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
作者 | 颖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 " 精神茅台 ",但这次的 " 茅台 " 炒价有点惊人。
截至发稿前,原价 70 元一盒的 " 撕拉片 ",在二手市场最高已被炒至 7000 元,打包出售的炒价最高为 1.54 万元 /3 盒。
5 月 16 日,飞天茅台价格在 2350-2080 元 / 瓶区间。粗略比对,一盒撕拉片几乎能顶 3 瓶茅台。
即便是均价,截至发稿前," 撕拉片 " 在闲鱼的近 7 日成交价为 1700-2815 元 / 盒,涨幅仍超 40 倍,连黄金都跑赢了。
撕拉片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是一种成像技术比拍立得还古老的相纸,始兴于上世纪 40 年代。如其名,每按下一次快门,拍照者便要手动将相纸从相机里 " 拉出 ",待显影和定影后,再 " 撕下 " 负片相纸,让影像呈现在正片相纸上。
操作繁琐且废片率高,撕拉片本已被数字摄影取代。其生产商之一的富士,在 2016 年停产了最后一款撕拉片相纸 FP-100C,后者保质期到 2018 年止。也就是说,如今市面上流通的撕拉片,全是过期的。
过期相纸,一盒价格 7000 元,这场围绕 " 过时技术 " 的消费狂欢,究竟是人们对机械时代质感的怀旧应激,还是资本精心包装的 " 复古陷阱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 瑕疵是独一无二的 "
撕下相纸的时候,鞠婧祎可能没想过,将撬动一条沉寂多年的产业链。
4 月底,鞠婧祎在微博发布了一组撕拉片照片,迅速获得百万点赞。" 未修片的毛边美感 " 成为了撕拉片新的标签。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刘诗诗、虞书欣、黄子韬、古力娜扎纷纷跟进,用一张张 " 怼脸拍 " 的撕拉片,形成网络声量的滚雪球效应。截至发稿前,# 撕拉片 # 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超 12 亿次、在小红书的浏览量超 6.5 亿次。
实体照片至今没有从市面上消失,是因为 1000 张存在手机里不看的数字照片,承载回忆的功能,往往不及一张钉在照片墙上的实体照片。
但在网上,撕拉片被赋予的内涵不止于此。
撕拉片的成像原理是药水显影,拉出相纸的动作其实是破坏药水包、让药水均匀覆盖在正负片发生还原反应的过程。意味着,撕拉片与拍立得都有低清晰度的 " 实体滤镜 " 特性,但撕拉片对手工操作的精准度、外界湿度等要求更高,过曝、发灰、人像模糊、有噪点等等,也成了其较难避免的瑕疵。
数据显示,有 30% 的拍摄者曾遭遇显影失败,过期药水导致的废片率更超过40%。若按一盒相纸 2815 元计算,光是材料折损就高达 1126 元。
此外,一名撕拉片商家向金角财经介绍,基于最后一批生产的富士撕拉片也已过期 7 年,相纸偏红、白片或成像颜色淡都是普遍问题,除了要在恒定 2 度的环境里保存,还要注意不能过安检机。生产年份越靠后的撕拉片质量越稳定,但价格也更贵。以富士 FP-100C 撕拉片为例,2014 年过期的二手价格约为 1400 元 / 盒,2019 年过期的价格最高能到 3300 元 / 盒。
撕拉片的体验成本比表面看上去更高,而当撕拉片的风吹进年轻人群体时," 瑕疵 " 被理解成了 " 独一无二 " 的表征。即便在同一时刻、同一光影、摆同一动作,都很难得到两张相同的照片。
尤其在撕拉片已停产、全球库存仅 50 万张的背景下,连 " 季节限定 " 都能以拒绝的年轻人,又如何拒绝 " 拍一张少一张 " 的诱惑呢?
