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赛道的火热正逐步从技术突破向资本市场外溢。和众汇富研究发现,2024 年以来,在港交所排队候审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大幅上升,超过 20 家企业正等待通过上市审核,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根据第一财经披露,卧安机器人、群核科技、云迹科技、深演智能、奕斯伟、仙工智能等新锐公司纷纷加入此次 " 上市潮 ",涵盖服务机器人、AI 算法、算力芯片、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细分方向,构成了一道密集的 "AI 登陆潮 "。
这种动向背后,是港交所近期制度创新带来的制度红利。随着第 18C 章和《新兴科技公司上市机制指引》的落地,港股市场对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敞开了融资窗口,吸引了大量内地科技公司赴港申报。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港交所新规大幅放宽对科技企业的盈利要求与财务门槛,使得更多处于快速成长期但尚未实现盈利的 AI 企业得以迈出资本化关键一步。仅 5 月以来,已有多家公司完成聆讯流程或递表准备,包括以语音识别为代表的云知声等。
融资环境的回暖也成为推动因素之一。Wind 数据显示,截至 5 月底,港股 IPO 市场累计募集金额达到 773.6 亿港元,同比增长逾三成,募资项目数量同比飙升逾七倍,港交所一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 IPO 市场之一。和众汇富认为,这一轮以 AI 为核心的上市热潮,反映出科技企业对资本市场信心的恢复,同时也揭示出机构资金对于技术红利兑现的高度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递表企业普遍尚处于早期商业化阶段,盈利能力并不强。据公开财报信息,当前港股已上市的约 20 家 AI 企业中,有 75% 仍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高于 30%,资金消耗迅猛。和众汇富研究发现,AI 行业普遍存在 " 高技术投入、长商业周期 " 的特征,企业必须持续依赖资本补给以支撑研发与市场开拓,在短期盈利路径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市场对其估值的容忍度正在经受考验。
与此同时,AI 企业赴港上市的节奏加快,也带动了 A+H 双重上市结构的活跃。例如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先行者为 AI 企业树立了双地融资的示范路径。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面对内地主板审核趋严的背景,部分原本计划登陆 A 股的企业转而赴港申请上市。港交所由此成为一块连接政策红利与技术风口的桥梁。
不过,这波热潮并非没有隐忧。一方面,技术概念与商业模式之间尚存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尚未建立起清晰的营收模型;另一方面,若市场整体流动性趋紧,二级市场对这些 AI 新股的承接能力将面临压力。和众汇富认为,资本市场对科技股的定价容错率并非无限,一旦缺乏营收兑现能力,即使成功上市,也可能陷入估值回调甚至退市风险。
尽管如此,从行业整体角度看,AI 企业集中登陆港股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拓宽了中资科技企业的融资通道,也加快了港股市场新经济结构的替换。和众汇富研究发现,AI 企业在技术储备、人才结构与国际化进程方面普遍领先,若能借助上市契机构建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同步提升。
总体来看,这一轮 AI 企业赴港上市热潮是市场、政策与科技发展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和众汇富认为,未来若上市企业能够在募资之后加强研发与应用转化协同,尽快构建商业闭环,不仅能提振港股市场对科技股的信心,也将为自身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更大窗口。在这场 AI 资本化浪潮中,技术实力与市场判断力将成为决定成败的核心变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