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 06-25
一家大三甲医院的减重门诊实践:让肥胖症患者找到组织,重启被数字困住的人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编者按】肥胖,已成为当下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在政策推动下,近一年多来,多地医疗服务机构掀起 " 减重门诊 " 建设热潮。事实上,体重管理门诊并非新生事物。早在 2012 年,中山三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便设立肥胖与代谢病亚专科,为患者搭建精准就医的桥梁。从肥胖与代谢病亚专科到 "3+N" 减重降糖联合门诊,再到减重医学中心,中山三院在 10 余年间逐步探索出肥胖症诊治的创新模式,为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体重管理服务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中山三院减重医学中心。图片来源:时代财经摄

踏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 " 中山三院)门诊楼九楼,刻有 " 减重医学中心 " 六个大字的牌匾随即映入眼帘。每周一上午,这里挤满了从全国各地前来求诊的肥胖症患者。

这一间 30 多平方米的诊室,为肥胖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指引。

这样的场景在 10 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彼时,大部分肥胖症患者根本不知道肥胖是一种疾病,即便对疾病有意识也不知道应该到何处求医。

2012 年,中山三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成立了肥胖与代谢病亚专科,开始从内分泌方向改善患者肥胖及其合并的慢性疾病,这正是中山三院 " 减重医学中心 " 的雏形。

" 全球肥胖率正在逐年上升。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肥胖问题不容忽视。" 中山三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二区主任、肥胖与代谢病亚专科主任、减重医学中心副主任朱延华教授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表示,"13 年前肥胖与代谢病亚专科成立之初,我们在临床上已经观察到诸多现象。彼时,很多肥胖症患者找不到组织,来了医院也不知道该去什么科室就诊。同时,在内分泌科的临床诊治中,我们也逐渐发现,肥胖率正在增加,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肥胖,这些因素促使我们以亚专科的模式,为肥胖症患者开辟一片天地。"

2020 年 6 月,在中山三院现任副院长、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带头人陈燕铭教授的带领下,中山三院率先开设了 "3+N" 减重降糖联合门诊。朱延华告诉时代财经,这是国内较早成立的针对肥胖症的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之一,解决了当时肥胖症患者不知道挂什么科的难题。

中山三院减重医学中心团队。图片来源:中山三院减重医学中心提供

两年后,2022 年 9 月,中山三院正式成立 " 减重医学中心 ",并在同年开设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门诊。该中心旨在通过 "3+N" 联合诊疗模式,在 " 营养 + 运动 + 心理 " 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多个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力图 " 一站式 " 为患者解决肥胖难题,免于奔波于医院的各大科室。

" 要知道肥胖症患者在医院各科室来回穿梭,奔走多了,他 / 她就不愿意来就诊了,因此要给患者好的就医体验。" 朱廷华对时代财经直言道。

2024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等 16 个部门联合制定了《" 体重管理年 " 活动实施方案》,其中明确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2025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关于做好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在政策的助推下,像中山三院这样开设减重门诊的知名综合医院并不在少数,且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

今年 6 月,中山三院 "3+N" 减重降糖联合门诊成立五周年。朱延华对时代财经表示,这五年来,从联合门诊到减重医学中心,无论是在患者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产生了不错的口碑和影响,越来越多肥胖症患者找到了组织。在他看来,团队成立之初的目标已经实现。

让肥胖症患者找到组织

体重指数大转盘、运动强度计算盘、营养成分金字塔、减重手术安全性效果、适应症原理阐述,减重后 " 重生 " 案例……中山三院综合楼 18 楼内分泌科的走廊内,挂着各式减重标识。田薇(化名)正在这里等待一场减重手术。

中山三院综合楼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二区。图片来源:时代财经摄

今年 5 月,田薇的母亲通过社交平台看到了中山三院减重医学中心及朱延华关于减肥的科普视频,出于对 " 大三甲医院 " 的信任,决定带着女儿来院就诊。在此之前,身高 168cm、体重巅峰时达到 260 斤的田薇,已经进行了无数次在自我驱动下的减肥。

这正是 2012 年中山三院内分泌科肥胖与代谢病亚专科成立之初的目标,让肥胖症患者愿意就诊、找到组织,并为其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 年报告,全球有 19 亿成年人超重(BMI ≥ 25kg/m2),其中 6.5 亿人达到肥胖标准(BMI ≥ 30kg/m2)。另据世界肥胖联盟于今年 3 月正式发布的《2025 年世界肥胖报告》,到 2030 年,全球将有近 30 亿成人(约占成年人口 50%)受超重或肥胖影响。

