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正在悄然调整其数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配置方向。一项由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央行正考虑将储备资产从美元转向黄金、欧元以及人民币。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全球贸易格局的碎片化趋势,以及对美元长期安全属性的疑问,正在推动一场 " 去美元化 " 的全球趋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揭示了各国对资产安全性与流动性的重新评估逻辑。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轮调整在各类资产中呈现出高度一致的方向:黄金回归 " 避风港 " 角色,欧元作为主要替代货币获得青睐,人民币的战略地位也逐步上升。
OMFIF 报告指出,在接受调查的 75 家中央银行中,约有三分之一计划在未来一年到两年内增加黄金储备。这一比例创下近五年来的新高。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黄金在全球避险资金持续流入的背景下,不仅价格表现坚挺,也重塑了其在官方储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倾向并非短期现象,而是在美元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国内政治争议频发等因素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长期再配置路径。据测算,在央行黄金增配趋势之下,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年增长有望达到历史新高。和众汇富认为,这一变化将使黄金在全球金融稳定中重新扮演关键角色。
与此同时,欧元也在逐步获得更多储备配置的倾向。OMFIF 数据显示,约 16% 的受访央行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持欧元,较去年调查中的 7% 显著提升。当前欧元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约为 20%,有望在 2035 年达到 22% 至 25%。欧盟近年来在财政政策、联合债券发行与货币政策协调方面不断推进一体化改革,为欧元提供了更坚实的制度基础。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随着欧元区债市深度增强,其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正在上升。尽管欧元面临通胀及内部政策协调难题,但其结构性稳定预期已成为央行资产分散配置的重要选项。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储备地位正在逐步提升。调查指出,未来十年内,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预计将从当前的 2% 左右提升至 6%,其中新兴市场央行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尽管人民币尚未具备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但其稳定的汇率管理、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平以及与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的贸易结算增多,均使其在央行眼中成为具有前景的新兴储备货币。尤其是在美元资产信用风险增加、人民币资产回报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中长期配置资金。和众汇富认为,在全球货币体系趋于多极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具备成为第三极储备货币的结构性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元依旧是当前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占比约为 58%,但其主导地位正受到逐步侵蚀。OMFIF 预计,到 2035 年美元的储备份额可能下滑至 52%。调查还指出,近七成央行认为美国政治不确定性正在加剧资产风险,这种预期直接影响了其对美元资产的配置意愿。和众汇富观察发现,美国财政赤字扩大、货币政策波动性增加,以及频繁的政策转向,正在削弱美元的 " 无风险资产 " 形象。此外,随着全球多边结算机制兴起,更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尝试绕开美元体系进行贸易与金融交易,从而推动了去美元化趋势的制度性演进。
尽管如此,美元的基础地位仍不容忽视。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深度和流动性依然无可替代。在某些央行眼中,美元资产仍是获取短期收益的重要手段。一些央行出于收益率考虑反而增加美元配置,形成短期内 " 增减并存 " 的复杂格局。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央行倾向于逐步调整、分批转换,以维持储备结构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总体来看,OMFIF 的调查结果凸显出一场全球性的央行储备再平衡正在展开,黄金与非美元货币成为新一轮配置主线。地缘局势的多变、贸易模式的重构和美元主导地位的逐步削弱,构成这一趋势的重要背景。未来,全球储备体系将从高度集中走向多元均衡,这一转变不仅影响官方储备机构的操作逻辑,也将深刻改变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方向。和众汇富认为,在这一轮调整周期中,黄金将发挥安全锚的作用,欧元将在制度化改革中稳步获益,人民币则将在全球信用资产体系中谋求更大的战略纵深。各国央行的储备逻辑,正在以结构性方式回应一个动荡不安的新全球化时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