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明丽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心理学知识。无论是心理学专家,还是普通读者分享自己对心理学的理解,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属于心理咨询室的专业语言被直接搬到了公共场域,引发了诸多问题。
比如,有人抛出 " 孝道是中国式问题的源头,是维护家长权威的工具,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 " 这样的观点;还有人宣扬 " 识别 NPD 父母,你的痛苦都源于原生家庭 ",列举各种 " 控制型父母 "" 情感忽视型父母 " 的 " 罪状 ",最后得出 " 你的不快乐,都是父母欠你的 " 结论。这些观点在评论区引发了强烈反响,有人表示认同,也有人因此更加怨恨父母。
这让我想起来访者小林。她曾困惑地问我:" 我明明知道妈妈很爱我,可每次她唠叨,我就控制不住想尖叫……老师,我是不是有病?"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我们帮她学会区分 " 父母的行为 " 和 " 我对行为的感受 ",引导她用 " 妈妈,你刚才的话让我有些难过 " 代替沉默的爆发。当她终于能哭着说出 " 我需要一点空间 " 时,我看到了她眼里的光——那不是对父母的恨,而是对自己的疼惜。然而,如今这种小心翼翼的 " 修复 " 过程,却被某些 " 心理咨询话术 " 简化成了 " 有毒的父母 " 的口号。当咨询室里那些针对特定个体的专业表达,被直接搬到公共场域变成普世话语时,我们可能正在制造新的心理困境和新的语言暴力。
一、" 咨询室语言 " 为何不能直接 " 出圈 "
咨询室里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目标是 " 修复 ",而非 " 批判 "。比如面对讨好型人格的来访者,咨询师不会说 " 你要学会自私 ",而是会陪伴他们慢慢探索:" 当你说‘好’的时候,身体哪里不舒服?"" 如果拒绝一次,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这些话语背后,是对个体感受的尊重,是帮助来访者建立 " 自我边界 " 的过程。
但公共场域的语言需要承担不同的功能。它更像一盏路灯,要照亮大多数人前行的路,而不是为某个人修理断裂的齿轮。当我们把 " 拒绝 NPD 父母 " 这样的绝对化表述推向大众时,就像把手术刀塞进了路人的手里——有些人可能刚好需要它划开束缚自己的茧,但更多人会被割伤。
二、那些被误读的 " 心理咨询金句 "
让我们看看几个常被滥用的 " 咨询室语言 ":
" 父母的期待成为伤害 "
在咨询室里,这句话可能出现在来访者哭诉 " 我永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 时,咨询师会回应:"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的期待像一座山,压得你喘不过气?这不是你的错。" 这是为了帮来访者卸下 " 都是我不好 " 的内疚感。但在公共场域,它变成了 " 所有父母都在伤害孩子 ",忽略了那些在匮乏中依然尽力给予爱的父母,也否定了个体在创伤中成长的力量。
" 你要先爱自己 "
咨询师对低自尊的来访者说这句话时,通常会花几周时间陪他们梳理:" 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做哪些事会让你眼睛发亮?" 这是帮助来访者建立内在评价体系的过程。但在短视频里,它被简化成 " 不爱自己的人不配被爱 ",甚至衍生出 " 买贵衣服才是爱自己 " 的消费主义陷阱——真正的 " 自爱 " 哪里是这么肤浅的事。
" 原生家庭决定论 "
咨询室里讨论原生家庭,是为了让来访者理解:" 你的敏感不是缺陷,而是曾经保护你的铠甲。" 但在公共场域,它变成了 " 你的失败都是父母的错 ",让一些人陷入 " 反正我原生家庭不好,努力也没用 " 的无力感——这恰恰违背了心理咨询 " 赋能 " 的核心目标。
三、公共场域需要怎样的 " 心理语言 "
真正的心理健康传播,应该像一座桥,一头连着个体的困境,一头连着社会的支持。它需要满足三个原则:
从 " 归因 " 到 " 理解 "
不说 " 父母皆祸害 ",而是说 "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的局限可能来自他们的成长经历。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帮你放下怨恨,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既承认创伤的存在,也不否定关系的复杂性。
从 " 批判 " 到 " 建设 "
不说 " 你要先爱自己 ",而是说 " 当你觉得疲惫时,试试每天做一件让自己嘴角上扬的小事:可能是泡一杯热茶,可能是给绿植浇浇水。这些微小的‘自我关怀’,会慢慢变成你的能量源。" 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可操作的行动。
从 " 个体 " 到 " 关系 "
不说 " 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而是说 " 我们的性格、行为模式,确实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但现在的你,已经有能力选择:是继续被过去困住,还是用新的经验覆盖旧的记忆?" 强调个体的能动性,而非被动受害者的角色。
四、我们该如何对待 " 心理话术 "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需要培养两种能力:
一是 " 辨别语境 " 的能力。看到 " 父母皆祸害 " 这样的博眼球标题时,先问问自己:" 这句话是在描述某个个体的困境,还是在给所有父母定罪?" 这句话和那些说 "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 的情感发泄有什么不同?
二是 " 拆解话语 " 的能力。当看到 " 你要先爱自己 " 时,不妨多问一句:" 具体怎么做?什么样的行为算‘爱自己’?"
作为传播者,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该守住一条底线:把咨询室里的 " 手术刀 " 变成公共场域的 " 创可贴 " ——前者用来治愈个体,后者用来温暖大众。
记得小林最后一次咨询结束时说:" 我现在才明白,恨父母曾经是我保护自己的方式,但现在我更想保护自己——通过理解他们,也放过自己。" 这才是心理健康传播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对立,而是搭建桥梁;不是放大痛苦,而是传递希望。毕竟,真正的心理成长,从来都不是 " 父母皆祸害 " 式的愤怒宣泄,而是 " 我理解我的过去,也相信我的未来 " 这般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