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一个旧时代结束了。
巴西,这个曾由菲亚特、大众、通用等欧美巨头牢牢统治了半个世纪的南美汽车最大市场,迎来了中国汽车巨头。
当地时间 7 月 1 日,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一辆比亚迪海鸥驶下工厂生产线。这标志着其在海外最大乘用车工厂的阶段性成果落地。对于 " 中国汽车 " 这一宏大叙事而言,更是其全球化征程中一座深刻而复杂的里程碑。
按照比亚迪方面规划,这座乘用车工厂在初期阶段将具备 15 万辆整车的年产能,生产线将同时涵盖纯电动(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两种技术路线的车型,旨在满足巴西乃至阿根廷、乌拉圭等拉美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首车下线仪式标志着工厂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并不代表工厂已全面竣工或投入大规模生产。工厂目前仍在紧密建设中,这表明,比亚迪正按照其分期建设和投产运营的节奏,稳步推进其在巴西的本地化生产布局。
比亚迪将其在巴西的巨大投资描绘成一次对未来的共同奔赴。作为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操盘手,其执行副总裁兼美洲区 CEO 李柯为这次扩张赋予了宏大而温情的注脚。
她着重强调了对本地社区的承诺与融合。卡马萨里工厂的前身,是一座已被福特汽车关闭多时的工厂,李柯对此表示:" 我们正在为这座工厂带来新生,我们将雇佣许多前福特的员工。我们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培训、新的技能,让他们能更好地在我们全新的工厂里工作 "。
很难想象,三年前比亚迪在巴西的乘用车销量不过区区 260 辆,到了 2024 年,这一数字便快速攀升至超 7.6 万辆,同比增长超 328%。到 2025 年 5 月占据纯电市场超九成份额(92.16%),比亚迪无疑已加冕为巴西新能源市场的 " 新王 "。
比亚迪的巴西故事,远非一个简单的 " 产品成功 " 所能概括。它更像一部关于耐心、豪赌与深度本地化的启示录,深刻揭示了中国汽车全球化在告别野蛮生长后,正进入一个更艰难、也更具想象力的新阶段。
比亚迪在巴西市场故事,始于十年前。2014 年,比亚迪进入巴西,切入点并非乘用车,而是电动大巴和太阳能电池板。
在乘用车企业忙于出口贸易的年代,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重、更慢的道路。在坎皮纳斯生产电动大巴底盘,在曼瑙斯组装动力电池,甚至为圣保罗的地铁线供应 " 云轨 " 列车。这些看似与乘用车无关的业务。
透过这些业务布局,比亚迪深入理解了当地的法规、劳工政策、供应链生态和政商环境,通过公共交通和清洁能源项目建立了品牌信任,并且在真正投入巨资建设乘用车工厂前,比亚迪已通过多个小型工厂验证了自身的本地化管理与运营能力。
当 2021 年比亚迪唐 EV 正式在巴西发布时,它不是一个贸然闯入的 " 外来者 ",而是一个已经与巴西社会共生了七年的 " 老朋友 "。此次在工厂率先下线的海鸥(Seagull)和宋 Pro(Song Pro),也在前期已在巴西市场取得了优异的销售成绩 。
产品之外,比亚迪在巴黎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态。通过快速布局覆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和充电设施,甚至打造了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为用户提供了超越产品本身的完整体验和保障。
面对巴西充电设施不足的痛点,比亚迪没有等待市场成熟,而是主动出击。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推出 "BYDRecharge" 充电网络,整合了数千个充电桩,并推出 " 自动充电 " 等便捷功能,将充电焦虑这一最大购车障碍,转化为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比亚迪用惊人的速度铺开了一张覆盖巴西所有州府的经销商网络,并计划在 2025 年底将门店数量扩张至 240 家。
不过,比亚迪在巴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昔日的成功经验,不足以应对未来的全新挑战。
在包括菲亚特、大众等在巴西经营数十年的传统车企的游说下,它们成功推动政府阶梯式上调进口关税,计划于 2026 年 7 月将税率完全恢复至 35%。这也让比亚迪在巴西建立本土化工厂充满紧迫性,它本地化生产的每一步都必须与时间赛跑。
此外,比亚迪的对手,不仅有巴西的本土派,还有同样雄心勃勃的长城汽车(GWM)等中国品牌,它们正在巴西市场展开激烈肉搏。
这意味着,要真正稳固王座,比亚迪必须展现出远超以往的智慧和韧性。它需要巧妙地化解与本土产业的政治博弈,更要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保持引领。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创下了 47.21 万辆的历史性销售记录,全年完成海外 80 万辆销量目标似乎压力不大。这一数字,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成果最直观的体现,也宣告了中国汽车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世界。
巴西市场,正是这幅全球画卷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富启示意义的一块拼图。指数级的增长的背后,比亚迪都必须要从一个 " 外来者 " 转变为一个深度融入本地法规、文化和产业链的 " 本地企业 "。
对比亚迪等中国车企来说,每一座海外工厂的投资,都是一次重资产的豪赌;每一次与当地工会、政府和供应链的磨合,都是一场对跨文化管理智慧的考验。比亚迪乃至所有中国品牌的真正挑战,已不再是能否造出世界级的产品,而是能否在全球不同市场,成功驾驭因 " 成功 " 而来的种种复杂性,这才是决定其全球化道路能走多远、多稳的终极命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