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家 06-04
2025年机器人投融资大盘点:谁在为“AI+机器人”买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产业互联网第一媒体。产业家

产业资本在机器人硬件时代扮演了推动者角色,但在进入 "AI 大脑 " 时代后,更倾向观望与选择性布局,而由专业 VC 担任主要推手。此时的投资逻辑已经从 " 补足硬件短板 " 转变为 " 押注技术与算法创新 ",专业 VC 凭借对算法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控,占据了更多话语权。

作者 | 斗斗

编辑 | 皮爷

出品 | 产业家

2025 年,机器人领域真的太火了。

从春晚的舞台到机器人马拉松,在一系列具象化、富有冲击力的场景背后,早已不只是技术展示那么简单——资本市场也正在为这波 " 机器人热 " 注入强大的动能。

整个上半年,整个一级市场的目光几乎都被机器人领域所吸引。IT 桔子数据显示,截止 2025 年 5 月 31 日,机器人领域共发生 223 起融资事件,交易金额为 232.32 亿元人民币。但是细数 2024 年一整年的融资事件也不过 302 起,交易金额仅为 209.2 亿元人民币。

深入拆解可以发现,融资事件同比 2024 年的 97 件融资事件,增长约 130%,融资金额同比 2024 年的 74.2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77%。

从这组数据来看,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都出现了倍数级的增长,究竟是什么在驱动市场对机器人的热情?资金都流向了哪些细分领域?它们背后的技术与应用能否真正实现规模化?

带着这些疑惑,产业家试图透过数据看到这个赛道发展的本质,一些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结合企业占比达 87%,成一级市场爆发关键;

63% 的融资事件占领AI大脑方向,资本转向;

产业资本在硬件时代扮演了推动者角色,但在进入 "AI  大脑 " 时代后,更青睐于观望与选择性布局,而由专业 VC 担任主要推手;

进入 2025 年后,无论是 " 量产 / 批量交付 " 能力、" 服务场景 " 拓展,还是 " 分拣等垂直领域 " 深度耕耘,都表明这个赛道开始走向产业化与规模化;

接下来,我们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详尽解读。

AI大模型+ 具身智能,

成一级市场爆发关键

第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推动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的爆发?

产业家通过统计 2025 年机器人领域的 223 条融资事件发现,在 " 公司简介 " 中同时出现 " 具身智能 / 人形机器人 "+"大模型" 字眼的条目高达 194 条,约占全部融资条目的 87% 。

由此可见,当下新获融资的机器人或具身智能企业几乎都在强调 " 基于大模型的感知与决策能力 " 正与实体系统结合。

举例而言,灵初智能、鹿明机器人、UniX AI 等多家公司均在公开资料里直言," 我们在推进大模型与强化学习算法在机器人技能集训练、场景化仿真和高层指令调度方面的深度落地 "。这不仅反映出投资机构对 "AI+ 机器人 " 的看好,也印证了大模型已成为具身智能研发的底层驱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大模型提供算力与算法支持,产业链上游的分工也在迅速分化:越来越多生产整机的厂商将目光投向关节电机、伺服驱动和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发。

产业家梳理发现,2025 年上半年共有 47 条融资事件记录里出现关节电机、核心部件、模组化等字眼,其中仅 " 灵 " 字系的初创企业(灵足时代、灵手时代、灵思智能等)就占了 12 条。

他们纷纷表示," 从原有人形整机业务转向高性能关节电机与驱动模组研发 ",并已与多家整机厂商达成合作。灵足时代在其融资说明中写道:" 本轮资金将重点用于国内首款 100 Nm 扭矩级关节电机量产化,以满足服务机器人对高扭矩、高精度的需求 ";灵手时代则表示," 未来将为人形 2.0 阶段提供全套关节模组 "。

与此相呼应,感知层面的升级也在加速。

据产业家统计,截止 2024 年 5 月 31 日," 视觉导航 " 类企业的数量仅有 5 家,这一数字在 2025 年翻倍至 10 家。

具体来看,2024 年,仅有浙江科聪、柏翼智能、天影导航、秦视导航、睿瞳科技五家企业的融资说明里提到 " 视觉导航 " 或 " 视觉 SLAM";而到了 2025 年,上线了深瞳智能、睿米导航、优瞳科技、灵瞳科技、猎视机器人、米库导航、智瞳导航、睿航智能、景翌导航和易视导航等十家新面孔。

这些企业大多强调," 我们通过视觉 + 点云融合或视觉 +IMU 多传感器集成,结合大模型辅助决策,实现厘米级定位与动态避障 ",已不再是单纯的摄像头算法,而成为底层嵌入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的高精度导航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平台需要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行走、拾物或与人互动时,视觉导航能力几乎成为新一代竞争的必备要素。