在中国,情况同样严峻。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援引《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按照中国标准,中国成年人(≥ 18 岁)超重率为 34.3%,肥胖症患病率为 16.4%,6~17 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 11.1% 和 7.9%,6 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 6.8% 和 3.6%。上述指南显示,超重和肥胖症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严重残疾和过早死亡。

解决肥胖问题,刻不容缓。但如何让公众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提升患者就医意愿,并让患者找到能提供精准治疗服务的医院也是一大难题。

肥胖不仅仅是体重的变化。朱延华告诉时代财经,从单一的数据来看,肥胖症的诊断标准是患者的 BMI(体重指数)大于 28kg/m ²,但实际上,腰围也是肥胖症诊断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表明,腰围越大,寿命越短。

" 在各国指南中,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肥胖指南中,腰围身高比是重要的指标,即腰围除以身高大于 0.5 意味着腹型肥胖。" 朱延华对时代财经解释道,这也意味着,达到这一指标的患者处于肥胖或者超重的状态。同时,他们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比如脂肪肝、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及糖脂代谢紊乱等,必须加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干预治疗。

这些年,越来越多医院和医生均意识到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背后所隐藏的慢病风险。朱延华及其团队所做的正是通过积极干预,解决患者肥胖问题。

目前,减重医学中心所采用的是 "3+N" 多学科诊疗模式。朱延华对时代财经解释称,具体来看,"3" 指的是 " 营养治疗 + 运动治疗 + 心理干预 ";"N" 则是指由内分泌科牵头与康复科、营养科、中医科、针灸科、康复科、胃肠外科等科室一起为患者诊疗,将中医与西医结合,与护理团队合作,整合多学科优势,为肥胖的儿童、成年人、老年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服务。

" 就患者而言,我们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评估建档、完成身体成分分析、代谢以及并发症评估,最终确定诊疗计划。一般来讲,收治住院的多为急危重患者,他们可能已经重度肥胖或者合并重要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糖尿病甚至合并酮症酸中毒、呼吸暂停综合征,急需住院或通过手术来解决。" 朱延华进一步告诉时代财经,团队会依据患者肥胖和相关并发症的不同特点进行 " 降糖 + 减重 " 策略干预治疗,同时也会遵从个人意愿以及喜好,有针对性地治疗。譬如,有些患者体重下降幅度要求不高,可通过 " 营养 + 运动 + 心理 " 的生活方式干预,或者使用中医中药治疗,促进其减重 5%~10% 体重,从而恢复到正常指标。

减重医学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陈燕铭教授团队的减重医学中心多学科联合门诊每周一上午开诊,自开诊以来,患者减重效果显著,治疗达标率(3~6 个月体重降低 5~15%)80% 以上。

" 抬起头,迈出门 "

想瘦但是瘦不下来,周周(化名)反反复复地走在减肥的路上。在血脂、血糖等各种常规指标爆表以前,周周对去医院是抗拒的。即便是在初次就诊时得知血糖偏高后,她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她不想面对肥胖所导致的慢性病,亦寄希望于通过自主减肥获得改变。

帮助患者对抗肥胖,朱延华认为,应该先让患者 " 抬起头 ",愿意通过治疗改变现状。

" 在‘污名化’的影响下,很多患者害羞于就医,担心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朱延华说," 我们呼吁改变现状,呼吁社会对肥胖症患者多一份理解与支持。肥胖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它与社会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每一个个体在工业化进程中身不由己,繁重的工作压力,996 的工作节奏,唾手可及的外卖快餐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肥胖的流行接踵而至。"

中山三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二区主任、肥胖与代谢病亚专科主任、减重医学中心副主任朱延华教授。图片来源:中山三院减重医学中心提供

肥胖症患者被污名化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也导致过去许多年很多患者难以迈出家门寻医治疗。

中山三院减重医学中心曾做过门诊数据统计,在肥胖症患者当中,年轻群体是率先愿意来医院就诊的一群人,但同时也是肥胖症的高发人群,尤其 " 青年打工群体 " 是肥胖症的 " 重灾区 "。其中,18~30 岁的患者占比高达 45%,这也就意味着每 2 人当中,就有 1 人是 90 后、00 后;30~40 岁群体占比 25%;而 40~50 岁人群,则占比约 15%。

