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杜苏敏
让失语的渐冻症患者重建交流能力,高位截瘫的患者用意念玩上电脑游戏……这些曾经只能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画面,正通过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脑机接口是一种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路径的技术。它可以通过读取大脑的神经信号,将其转换为可被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识别和处理的指令,从而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交互,也可以让外部信号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
浙商证券发布的研报指出,脑机接口市场潜力巨大,仅从医疗类市场看,麦肯锡预测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400 亿美元,并于 2040 年达到 1450 亿美元。另据量子位的测算,目前我国脑机接口设备的市场规模在十亿级,约占全球市场总份额不足十分之一。到 2040 年,我国脑机接口行业综合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1200 亿元。
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前沿科技的代表,在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同时也被视作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方向,分别是 " 读脑 "(运动、言语、记忆与意识解码)、" 写脑 "(神经功能调控与重建)、" 读写交互 "(大脑编程)与 " 脑智融合 "(类脑智能与数字生命)。
在今年 3 月由同写意承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产业大会期间,王守岩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在 " 读脑 " 和 " 写脑 " 技术上已与国际同步,但在 " 读写交互 " 和 " 脑智融合 " 上仍有差距。
在这场全球科技的竞速赛中,政策红利正加速中国脑机接口的产业化进程。尤其自 2025 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更是密集推出各项政策措施,以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
2025 年 1 月,北京、上海相继发布产业培育方案;同年 2 月,国家药监局要求对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立项,以推动脑机接口医疗器械规范化;3 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并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价格单独立项;3 月 31 日,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标准。
资本亦闻风而动,A 股脑机接口板块在今年迎来新一轮的上涨。同花顺数据显示,自今年以来,脑机接口板块指数涨幅超过 20%,包括汉威科技(300007.SZ)、荣泰健康(603579.SH)、优刻得(688158.SH)、岩山科技(002195.SZ)等在内的多只概念股年内涨幅均超过 50%。
王守岩向时代财经指出,在脑机接口领域,中国拥有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的体制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原始创新不足、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的挑战。" 真正的原始创新需要承受大量失败的风险,才能迎来一次突破性的成功,但国内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和转化机制仍待提升。"
对于未来 5 到 10 年内全球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王守岩认为,欧美国家不像中国有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尤其是美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发展可能放缓,而中国得益于国家战略支持、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技术储备等优势,或有望迎来弯道超车、快速发展的机遇。
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 图源:受访者提供
让 " 读懂大脑 " 成为可能
时代财经:根据脑信号采集时电极植入大脑的位置,脑机接口大致分为侵入式脑机接口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二者在适用人群上有哪些不同?目前已经在哪些治疗领域实现了应用,实际效果如何?
王守岩:侵入式脑机接口主要针对药物难治性的重症患者,如晚期帕金森病、严重癫痫等, 开颅手术毕竟是有风险的,因此选择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严格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比;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用于轻症慢病患者,如早中期抑郁症患者可以进行无创迷走神经刺激,这类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可重复治疗等优势。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在帕金森病和抑郁症治疗领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应用体系。针对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我国年植入量已超过 1 万例;经颅磁刺激(TMS)用于抑郁症治疗,年治疗量逾 1000 万例次。
时代财经:您在演讲中提到,脑机接口技术在难治性脑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过去数十年的探索当中,只有帕金森领域的治疗效果最突出,原因是什么?
王守岩: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病理机制来看,帕金森病的致病机理相对明确单一。它主要是由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这一疾病发生的根源比较单一,使得调控更为精准有效。相比之下,疼痛和抑郁症等疾病的病理机制要复杂得多。以抑郁症为例,它除了涉及神经方面的因素,还涉及心理、环境等问题,对于这类高级认知功能而言,它的应用难度也会增加。
第二,则是得益于长时间的研究积累。实际上,人类在神经调控治疗帕金森领域已经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研究,正是经过这样漫长的科研积累,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应用效果,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过程。
第三,从技术应用层面来看,目前," 读脑 " 技术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但 " 写脑 " 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时代财经:经颅磁刺激为什么在抑郁症上有这么高频次的应用?
