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一名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求助信息
引起广泛关注
该家长称
5 岁的女儿曾于 6 月 7 日和 14 日游泳、泡温泉
22 日
女儿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情况
23 日住院后陷入昏迷
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
27 日女儿被检测出感染了 " 食脑虫 "
情况十分危急
家长发帖求助
这到底是什么病?
为何如此凶险?
什么是 " 食脑虫 "?
食脑虫是指阿米巴原虫(变形虫 "Amoeba" 的中文译音),它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有多个分支,其中较易致病的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和巴氏阿米巴。发文求助的家长,其女儿即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
阿米巴原虫感染主要分为皮肤感染和颅脑感染。通常来说,阿米巴原虫有两种途径进入人体。
一种是通过农业工作。一些农民在田野里劳作时,寄生虫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感染后皮肤会出现红斑、难以治愈,可以通过皮肤活检的方式检测阿米巴原虫。如果感染时间过长,寄生虫进入颅脑组织,治愈率会大大降低。
另一种是在江河、水塘中游泳或用被污染的水源冲洗鼻腔时,寄生虫可从鼻腔进入人脑,迅速繁殖,引起脑部炎症等。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一开始,被感染者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随后迅速转为瘫痪、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内死亡。因此,在国外,阿米巴原虫又有 " 食脑虫 " 的恶名。
食脑虫通常通过鼻腔进入大脑,引起脑实质损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 在中国,食脑虫(感染)属于罕见事件,感染概率极低,一年到头全国也难得见到几例,但感染者中多见幼儿、青少年群体。如果得了这种疾病,一旦(虫体)进脑,病死率很高,发病后病情常在一周内迅速恶化。"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1962-2021 年期间,美国报告了 154 例阿米巴原虫导致颅脑感染的病例,只有 4 人幸存下来。尤其是儿童感染后,国际上救治成功的先例就更少了。更棘手的是,目前国际上针对阿米巴原虫感染的治疗药物,大多是针对成人的,鲜少有专门针对儿童的颅内感染的治疗。
病死率极高
易误诊
公开资料显示,一旦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病死率高达 98%。
王新宇提醒,这种疾病早期易被误诊,起初患者只是 " 发烧+头痛 ",不少人会被按普通病毒性脑膜炎或细菌感染等疾病处理,等真相大白时已错过最佳窗口。
王新宇强调,鼻腔被温暖的淡水猛冲,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径。如果在 " 温暖淡水呛鼻 " 后一两周内,出现高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脖僵硬,甚至很快意识模糊,务必立刻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 " 我最近在哪个水域把水呛进鼻子了 ",以便对有关水域水质进行检测,进一步确认病因。
野外池塘。图源:视觉中国
目前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式,效果如何?王新宇说,国内亦有抢救成功的报道,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通过多种药物联合作用、控制颅内压等手段挽救患者生命,关键还是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据报道,2022 年,浙大儿院感染科曾收治了一例阿米巴原虫感染患儿。医生介绍,小学放暑假,男孩在杭州周边地区游玩时下河游泳,过程中可能呛了水,回去之后没多久出现了头痛的症状,在医院做了 CT 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几个月后,男孩突然出现抽搐、头痛、发烧等症状,再次到医院进行头部磁共振检查时,发现颅内长了一大块肉芽肿样的东西。手术将肿块切除后,排除了肿瘤可能,但颅内病灶仍在生长,医院通过基因测序及其他相关检测才最终明确是阿米巴原虫感染。
好在经过浙大儿院医生们 2 个月左右的精心治疗,男孩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归正常生活。
另一个病例中的患者,则没有这么幸运了。据报道,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曾收治一个 15 岁的孩子,他因常在家乡贵州的河塘中游泳,感染了 " 狒狒阿米巴原虫 ",从出现早期病变到抢救无效去世,仅仅半年时间。
不干净的水
别让孩子碰
暑假到了,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去海边游玩或是去游泳。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表示,虽然感染阿米巴原虫是小概率事件,但家长还是要注意,尽量不要让孩子在不干净的河水里游泳。
除了阿米巴原虫,不干净的水体中可能还有曼氏裂头蚴、线虫等寄生虫,人们在水中游泳时,难免会呛水,这个时候,寄生虫就有可能从鼻腔进入人体。为保安全,可以让孩子通过佩戴鼻夹或保持头部高于水面等方法,限制进入鼻子的水量。
图源:视觉中国
此外,吃了没煮熟的蛇肉或青蛙肉也有可能感染寄生虫。尤其是烹饪青蛙或蛇的时候,有时候从表面看好像已经熟了,其实里面可能没有熟透。如果吃了半生的蛇或青蛙,就有可能感染曼氏裂头蚴病。
黄主任提醒,家长们要注意,如果怀疑孩子已经感染寄生虫,比如孩子有肛门瘙痒的症状,或牙齿或者皮肤出现白斑、不明原因的高烧不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如果体检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或者检查肝脏发现有斑点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建议到专科就诊。
此外,夏天亲水活动,一定要注意水质。疾控专家介绍,游泳池作为一种公共场所,人群密集,流动性大,存在多种健康风险,若在游泳过程中不讲究卫生,容易交叉污染,感染传染病。常见的游泳后感染疾病与预防措施包括: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预防措施:避免游泳池水进入耳朵,如果不小心造成游泳池水入耳后,可以将头朝水侧倾斜,辅助单脚跳动,使其自然流出,切忌用手或者其他未经消毒的物品掏取耳朵内部。游泳后若出现耳痛,应当第一时间就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预防措施:自行携带毛巾、手帕等物品,勤洗手,不用手频繁地揉眼睛,推荐在游泳的时候戴泳镜,若在游泳后感到眼睛不适,应当尽快就医。
咽喉炎
预防措施:游泳者在初学游泳的时候,由于对游泳的技巧掌握的不熟练,容易喝入游泳池内的水,引发咽喉炎,初学者在游泳时应当量力而行,若在游泳后出现喉咙不适,应当及时就医。
足癣
预防措施:足癣属于一种足部真菌感染,如果有足癣患者进入泳池,或者穿足癣患者穿过的拖鞋,都有可能被感染,推荐自行携带拖鞋,若在游泳后出现足部瘙痒,建议及时就医。
你在小河、池塘里游过 " 野泳 " 吗?
别再大意了!
转发提醒
夏天玩水,安全第一
位列癌症发病率前五,七成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这个检查很有必要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应凰
审 校丨寒冬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齐鲁晚报、大象新闻、都市快报、新华日报、红星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