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8 日晚间,中颖电子(SZ300327,前收盘价 21.41 元,市值 73.09 亿元)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威朗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朗国际)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相关事宜,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避免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经公司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公司股票自 2025 年 6 月 9 日(星期一)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 2 个交易日。
公开资料显示," 半导体老兵 " 傅启明通过威朗国际间接持有中颖电子 4920.65 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 14.41%,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对此,业内有观点认为,这或许意味着,这家国产 MCU(微控制器)标志性企业实控人生变。
公司财报显示,2024 年,中颖电子营收同比增长 3.32%;2025 年一季度,中颖电子营收同比增长 0.05%,营收增速陷入停滞。在此背景下,若新的实控人进入,中颖电子能否焕发活力?
中颖电子营收增长乏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 2021 年那场轰轰烈烈的芯片涨价潮中,MCU 成了最为紧俏的产品之一。彼时,作为工控 MCU 的头部厂商,中颖电子被寄予厚望,受到资本市场广泛关注。
2021 年 9 月,信达证券发布研报称,2021 年上半年,全球 MCU 缺货情况严重,根据经销商富昌电子的季度交货数据,海外 MCU 大厂如瑞萨、NXP(恩智浦)、ST(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交货期限大幅拉长,最长期限达到 52 周。
因此,国内白色家电生产厂家着重引进国产 MCU 作为辅配方案,中颖电子成为白色家电生产厂家国产 MCU 的主要选择。
在此背景下,2021 年,中颖电子营收同比增长约五成。不过,中颖电子后续营收增长乏力,2022 年,公司营收仅同比增长 7.23%;2023 年,中颖电子营收同比下滑。
2022 年 8 月,民生证券曾发布研报表示,中颖电子优化产品布局稳健成长。
经历此次缺芯潮后,国产 MCU 市场迅速爆发。来觅研究院的研报指出,在此轮 " 芯片短缺 " 的背景下,国产 MCU 厂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产 MCU 在工艺制造上已与国际接轨,提升了技术竞争力;另一方面,国产 MCU 在集成 AI(人工智能)处理单元、RISC-V(一种开放的指令集)架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此外,国产 MCU 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颖电子 2022 年至 2024 年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 401 人、425 人和 427 人;研发费用分别为 3.23 亿元、3.18 亿元和 3.00 亿元。由此看来,中颖电子在研发投入上堪称 " 稳健 "。
与此同时,中颖电子也在慷慨分红。2022 年至 2024 年,中颖电子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 1.56 亿元、1.14 亿元和 0.68 亿元,三年合计分红约 3.38 亿元。
傅启明系 " 半导体老兵 "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中颖电子经营的风格,或与 " 半导体老兵 " 傅启明密不可分。
中颖电子公告显示,傅启明通过威朗国际间接持有中颖电子 4920.65 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 14.41%,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开资料显示,傅启明 1958 年出生,自 1983 年起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业,历任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集成电路设计部门设计工程师,飞利浦集成电路设计部门资深工程师,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集成电路设计部门项目经理,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用产品事业部市场专案企划经理。
相比积极拓展业务,傅启明更倾向于 " 稳健 " 经营。傅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作为经营者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如果可以做到公司稳定发展、员工喜欢在这里奋斗、股东投资有一定回报,自己觉得也算是承担起了基本的责任。
尽管傅启明试图 " 稳健 " 经营,但当下 MCU 领域的市场竞争却十分激烈。
来觅研究院的研报指出,MCU 市场目前正在经历史上最大的一轮调整周期。2020 年至 2021 年期间,下游智能汽车市场增长等多种因素催生了巨大需求,然而晶圆厂对特殊制程的扩产速度,远远落后于需求增长的速度,这些原因导致出现了 " 缺芯 ",部分热门料号的价格在一年之内涨幅甚至高达数十倍。然而,随着如今市场环境的改变——消费市场需求放缓、智能汽车渗透率增速减慢以及产能陆续释放,使得 MCU 价格下跌,市场开始进入残酷的价格战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