王守岩:经颅磁刺激作为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其优势在于能与药物形成协同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治愈抑郁症,但临床证实可以显著改善症状。
从治疗费用来看,脑深部电刺激单套系统约 20 万元,采用可充电设计,每周充电一次,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除帕金森病外,还可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经颅磁刺激则是按次收费,单次治疗费用约 200 元,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
时代财经:当前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手术的主要风险有哪些?随着行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王守岩:第一是手术风险,作为新的手术范式,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手术在电极、器械设备植入时对于位置精准度要求极高,若放置不好可能造成脑组织损伤;第二是设备的性能风险,作为创新设备,早期可能存在设备故障或失效的可能性,此外,长期使用的稳定性问题亦是挑战;第三是治疗效果风险,作为一种创新疗法或器械,其失败率会比较高,且长期疗效需要持续观察。
要降低这些风险,首先要严格准入管理,监管部门应限定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手术,避免一哄而上。在国内,很多时候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很多新的技术,本来很有价值,但因为很多医院都去做,导致应用路径被中断。对于一些风险相对较高的创新技术,并不是每一家医院都要去做。
第二,强化临床前验证,通过灵长类动物实验等充分验证设备的可靠性,降低来自创新设备本身的风险。
技术快速推进是一把 " 双刃剑 "
时代财经:您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路线分为 " 读脑、写脑、读写交互、脑智融合 " 四个阶段。在您看来,目前,国内外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分别处于哪个阶段?
王守岩:实际上它不能称为 " 阶段 ",而是 " 方向 ",我虽然分为一二三四,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看时间发展的先后。从这四个方向来看,每个方向都是交替发展的。
例如,在 " 读脑 " 和 " 写脑 " 这两个方向上,国内已与国外已基本同步,但在 " 读写交互 " 技术上,虽然各有优势,但发展相对国外仍稍慢一些,如美国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的闭环脑深部电刺激(DBS,又称 " 脑起搏器 ")已获批上市,而中国的品驰医疗、景昱医疗等企业虽拥有类似产品,但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进入临床。
在 " 脑智融合 " 方向,国内相对国外则落后很多,如美国已经在研究脑机接口与 AI(人工智能)融合的新范式,中国仍处于较早期探索阶段。因此,我认为国内外在脑机接口技术不同方向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时代财经: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优势和差距分别是什么?
王守岩: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发展具有三个显著优势:首先是国家战略优势。我国已经将脑机接口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充分发挥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的体制优势,为技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其次是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我们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科研人才储备丰富。根据我们团队统计的数据,自 2022 年起,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就已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一。
第三是市场需求优势。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患者群体,这意味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临床需求,在这种需求牵引效应下,将加速国内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和转化的进程。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一方面是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真正的原始创新需要承受大量失败的风险,才能迎来一次突破性的成功,但国内目前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和转化机制仍待提升。
另一方面,学科交叉合作能力偏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跨学科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短板,这既受制于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也与创新文化培育密切相关。
时代财经:当前国内脑机接口临床转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技术研发与临床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
王守岩: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转化中的普遍性问题。核心挑战在于整个创新转化链条中存在一段盲区,难以将科研成果与临床结果连接。其中,基础研究人员更关注学术发表而非临床应用,而临床医生专注诊疗实践。
在完整的创新链条中,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后端的商业化都相对完善,但中间的高风险转化阶段却缺乏系统性支持。这个关键环节恰恰需要政府主导建立公益性的科技转化平台。
实际上,国际上成功的孵化体系往往源于政府的前期投入,以英美为例,其国家级孵化基地都是通过政府持续投入培育起来的。这些平台在初期承担了高风险、低回报的转化工作,解决了基础性的技术集成转化难题后,商业资本才愿意介入。
时代财经:近年来,国家对于脑机接口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政策也密集出台。您如何看待这些政策的推出,是否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距离大范围临床应用日益接近?