田薇是一名 90 后,这一次她下定决心减肥,经入院评估,她进行了胃袖状切除术,辅助后续长期减肥。

朱延华及其团队告诉田薇,术后的饮食要循序渐进、小口慢咽、做好份量控制,同时应水分充足、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学会倾听身体信号。

田薇对时代财经展示医生为她提供的一份阶段性饮食指导手册,后续从流食逐步过渡到固态食物,她都需要严格按照饮食指导手册用餐。同时,在出院以后 1、3、6 个月定期随访复查,随时记录体重及身体变化。

图片来源:受访者田薇提供

" 理想状况下,一年半内可以瘦到 110 斤。" 田薇告诉时代财经。

第一次复查后,田薇告诉时代财经,她的身体正在发生变化。这一次复查,她的各项指标都有所下降," 整体恢复得还不错 "。

在入院之前,田薇曾多次尝试自主减肥。她从事影视行业,长期面临生活的压力以及工作所带来的焦虑,致使她的体重不断攀升。在入院之前,田薇曾花费三四个月时间 " 全职减肥 ",每日 8 小时,一度将体重从 190 斤减至 120 斤。

" 我当时非常想瘦,我想只要每天这样极限运动就可以快速从肥胖中解脱。有时候每天只吃一顿,又疯狂地健身。这实际上非常伤害身体。" 田薇说,但极端减肥之后意味着更快的反弹,再加上工作压力和生活习惯的不规律,在其减肥的一两年后体重直接反弹至 260 斤。

" 工作成为肥胖的致命加速器,而吃东西时会意识不清晰,好像失去了自我,吃完才反应过来,我怎么吃了这么多的东西。但吃的时候会被食物的幸福感包裹着。" 田薇告诉时代财经,在日常,尽管她吃饭都是正常人的饭量,但会时常加餐,奶茶、甜食、夜宵不断。住院前没有一刻停止,尤其是夜宵。

她告诉时代财经,只有夜晚是属于自己的,可以放肆,而吃东西恰恰可以解压。" 以前,我还有些小爱好,诸如通过写日记、摆弄装饰品解压,但忙起来只剩下吃了。"

周周则进一步告诉时代财经,由于体检时发现身体很多指标出现异常,包括血糖、血脂、尿酸等均属于超标状态,她决定正视自己的肥胖,也从自主循序渐进的减肥转为就医干预减肥。她在心里反复思量过,甚至问过健身私教是否要 " 全职减肥 ",她的私教告诉她,全职减肥需要看个人的心态是否能坚持下来,在他教授的减重学员中,有太多最终心态崩掉了。最终周周放弃了 " 全职减肥 "。

目前,减重医学中心在饮食干预的基础上,通过联合降糖和减重药物帮助周周减肥,这一征程才刚刚开始。

" 希望这一次有效果。" 周周说," 所有的办法我都试过了,不行就真的不行了。"

朱延华告诉时代财经,英国医学杂志 BMJ 曾经发文指出,要去除对 " 肥胖’的污名化。实际上,导致肥胖的因素多种多样,并非公众所说的 " 没有管住嘴、懒惰、不自律 " 那么单一。肥胖背后掺杂着诸多的社会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工业革命之后所带来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能将所发生的结果全然归咎于个人。

" 全社会要给予肥胖症患者理解与支持。" 朱延华说," 于我们而言,首先得让肥胖症患者抬起头,而非低着头,要把心理治疗置于减重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 减肥是长期事业 "

近年来,中国超重及肥胖症人群患病率持续攀升。肥胖症不仅是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更是引发多种慢性疾病的关键诱因,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曾在 BIOCHINA2025(第十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期间指出,近年来,科学界正在重新审视肥胖问题,也在对肥胖进行重新的定义和分类。例如,肥胖大约增加 200 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大多数疾病如果没有肥胖仍然会发生,但有了肥胖,这些疾病发生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可以说肥胖是这些疾病的加速器。

对于田薇来说,肥胖不止使她在社交场合与人交流时有阻碍,由于体重过大,有时候连椅子也和她 " 过不去 "。更别提在工作过程中,跑外景或参加其他活动时,体力都跟不上。更严重的是,田薇患上了重度呼吸睡眠障碍。

