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06-18
央行行长潘功胜: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已全部达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中国网财经 6 月 18 日讯 今日,2025 年陆家嘴论坛开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论坛上表示,2008 年金融危机前,国际社会主要依赖以 IMF 为主的全球金融安全网进行事中事后救助。危机之后,进一步强化了金融监管规则等事前防范机制。

一方面,多层次的金融安全网持续完善。在全球层面,近年来,IMF 不断增强危机救助能力,强化政策监督职能,扩大政策监督范围。在区域层面,欧洲稳定基金、拉美储备基金、亚洲清迈倡议、阿拉伯货币基金等相继建立,成为相关地区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撑。在双边层面,美联储、欧央行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在危机时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新兴市场本币互换合作也在稳步推进。目前人民银行与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基于监管规则的危机防范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发布《巴塞尔协议 III》,增强银行机构的稳健性、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等。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少数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 III》的经济体之一;已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已全部达标;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能为 99% 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出台并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影子银行风险大幅压降。

潘功胜指出,当前,全球金融稳定体系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第一,监管框架仍然碎片化,甚至出现 " 竞争性逐底 " 的倾向。近来,《巴塞尔协议 III》等国际监管规则的执行受成员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出现摆动,可能会带来监管套利,削弱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国际社会应积极落实已议定的监管改革措施,防范监管套利和风险跨境传导。第二,数字金融等一些新兴领域监管不足。比如,对于快速扩张的加密资产市场和气候风险相关的监管框架,全球监管协调不足,监管的取向大幅摆动并受政治的驱动太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缺乏统一监管标准。全球需要加强监管协同,补齐监管短板。第三,对非银行中介机构的监管仍然薄弱。过去 20 年,非银行中介机构在全球融资中的比重大幅上升。这类融资稳定性较弱,透明度较低,杠杆水平不断上升,监管有待加强。

潘功胜表示,以强有力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构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网,维护全球金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是危机防范与化解的关键路径,也是应该继续坚持的方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潘功胜 金融监管 imf 金融机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