王守岩:这些政策的推出实际上是我国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制度优势的体现,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推出政策去助力脑机接口技术尽快落地。
这些政策的密集推出,有利于加快脑机接口技术的转化与落地,如降低临床试验成本,特别是针对新适应症的研发投入;同时,明确收费机制也可以加快商业化进程,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脑机接口技术的快速推进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应用,但要注意的是,它也可能带来很多监管的挑战,这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需要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
数据集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时代财经:今年以来,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持续受到关注,您如何看待大语言模型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潜力?大模型能否帮助解决脑信号解码中的复杂性问题?
王守岩:当然可以,美国脑机接口公司 Synchron 目前已经与英伟达达成合作,将血管内脑机接口与大语言模型相结合,形成了 "BCI+AI" 的新模式。
目前,大语言模型在脑机接口领域的作用主要是神经信号解码和设备控制优化。在信号解码方面,大语言模型有望从海量复杂的神经数据中精准提取有效信息,提升解码效率和准确性。此外,随着数据的积累,未来大语言模型甚至可能实现对更复杂的脑功能的解析,比如情绪、意图等。
其次,在设备控制上,由于解码精度提高,脑机接口设备的响应准确性和流畅度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原先控制机械臂可能需要大脑 " 想 " 多次才能响应一次,解码精度提高后,可能只需 " 想 " 一次就能响应,控制的误差减少,流畅度也会增加。
时代财经:您在过往接受采访中曾提到最关注的是如何在小数据的条件下进行建模。投喂大语言模型的这些数据从哪来?大规模数据采集和数据集建设的难点在哪?
王守岩:目前,大部分是医院在做脑机接口的数据集,一是患者资源主要集中在医院,二是部分医院承接了国家关于建立脑机接口专项数据库的科研任务。此外,少数企业出于产品研发的需求,也在采集脑电数据。
脑机接口的数据集建设面临多重挑战,主要难点在于数量和质量控制。首先,数据集的价值与使用人数正相关,脑机接口技术在初期的使用者较少,投资回报率低,愿意投入其中的资本较少。
第二,成本高昂。做数据集,尤其是和医疗相关的高质量数据集,它的成本是很高的。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投入的设备成本是一方面,此外还有被试成本、人力投入,比如我们做的脑影像数据,单人的采集成本平均近 2 万元。除了要支付费用给被采集者,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数据的采集、审核、清洗、交叉验证等等。
目前,国家方面已经在投入建设专门的脑机接口数据库,包括上海市去年发布的专项中也提到建立脑机接口的专项数据库。
时代财经:脑机接口技术涉及患者隐私和伦理问题,您认为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如何平衡创新与伦理风险?
王守岩:这其实有一个认知误区,我们不需要平衡它俩之间的关系,伦理和创新本质上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伦理审查是为了确保技术真正造福患者,创新在服务患者的层面则是以创造社会价值为前提,二者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伦理角度来说,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上,相比数据隐私,现阶段更应该关注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实质改善。
伦理规范和科技的创新是同行发展而不是互相制约的,二者可以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模式,完善的伦理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创新的保护。
时代财经:您怎么看未来 5~10 年全球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中外发展会出现哪些差异?
王守岩:全球脑机接口发展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其中,欧美国家不像中国有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尤其是美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发展可能放缓,而中国得益于国家战略支持、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技术储备等优势,或有望迎来弯道超车、快速发展的机遇。
未来,国内无论是从基础神经科学、材料学、技术还是临床,都会进入到非常蓬勃发展的阶段,因为发展脑机接口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集中资源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地已展开布局。
脑机接口不仅代表一个新兴产业,更代表了中国科技变革范式的发展。未来,我们一定能看到脑机接口相关技术和设备在我们的生活、医疗上有更广泛的应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