" 最初的时候我没觉得这是一个病,只觉得自己总睡不好,被憋醒了,第二天醒来也很疲惫。" 田薇告诉时代财经,现在她最期待的就是术后能尽快恢复正常饮食," 减肥是一生的事业,无法停止 "。

今年全国两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 " 体重管理年 "3 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雷海潮表示,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仍来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很多致病因素与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密切相关,比如体重异常的问题。

实际上,在 2024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等 16 个部门就联合制定了《" 体重管理年 " 活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从 2024 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使得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纪立农在上述产业大会期间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体重管理年是通过减少肥胖超重对我国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的国家健康策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卫生政策的体现,它旨在改善导致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环境,提高健康意识,防止正常体重的人向肥胖转化,以及防止肥胖的人向临床肥胖转化。

" 从医院角度,则旨在解决肥胖所造成的医疗问题。其一,是预防临床前肥胖变成临床肥胖;其二,改善治疗临床肥胖,从而改善其所导致的疾病。譬如,上述定义所提出的肥胖直接导致的 18 种疾病,如关节疾病、脂肪肝、伴有脂代谢异常的 2 型糖尿病等,减肥就能使这类疾病明显改善。从患者教育方面,我们需要让患者意识到这类问题,并从医疗上帮这些肥胖的患者。" 纪立农对时代财经表示。

今年两会以后,朱延华明显感觉到,愿意来医院就诊减重的患者更多了。中山三院向时代财经提供的一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 我们周一开设的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接诊量相比以往有所攀升。过去门诊接诊量在 15~20 例 / 日,在两会后,每次加号都达 30 例左右。医护人员经常要加班到下午 2 点才能看完。"

朱延华告诉时代财经," 关于体重管理年的政策,我们实际上早就落实。更早以前,我们就已经提出,肥胖是一个慢性疾病,既然是慢性疾病就需要长期管理。减肥需要时间,但很多人只想求得结果。中国有句古话,欲速则不达。目前既然国家进一步提出‘体重管理年’希望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我们也在积极地去做。诸如我们在中医方面的研究探索,包括中医埋线减肥,并推出清脂方 1 号、清脂方 2 号,其中清脂方 1 号已经获得国家专利,正在推行院内制剂。"

不过,公众对肥胖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科学防治手段更是亟待突破。此外,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愿意相信医生,想要呼吁更多的患者及家属意识到就诊和科学减重的重要性也不容易。

在中山三院走访时,朱延华减重团队的医生告诉时代财经," 有的人 BMI 刚刚超过 28kg/m2,什么努力都还未尝试,就想直接通过手术切胃减肥,这是不科学的。此外,实际上全国各地公立的、私立的,或者商业作坊式的减重门诊、减重机构多种多样,多媒体时代,患者也会货比三家,我们每天也要接到很多的咨询电话,询问减重手术、减重方式等等,但最终用什么方式减肥还是要通过专业机构科学全面评估,找到一个适合肥胖患者个体化的干预方式。"

中山三院减重医学中心。图片来源:时代财经摄

" 科普至关重要,我们的学科带头人陈燕铭会回到母校做科普讲座,我们也会在线上、线下对外宣传,呼吁大家重视肥胖。目前,我们服务的患者仍然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将健康意识带到千家万户,植入寻常百姓家。" 朱延华告诉时代财经,尤其是当下,他们接诊的肥胖儿童患者正在逐年增加,更需要相关科普进入校园,以提高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 在我们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这背后是全社会的‘卷’字当先,青少年儿童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业负担,休息和运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压,心理也就出了问题。一部分儿童在进行药物干预以后,出现体重明显增加的情况,因此这一部分儿童不仅需要心理干预,还需要体重管理。儿童患者干预后改善更加明显。" 朱延华用一个细微的动作举例称," 有些儿童患者从就诊之初低着头、扭扭捏捏、明显抗拒、没有眼神交流的状态逐渐改变为平视,甚至抬头。这也是他们逐渐接受自己,愿意去改变的过程。"

而无论是手术、用药,抑或是饮食管理、运动干预,在减重过程中,医院都替代不了患者的主体性作用。" 医院能做的是为肥胖症患者的治疗助力、指引道路,最终患者想要真正的改变,仍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坚持下去,规律饮食、运动,合理用药以及定期随访。" 朱延华减重团队的医生告诉时代财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张羽 肥胖 中山 专科 时代财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