平线、黑芝麻等也在细分赛道上逐渐崭露头角。而特斯拉等整车厂,则选择自研芯片,试图掌握核心主导权。
然而,这个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却面临着明显的分化现象。高端智驾方案虽然功能强大,但成本居高不下,通常只能应用在旗舰车型上;而中低端市场对成本更为敏感,却同样渴望智能化能力,形成了明显的供需错配。
更为复杂的是,传统车载系统架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座舱域和驾驶域是彼此独立的,现在 " 舱驾融合 " 成为大势所趋。这种架构变革不仅需要更强的算力整合能力,还要在成本控制与功耗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也就成为高通的机会。
了解高通汽车数字底盘的朋友早就知道,自从高通推出骁龙 Ride 平台以来,便在持续加强其智能辅助驾驶(ADAS)生态的建设。
而如今,当看到如此多的车企纷纷选择高通方案后,人们自然会产生新的疑问:一家来自通信与消费电子领域的公司,为什么能在智能汽车、特别是驾驶辅助领域快速站稳脚跟?
高通技术公司汽车、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 Nakul Duggal 在大会主论坛的发言中给出了一个关键答案:" 我们投入大量时间的一个重点方向,是确保在与客户共同打造产品时,聚焦于量产落地。"
高通技术公司汽车、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 Nakul Duggal
仅在 2025 年上海车展上,就有超过 100 款基于高通平台的车型设计或解决方案正式发布或展示。这些产品不再是实验性的技术演示,而是真实可交付的量产路径。这种 " 从工程走向产品 " 的节奏感,正是高通汽车业务在近两年中能够快速落地的核心变量。
尤其是在 ADAS 领域,高通并非一开始就全力下注,而是在 2023 年迅速识别出一个关键趋势:中国市场的 L2+ 辅助驾驶正加速普及。从高速 NOA 到记忆泊车,整车厂迫切需要一套低成本、高安全、高落地性的智能辅助驾驶平台。
提供 " 性能 + 能效 + 成本 " 最优解
高通的做法是延续其一贯路线:先夯实芯片底座,再提供完善的工具链和开发者生态。他们不仅专注于芯片性能与每瓦特算力的平衡,也通过完整的 SDK、调试工具、功能安全文档,确保 OEM 和 Tier-1 可以快速开发部署。同时,高通还在架构层面强化安全性,将 " 本质安全 " 原则深入贯穿于芯片设计、软件流程与系统监控工具链中。
此前我们已经介绍过,高通已经构建出完整的车载平台组合:
骁龙座舱平台在国内座舱市场中已占据领先地位;
Snapdragon Ride 平台面向不同级别的 NOA 提供差异化方案;
Snapdragon Ride Flex 平台则打通了舱驾技术底座,支持视觉、安全、交互三位一体的设计目标。
而这套方案具备高度灵活性。例如,高通与元戎启行联合基于 Snapdragon Ride 平台(8650)打造多款兼具高性能与成本优势的 ADAS 解决方案,带来更出色的城区 NOA 功能;高通与德赛西威也宣布,基于 Snapdragon Ride 平台(8650/8620)和 Ride Flex SoC(8775)开发 ADAS 和舱驾融合方案。
在本次高通汽车技术峰会现场,包括中科创达、车联天下、德赛西威、博世、卓驭科技等厂商均选择了 Ride Flex SoC(8775)作为底座。这颗芯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单颗 SoC 即可同时驱动智能座舱和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
骁龙 8797
包括性能更强的 Snapdragon Ride 至尊版平台(8797)也首次亮相。随着端侧大模型在车内的规模化部署,中科创达基于 8797 平台,通过模型轻量化和算法优化,已成功在端侧流畅运行 140 亿参数的大模型。