大模型为整机赋能、核心部件厂商模块化发展、视觉导航玩家不断涌现,这些碎片拼凑出的图景让人形机器人进入 "2.0 时代 " 成为必然。

所谓 "2.0",是相对于过去那种 " 硬件拼装+离线编程 " 的 1.0 时代而言。如今,2.0 时代的人形机器人需要实现在线感知、大模型高阶指令、模块化关节电机与高精度视觉导航等多重能力的有机结合:这不仅仅是硬件升级,更是系统与生态的重构。

产业家在名单中注意到,已有多家企业直接在融资说明里写明 " 本轮资金将用于人形 2.0 平台开发,计划将大模型强化学习算法适配到运动与交互层面 ",或者 " 我们实现了支持第三方大模型调用的 2.0 底层封装,可在工厂与物流仓内自主协作 "。

总体而言,AI 大模型 + 具身智能,推动人形机器人奔向 2.0 的畅想,无疑是引爆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的关键因素。

AI  大脑成新风口,

专业VC  担任主要推手

在过去两年里,随着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资本对硬件与软件驱动方向的偏好发生了悄然转变。

在 2024 年的 97 笔融资事件中," 硬件研制 " 类项目占据了重要席位。产业家在 " 公司简介 " 中检索 " 关节电机 "" 伺服电机 "" 舵机 "" 减速器 "" 模组 " 等关键词,统计出 23 笔与机器人核心硬件密切相关的融资。可以说那一年产业资本对核心零部件的布局十分热衷。

然而到了 2025 年,虽然硬件赛道依旧不可或缺,但大多数资本的目光已经转向算法与大模型所代表的 "AI  大脑 " 方向。

产业家通过对 2025 年融资事件的 " 公司简介 " 与 " 子行业 " 进行检索后发现,共有 141 笔融资(约 63%)可归入 "AI 大脑 " 范畴。在这些项目中," 大模型 "" 多模态 "" 在线感知 "" 深度学习 ""LLM(大型语言模型)" 等关键词频繁出现," 子行业 " 多为 "AI 行业应用 ""AIGC" 等。

显然,这并非短期炒作,而是与具身智能概念的兴起密切相关:为了赋予机器人更强的自主认知与决策能力,底层控制从单纯的电机与机构驱动,逐步演变为 " 硬件+大模型" 双核心并行发展。

与此同时,投资主体的偏好也在发生转移。这一点可以通过横向对比 2024、2025 年主要投资机构排名与下场次数来直观感知这场变化。

在 2024 年的 97 笔融资中,大约 15 笔(约 15.5%)出现了小米、宁德时代、蔚来、华为、阿里巴巴、百度风投、比亚迪、吉利等产业资本的身影,而以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经纬中国、IDG 资本、创新工场等为代表的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则参与了 52 笔(约 53.6%)。

当时,硬件厂商借着产业资本的支持,一方面满足了下游机器人整机厂商持续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供应链国产化贡献了力量。

到了 2025 年,产业资本介入力度明显下降,仅占约 3.6%。而高瓴、红杉、IDG、创新工场等专业  VC  依然活跃,占比约 49%。与此同时,政府引导基金、行业基金等 " 其他 " 机构也开始加速跟进,将更多资源导向  AI  算法型项目。

这种现象表明,产业资本在硬件时代扮演了推动者角色,但在进入 "AI  大脑 " 时代后,更倾向观望与选择性布局,而由专业  VC  担任主要推手。此时的投资逻辑已经从 " 补足硬件短板 " 转变为 " 押注技术与算法创新 ",专业 VC 凭借对算法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控,占据了更多话语权。

除了投资标的及机构偏好发生改变,融资结构本身也在悄然调整。产业家对 2024、2025 年融资事件的轮次进行对比,结果令人颇感意外。

从整体数据可以看到,2025 年在 223 笔融资中,"B 轮及以上 " 项目数量跃升至 78 笔,占比约 34.9%,几乎较 2024 年的 18.6% 翻番;与此同时,天使轮/种子轮降至 22.4%,A 系列占据约 42.6%。

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

在 2024 年,以硬件与模组供应为主的初创项目数量激增,融资多集中于早期或成长期。而到了 2025 年,随着 AI 算法与大模型项目逐渐成熟,资本更愿意加码于已完成技术验证、有明确商业落地路径的中后期企业。

这种从 " 天使 / 种子+A 轮" 为主,转向 " 大额 B 轮及以上 " 并行发展的融资结构,折射出投资机构对机器人赛道信心的显著增强,也意味着越来越多成熟企业正在获得更大规模的追投。

2024 到 2025,

从实验室到量产还有多远?