" 人生的限量时刻。"有网友如此形容撕拉片。
但一次买一整盒,有点太贵了。溢出的市场需求,又催生出了另一条产业链——照相馆拍摄服务,目前已出现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城市。
据媒体报道,上海有照相馆拍一张撕拉片要 300-600 元不等,如果想挑特定风格,则价格要抬升超 10 倍。拍摄前,消费者还需签署包含 " 只要有人影就不算废片 " 在内的知情同意书;武汉一家价格 " 较低 " 的照相馆,拍摄一张为 388 元,但商家表示档期全约满了。一位商家在采访中表示,今年五一期间,光是拍撕拉片,一天就能赚 5000 元。
一切仿佛应验了德国历史学家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在《铁道之旅》中的那句话:
" 旧的东西只有在新的技术宣告其终结的那一刻,才会表现出‘诗意’来。"
" 中国人把伊拉克的富士店
都扫光了 "
这场围绕撕拉片展开的争论中,有人认为炒价行为是 " 人们在速食时代下的应激反应 ",有人指责这是 " 一场由富士策划的消费陷阱 ",更有人直言 " 如果富士重启撕拉片生产线,现在价格体系将瞬间崩塌 "。
无论是被认同还是质疑,都让富士再次成为焦点。
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这个曾与柯达、乐凯并称 " 中国胶卷市场三巨头 " 的品牌,其传统影像业务并未如想象中那样,在数码浪潮的冲击下 " 濒死 ",反而越活越好。
" 色彩迷人有乐凯。"" 柯达,串起生活每一刻。"" 超越色彩,动感富士。" 上世纪 90 年代,这三句广告语承载了一家几口人的 " 快门记忆 "。
三巨头的竞争相当激烈。1990 年前后,富士胶卷占据中国 60% 以上市场份额;1995 年,乐凯彩色胶卷和相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分别为 25% 和 20%;2000 年,柯达胶卷占据中国 63.1% 的市场份额。
但到 2012 年,人们开始频繁发问:" 传统摄影会消亡吗?"
这一年,柯达宣告破产,乐凯停产了彩色胶卷,富士也宣布业务转型,将发展重点集中于在医疗、印刷、文件处理、光学元器件、高性能材料五大领域,并进入化妆品市场。实际上在 2009 年,富士的总销售额中,便仅剩 15.8% 来自摄影胶卷、彩色照相机、数码照相机为产品代表的影像领域——胶卷早已非富士的主营业务。
但富士没有完全放弃胶卷,而且进行了涨价。2012-2013 年间,富士胶卷价格累计涨幅超 30%,其中在 2012 年涨了 20%。而在 2006 年开始上调各类胶卷价格之前,富士曾有近 25 年没有涨过价。
为什么反而在行业萎缩时涨价?富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的解释耐人寻味:
" 本着尽可能不对消费者正常使用胶片带来影响、让摄影爱好者依然能够买到相关产品,富士胶片也一直坚持尽可能维持生产。虽然胶片产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但是富士胶片将继续致力于影像事业。"
此话的意思或许是,富士在尝试将胶卷的定位,抬升为面向小群体摄影发烧友的 " 奢侈品 ",简言为 " 饥饿营销 "。
红星新闻在 2022 年报道的一种现象或能印证此推测,当时有摄影店老板表示,富士 C200 型号的胶片已经从 20 元 / 卷涨至 129 元 / 卷,但仍供不应求," 店内只剩 1 卷了 C200 胶片了 "。
时间推至 2025 年,富士的胶卷、相机等传统摄影相关产品,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已被牢牢贴上了" 摄影界茅台 "标签。
这背后是一个接一个的爆款案例。
上市于 2024 年的富士 X100Vi 相机,尽管售价高达 1.139 万元,但想买还是要靠 " 抢 ",上架不到一周,在二手平台上就被炒到了 1.7 万元。而且,2 个月后,其二手价格仍在稳坐 1.5-1.7 万元区间。
这期间,有一名在伊拉克工作的网友上小红书发帖吐槽:" 中国人把伊拉克的富士店都扫空了。"另一位 IP 在伊拉克的网友评论道:" 在中国顾客轮番批量购买后,当地店家终于赶上了趟,连夜每台加价 50 美金。"
另一款上市于 2022 年的富士 X-T5 相机,二手价格至今仍与首发价(1.19 万元)持平,部分热门机型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
至于富士的 " 老网红 " 拍立得相纸,在今年 5 月初,即撕拉片走红的时间段里,淘宝和京东旗舰店也出现了大量缺货现象,二手价格翻了近一倍。以 20 张富士 mini 白边相纸为例,官方价为 72 元,二手价为 120-170 元。