在 " 端侧 AI 普及化 " 的趋势下,一些客户案例充分体现了 Ride 平台与 Ride Flex 平台的另一层价值——不靠堆料式硬件,也能实现高阶智能体验;不同产品组合之间,也能跑出完全不同的系统效果。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刚刚发布的零跑 B10。这是一款起售价 12 万元左右的入门级智能轿车,但其智能辅助驾驶配置却远超同级:搭载一颗前向激光雷达和一颗高通骁龙 8650 ADAS 芯片,再配合零跑自研的端到端 ADAS 大模型,便可实现高速 NOA、城区通勤辅助和记忆泊车功能。
这并非 " 堆芯片 ",而是一次极致压缩与整合的结果。骁龙 8650 作为 Ride 平台的中端成员,采用模块化架构设计,在保证感知与规划能力的同时功耗控制极佳,适合单域部署。配合端到端大模型,还降低了对高精地图与多传感器融合的依赖。
更值得一提的是,零跑 B10 还在座舱系统中使用了旗舰级的骁龙 8295 芯片。这颗原本用于 30 万元以上高端车型的芯片,如今出现在 10 万元级别的车型中,帮助其实现高分辨率流畅显示、AI 助手、AR 导航等体验,实现从感知到交互的全链路 AI 能力。
这种 " 高端芯片组合下放 " 的策略,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代表高通汽车芯片战略已完成从高端向主流市场的结构性下沉——且是高质量、有规模、高效率的下沉。
这就是高通方案灵活开发能力的体现。如果客户对舱驾融合有更高期待,高通也能凭借其高效率、低成本、广泛产品矩阵及快速部署能力,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支持。
零跑也与高通合作,基于 Snapdragon Ride 至尊版平台(骁龙 8797),共同打造其旗舰 D 系列车型,该平台支持舱驾一体体验,面向未来座舱与 ADAS 融合。
这里简单科普一下:传统方案中,座舱与驾驶通常由两颗不同芯片负责,一颗负责 Android 操作系统、语音交互、娱乐系统等 " 软体验 ",另一颗则处理传感器数据融合、NOA 规划、自动泊车等 " 硬安全 " 任务。
但这两套系统之间存在天然壁垒,例如用户在车内说一句 " 带我去公司 ",这条语义请求需要传给 ADAS 系统判断当前路线是否符合执行条件。然而,两个芯片之间来回通信可能导致延迟,影响流畅度甚至响应逻辑的准确性。
Snapdragon Ride Flex 的设计初衷,就是通过打造单芯片 SoC 方案,打破这种架构隔阂。所有输入——包括语音、视觉、行为意图等——都能在一个芯片内完成统一调度和处理,避免部署多个 AI 模型实例所带来的资源冗余与推理负担。这不仅提升了响应效率,也降低了整体功耗。
更重要的是,Ride Flex 平台并非简单地 " 把舱与驾堆在一起 ",而是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关键级别架构:
据介绍,用户语音助手等运行在普通关键级别虚拟机中,而车道保持、自动刹车等功能则运行在最高安全级别(ASIL-D)下。所有负载都在同一个 SoC 中并行运行,通过系统工具实现空间隔离、时间分片与调度仲裁,确保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这一混合架构原本多应用于航空航天和高铁等高可靠性系统。如今,高通正将其 " 下放 " 至 15~30 万元区间的智能汽车中。
高通团队介绍,他们为此在系统架构、工具链、运行时系统(RTS)以及系统监控模块上投入了大量研发工作,确保 Ride Flex 不仅 " 跑得快 ",还能 " 守得稳 "。目前,已有多家 Tier-1 供应商与软件栈合作伙伴基于该平台构建融合式体验系统,功能覆盖 AR-HUD 导航叠加、AI 助手联动驾驶策略、跨舱驾协同感知等多个维度。
" 中国通 " 高通的朋友圈,再造一个 ADAS 生态
我们可以看到,一套相对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案,满足了辅助驾驶能力与端侧大模型部署需求。再加上高通与中国开发生态之间 " 熟络 " 的合作方式,技术与商业协同效率极高。业内不少 OEM 也指出,高通在芯片之外的配套能力极具吸引力。
对于那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整车厂与 Tier-1 来说,采用高通方案意味着无需更换开发环境即可适配各种软硬平台——这对开发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高通的战略路径也就非常清晰了:从通信领域切入智能座舱市场,再借座舱之势进入 ADAS 领域,利用既有影响力与端侧 AI 优势,推动舱驾融合方案快速量产落地,在 ADAS 市场实现 " 以快制胜 "。