回顾 2024 年,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众多融资案例中,不少企业亦仍停留在实验室技术与算法验证阶段。

举例来说斯帝尔,其 " 柔性打磨机器人 " 背后依托的是实验室研发的高精度柔性打磨算法,尚处于原型验证与小规模测试;鹿机器人的创始团队更是来自一线顶级实验室,其核心诉求也偏向于打造具身智能大脑的算法架构。

这些公司在融资披露中频繁出现 " 实验室 "" 验证 "" 算法 "" 原型 " 等关键词,足见技术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环境下打磨、迭代与优化。

再比如,进化动力、星海图、清昴智能等多家企业,都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 " 芯片 + 算法 + 大数据平台 " 持续试验,或围绕高校实验室论文开展在线推理与算法加速。这便使得 2024 年的融资案例多呈现 " 技术源自实验室,尚未大规模落地 " 的特征,真正走向市场、实现量产的案例相对较少。

然而,进入 2025 年后," 量产突破 " 频现,市场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明显变化。

首先,一些企业开始从实验室走向批量交付。例如,它石智航在本年度的融资披露中明确指出:" 首批协作机械臂已完成批量交付给两家头部零部件厂 ",并强调自身具备 " 软硬一体产品量产能力 ";与此同时,玄鸟科智的核心机器人减速机模组也已进入量产阶段,并完成了首批交付;源升智能机器人则规划在下半年实现 " 百台级 " 生产规模。

这些案例标志着,不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调试机械臂和算法,而是具备了工业化生产与批量交付的能力,宣告行业实现了从 " 实验室验证 " 向 " 产业化量产 " 的跨越。

伴随量产能力的逐步形成,市场的应用场景也在加速拓展

例如,云象机器人已与多家连锁酒店和物业集团签订批量采购协议,明确定位为商用清洁机器人供应商;犀利智能则面向物业巡检与园区安防场景推出 " 自主导航+大模型分析 " 的巡检机器人,正在与多家知名物业管理集团展开试点。这些实打实的项目和订单证明,机器人技术正从工业场景向服务场景延伸,场景边界得到显著扩张。

与此同时,垂直细分领域的专业化解决方案亦在不断深化。

比如,在分拣领域,2025 年开始呈现出纵深趋势:朗朗智选专注于电商仓库的服饰与快消品分拣,通过定制化的视觉与机械手系统大幅提升分拣效率;淘美鲜则聚焦水果蔬菜加工分拣,实现了单日 5 万件的高通量分拣能力。这些案例表明,机器人在通用分拣之外,还在快速延伸到电商、农产品等更为细分的行业应用,凸显出 " 垂直深化 " 所带来的市场增量。

总体来看,2024 年以实验室技术为主,技术与产品尚处于原型与验证阶段;而 2025 年则见证了产业化迈出的关键步伐,不仅实现了批量交付与量产能力,还推动了机器人技术从工业场景向服务场景的扩展,并在垂直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专业化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当下的机器人领域,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质疑、有人看好。其中,在网红细分赛道上,对人形机器人的热议尤为激烈。金沙江创投总经理朱啸虎就曾公开表示:因 " 商业模式不明确 ",正在批量退出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对其而言,人形机器存在明显的泡沫。

而众擎机器人赵同阳则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公开反驳:" 中国人形机器人这几年的投入,连个 ofo 和摩拜单车大战的二分之一的钱都没有,泡沫何来?"

他认为,如果一个赛道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关注度不足,市场之前对该领域的潜在价值认知很低。随着技术升级,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有了价格的上行,这其实是市场对其 " 真实 " 价值的一种逐步发掘和重估,而非纯粹的炒作泡沫。

显然,即便是在基本面良好、前景可期的赛道里,也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 " 泡沫 " 现象。泡沫并非全然 " 坏事 " ——适度的泡沫可以为行业输血、加速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迭代。

在当下的机器人赛道,前路漫漫,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创新和更深度的产业协同,才能一步步兑现时代所赋予的想象。

最新视频号内容推荐

产业 AI 大模型

产业数字化

数字化大势下,科创板 IPO 的 " 紧箍咒 "

透视京东,和隐藏起来的 200 个上升密码

云上管车背后:透视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内功

透视云测试:技术、产业、降本增效下的数字化之战

产业 SaaS

《2021 年 SaaS 行业八大趋势 | 盘点》

美团阿里鏖战,餐饮 SaaS 无「终局」

产业供应链

产业互联网时代,谁在重写供应链?

牵手国资背后,再看苏宁的零售产业边界

产业硬科技

《云从「敲门」科创板》

《物联网,一场上云的巨型战役》

《华为:用鸿蒙 HarmonyOS2.0 讲的新故事》

《国产芯片战场:掣肘、决心和看得见的未来十年》

©  往期回顾

产业家网全新上线

© THE END

/

欢迎爆料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融资 ai 马拉松 浮出水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