富士忽然 " 洛阳纸贵 ",离不开 " 稀缺 " 二字。
去年推出 X100Vi 相机的时候,富士没有直接发售,而是实行分场次预约抽签,中签才能买,这一下子就吸引了上百万 " 认为自己很欧 " 的人来预约。富士还曾被网友指责" 玩配货制 ",线下的热门相机,需要捆绑电池、读卡器、三脚架等配件,配到 1500 元的货才能买。
回看此次的撕拉片风潮,背后有明星效应和年轻人彰显个性的需求,也或许有意料之内的策略。
" 一生爱出片的中国人 "
富士确实翻红得很成功,尤其在中国。
富士 2024 财年报显示 ( 2024 年 4 月 -2025 年 3 月 ) ,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7.9% 至 31958 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19.3% 至 3302 亿日元,归属于富士集团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7.2% 至 2610 亿日元。其中在第四财季,影像业务业绩十分亮眼,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4.1% 至 1153 亿日元、营业利润较去年提升 1.9 倍至 242 亿日元。
财报提到,旗下数码相机在中国、欧洲市场的销售额呈增长态势,带动影像业务销售额攀升。
而在 2025 年 1 月,富士(中国)副总裁孙东亮面向媒体表示,富士在中国的数码相机业务,其实已连续 3 年维持两位数增长,此前的 2022 年销量增长超 20%、2023 年增长超 30%。富士在中国的数码相机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额约 35%。
可见,饥饿营销对业绩确有助力,但富士的价格能翻几十倍,比如撕拉片翻超 40 倍,背后必然少不了消费情绪变化——这种时代因素的推动。
2023 年,日本相机及影像产品协会就通过数据指出,相较其他国家,中国的相机市场更能抵挡手机的冲击。这一年,中国市场数码相机销量同比增长 24.8%,全球数码相机销量只增长了 12%。
带动市场增长的,反而是出生在手机时代的年轻人。孙东亮表示,疫情前,相机的主力用户是五六十岁的中年人,但疫情后,年轻人变多了," 中国 35 岁以下的年轻用户群大概占到我们 X 系列数码相机用户的 67%"。
" 一生爱出片的中国人 " 真不只是梗,算数指数显示,截至 5 月 12 日,佳能 g7x2、大疆 pocket3、CCD、富士相机在网上被提及最多的词,有出片、拍照效果、人像摄影、氛围感、胶片感等等,全是出片的衍生词。
至于对摄影技巧的追求,有时会被排在出片之后。孙东亮也承认,近年增长的中国消费群体中,一部分并非专业的摄影发烧友,也没有时间详细了解摄影底层知识," 富士胶片的易用性,获得了年轻用户的认可 "。
甚至可以说,富士在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而是 " 审美 "。
美图秀秀、醒图等修图软件里,有专门的 " 富士滤镜 " 类目;小红书上,# 富士感调色 ## 仿富士调色 # 等话题的累计浏览量超 2300 万次,更有不少 " 如何用手机拍出富士感照片 " 的教程帖子——简直是复古思潮对抗科技发展的最好例子。
富士已然成为复古美学的标签,尤其在疫情后,怀旧情绪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推动其影像业务的发展。
从 2022 年的克劳锐调研指出 "94.7% 的年轻消费者会为怀念而购买童年时的零食 ",到《2023 天猫服饰春夏趋势白皮书》指出 " 千禧年风格(Y2K)已成为四大核心趋势之一 ",到 2025 年 "AI 虚拟怀旧场景 " 视频成为小红书、B 站等平台的常客,均映射出年轻人在数字化与高压环境下的精神诉求," 富士感 " 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此诉求。
撕拉片,是富士翻红策略的窥探点,也是中国消费情绪变化的窥探点。这个夏天过后,撕拉片可能就不火了,但已被中国年轻人捧上神坛的富士,不会那么容易熄火。
参考资料:
界面文虎《当撕拉片爆火:被掏空意义的怀旧狂欢》
潇湘晨报《富士胶卷宣布即将再次调价》
第一财经《小红书和 B 站的网红们,阻止了手机对相机的侵蚀》
学长的大口袋《富士相机被国人抢空了,但这摄影界茅台最赚钱的根本不是相机?》
出品人 :卢桦
主编 : 角爷 责编 :角爷
版式 :伊妍
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