回到开头谈到的算力竞争。当前行业大量厂商热衷于比拼 TOPS,甚至宣称自家芯片可突破 1000TOPS,仿佛算力成为评判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唯一标准。但高通也通过 " 快速落地 " 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Nakul Duggal 也直言:" 高通不玩单纯的算力游戏。" 他说,端到端 AI 架构的核心不是你有多少 TOPS,而是是否有能力蒸馏优化数据流,特别是能否处理长尾场景下罕见但关键的数据点。
这正是像骁龙 8650、8775 这些 " 几十 TOPS 量级 " 的芯片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们虽然不是极致高算力,但已经足以支撑 L2+ NOA、城市通勤、泊车等功能;更关键的是,这些芯片还能支持混合关键性工作负载,一芯多用,一体部署。
总结来看,这种架构优势带来了三个关键效果:降低布线复杂度与车载系统成本;提高 Tier-1 的系统集成效率; 让整车厂能够部署统一的平台与架构,实现跨车型开发的一致性体验。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合作案例快速落地:Momenta、德赛西威、博世、上汽通用等都与高通形成了高密度合作矩阵。
这似乎是一个极具战略性的打法:第一步,打掉本土中端 ADAS 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如地平线;第二步,逐步通过高算力平台切入英伟达在高端 NOA 市场的腹地。
毕竟,对于英伟达来说,智能 / 自动驾驶只是整个公司架构中的一个边缘战术板块,而对于高通而言,它试图把智能汽车当作下一个 " 智能终端时代 " 的核心入口——一种新终端形态的接替者。
回望高通过去十年走过的路径:它曾在智能手机时代,通过芯片和系统整合能力,构建起强大生态圈,覆盖了整机厂商、操作系统、应用商、工具链与开发者。
在智能座舱领域,高通也用几代骁龙平台建立了软硬协同、产品体验、上下游开发链闭环的生态体系。
而现在,在智能辅助驾驶这条比舱内更复杂、更安全敏感的新赛道上,高通正在 " 再做一次 ":构建一个从芯片、架构、软件、客户到应用场景全覆盖的 ADAS 生态体系。
Nakul Duggal 对此表达了清晰判断,从全球视角回顾了业务的由来:
" 我们的座舱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在与美国、德国、日本车企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而这些经验,也正帮助我们今天在中国快速推进 ADAS 生态建设。"
在他看来,ADAS 生态建设与座舱生态相比,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第一是系统架构复杂性更高。ADAS 芯片要同时处理高实时性传感器输入、AI 推理、内存调度与功能安全等问题,必须从定义阶段就与整车厂紧密协作。这意味着高通不只是芯片提供商,而是平台共建者。与 Momenta、卓驭科技的合作,正是这种平台化生态的早期成果,让 Ride 平台、Flex 平台能够在城市 NOA 和高速 NOA 中快速落地。
第二是中国市场的 " 高反馈、快迭代 " 特性。高通在中国开发 ADAS 系统,仅用 6 个月就完成从需求识别到平台构建、再到量产部署的流程闭环。" 这是个了不起的体验。"Nakul 说," 我们今天能用骁龙 8797 实现舱驾一体,正是因为过去两年我们在中国完成了所有基础准备。"
如果说智能座舱是高通第一次打通汽车产业生态,那智能辅助驾驶,就是它第二次 " 造生态系统 " 的试炼场。而这一次,它不再是全球经验的搬运者,而又是一次中国速度的深度参与者,也是它中国朋友圈生态的深度受益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