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等如何创造打破艺术边界的 " 化学反应 "?人工智能如何与音乐家同步演奏?……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24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 5 月 19 日在京发布。《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国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典型案例,展示出不同艺术门类跨界共生、" 科技 + 艺术 " 深度融合的崭新图景。
《2024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书影。
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主编徐粤春介绍,《2024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由 134 位权威专家、中青年骨干参与编撰。全书由总论和 14 个分报告组成,包括 70 张彩图,约 39 万字,展现艺术行业总貌和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艺术、文艺评论、网络文艺、文艺志愿服务的年度发展情况。
《报告》的一大亮点便是对艺术领域新趋势新气象的敏锐捕捉。《报告》指出,2024 年中国艺术领域呈现出突出的跨界创作趋势,跨媒介、跨门类的艺术创作实践涌现,并获得观众和市场青睐。跨界融合带来新的艺术品类、文体,综合舞台艺术、短剧 / 微短剧、舞剧电影等类型拓宽了艺术边界,带来新的市场增长点。
以舞台艺术为例,诸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等舞剧已经不再囿于具体的 " 舞种 " 属性及其相应的风格规定,而是更多地关注舞台呈现效果,善于调用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共同构建舞台形象及其视觉效果。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不同于此前舞蹈影像对舞蹈作品 " 记录 " 式呈现,其舞蹈与镜头的融合产生了新的表意系统,探索了 " 舞台 + 影像 " 的新可能。
此外,民间文艺与摄影、短视频、游戏等表现形式相结合,拓展展示场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随着国产 3A 级游戏《黑神话 · 悟空》的火爆,陕北说书演员熊竹英为无头僧演绎的陕北说书《黄风起兮》引爆一波陕北说书潮。传统曲艺借力数字新业态广为传播,为传统曲艺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赛道。" 在艺术跨界融合的大趋势之下,崭新的元素正在诞生,为艺术发展添翼增能。" 参与《报告》编撰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在发布会上表示。
《2024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新书发布现场。
如今 AI 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艺术生态,成为创作、传播乃至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量。《报告》指出,数字技术成为艺术创作新动能。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 " 人工智能 +" 行动。参与《报告》编撰的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赵志安表示,以音乐创作领域为例,AI 可以模仿风格、辅助创意、生成旋律,也能参与音乐感知和情感分析,推动音乐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跨界融合。在严肃音乐创作领域,中国作曲家已经积极开展使用 AI 进行创作的探索。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创作的《序曲:欢迎》和《千里江山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第七届中国当代音乐节(China Now)开幕式音乐上奏响。前者用上万人合唱录音与现场管弦乐队同步演出,后者运用 AI 视觉算法,使指挥家、演奏家与人工智能系统同步演奏作品。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创作伦理、版权保护等问题也不容忽视,需要妥善解决。比如《报告》指出,在音乐领域,人工智能可以为音乐创作者提供辅助工具,更生成大量音乐内容,但随之而来的版权归属问题、侵权识别问题将成为行业亟待探讨解决的重要事项;对摄影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影像带来是否削弱摄影 " 客观性 " 与 " 记录性 " 的争议;在曲艺领域,尽管 AI 有着独特作用,但仍难以替代 " 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 "。在拥抱技术与坚守根柢的平衡中,艺术创作者们仍在探索一条人与技术共创的路径。
《2024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新书发布现场。
据悉,为重点反映各艺术领域发展动态,中国文联自 2012 年起每年组织编写出版一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秉持 " 展示行业发展成果、观察艺术发展规律、彰显艺术文化价值、促进行业繁荣发展 " 的宗旨,连续出版 13 部,成为新时代中国艺术繁荣兴盛的有力回响,被视为记录中国艺术行业发展的 " 全景图 "" 参考书 "" 导航仪 "。
该活动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出版社共同主办,同期还发布了《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第二批十部新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