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11小时前
硅谷大地震!超40万人被裁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5 月 11 日,黄仁勋在米尔肯研究所会议上谈及当下的劳动力市场:

你失去工作不是因为 AI,而是因为那些使用 AI 的人

这句话乍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稍微琢磨一下……这味儿怎么那么熟悉?

是不是很像那句过期的毒鸡汤:你之所以穷,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万众瞩目的大人物,在点评芸芸众生时,总带着那么一些 " 何不食肉糜 " 的味道。

勤劳与富裕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同样,会不会使用 AI 工具,也与你是否被取代没有必然联系。

……

最近,微软刚刚交出亮眼的财报:上季度净利润 2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

但是,即便赚再多钱,那也是属于这家企业的辉煌。

当营销团队利用 AI 广告节省了 70% 的时间,GitHubCopilo 已经接管了 30% 的代码编写时……

作为螺丝钉的员工,不仅没有资格分享荣耀,还得面临被踢出局的风险:微软宣布裁员 6000 人,占全球员工的 3%。

裁员理由写得无懈可击:通过减少管理者精简层级,提升组织敏捷性。

但实际上,被裁员工中软件工程师占比高达 40%,被优化的大多是 " 技工 " 而非管理层。

另一大重灾区是销售团队。

微软不仅要求销售经理必须掌握 ResearchCopilot 和 OperationsCopilot 两大工具,而且每位客户将只保留唯一联络人。

也就是说,曾经 5 人小团队的工作,现在只需要 1 个人配合 AI 工具,就能完成。

既然如此,我干嘛要养 5 个人呢?

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微软。

比如 3 月 18 日,亚马逊宣布计划在 2025 年上半年裁撤 1.4 万个岗位,给出的理由与微软大同小异:

公司组织中存在不必要的层级。

什么叫不必要的层级?通俗点就是多余的人力资源。

去年至今,整个硅谷已经裁员超过 40 万。

2024 年 8 月,英特尔宣布全球裁员 1.5 万人;年底,谷歌被爆出 3 万销售人员将被 AI 取代;2025 年 4 月,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员 1.4 万人;英特尔被爆出将裁员 2.2 万人……

作为全球科技精英最大的聚集地,你觉得被裁员的这数十万人都不会使用 AI 工具吗?

尤其是作为 ChatGPT 金主的微软,它旗下的员工有可能不会使用自家公司出品的 AI 全家桶吗?

他们一定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更精通。

但就算你会用,一样要被裁。

" 我培训了 3 年的 AI 助手,最终取代了我的岗位。"

" 优化组织结构 " 之类的话术,看看就好;最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企业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是否能留下来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你会不会使用新的工具,而是谁更符合新时代对 " 优秀 " 的定义。

当然,如果你不会用新工具,或许连被评估的资格都没有。

说白了,就是要内卷,大多数人只有这条路可走。

因为在新时代,大多数人都是多余的。

甚至包括始作俑者。

01

赢家通吃

这几年,我们总说 AI 是未来最大的财富增量。

但实际上,除了提供算力的英伟达,和成千上万利用信息差赚流量的博主……

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了广告领域,并没有出现稳定盈利的 AI+ 业务。

换句话说,AI 并没有像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打开大众消费市场,依然只是少数人手中的高科技,而非普惠大众的技术。

它目前体现出的最大价值,依然停留在为企业 "降本增效" 这个词上。

更多的,是提高效率、减少支出,而并没有创造什么增量财富。

换个角度看。

生成式 AI 除了让各行各业更加内卷,加剧了人与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外……它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

更关键的是,当 " 降本增效 " 这阵风浪席卷全球时,被牺牲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普通人。

如微软、亚马逊这类巨头,在降本增效后,实实在在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原本还能捡捡巨头残羹冷炙的中小企业,还凭什么有资格竞争呢?

即便后者也拼命降本增效,也不太可能办到。

简而言之,就是赢家通吃的局面,将越来越普遍。

这种局面,可以说是人主动造成的,也可以说是新旧时代交替的必然阶段。

2077 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出租车公司全权交给 AI 运行管理后,大量员工被算法开除。成本被压缩得越来越低,利润率越来越高。

高层们赚的越来越多,乐得不行。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员工裁无可裁后,AI 认为:阻碍公司发展的最后阻碍,只剩下作为高层的那些蛀虫。

他们私欲太重。

于是,AI 擅自把 BOSS 给开除了……革命者最终革到了自己。

这有些类似于奥创的做法,看起来挺没道理的。

BOSS 为什么要办企业?最大的目的是赚钱。

为什么要引入 AI 搞降本增效?自然是为了赚更多钱。

你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但违背了 AI 的任务逻辑。

所以降本增效大裁员,最终把自己也裁了……

这并非是单纯的科幻情节,在现实中,其实已经初现端倪,而且非常普遍。

你我身边,一定有类似的事情。

这两年,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们,不论懂或不懂,大多都跟着舆论走、给员工强调降本增效的概念,普遍裁员。

留下的员工熟悉 AI 工具,尤其是免费的那种,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这算是比较 low 的做法,但很普遍。

在内卷的大环境中,AI 的出现,确实可以替代部分普通员工,对迫切想要降低成本的企业而言,是毫无疑问的利好。

但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这未尝不是一剂毒药。

因为在现实中,如果企业的重心变成降本增效,那是因为其本身就在走下坡路。

严格来说,降本增效的重心在增效上,即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

但对正在走下坡路、靠降本增效的保命的企业而言,它们引入 AI 工具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是降本。

至于增效,增的是单个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公司整体的效率。

但这能有多大意义?

来源:网络

一味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搞出来一堆毫无价值的廉价品,就能保住市场?

一年到头,公司老板在年会上眉飞色舞地吹嘘,虽然咱们收入降了,但利润率上升了 20%,未来可期啊。

等于是在强行续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会更低。

这就是微软等科技巨头的降本增效,与大多数人所在的中小企业实行的降本增效,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前者主动创造工具、利用工具、实现扩张;后者被动适应时代,借用工具、强行续命。

也就是说,新时代真正的受益者,似乎只有少数几家走在前沿的科技巨头。

02

从未改变

1811 年 3 月,英国本土。

随着自动化纺织机的普及,工厂主们不再需要技术娴熟的工人,更倾向于雇佣廉价的无技术劳动力操作机器,节省成本。

大量手工人因此失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伦敦、曼彻斯特等率先工业化的城市,穷人生活急剧恶化,平均预期寿命缩短了 10 年,仅有 40 岁。

为了生存,他们愤怒地集结在一起,砸毁机器和作坊。这股骚乱,短短两年便蔓延至英格兰全境。史称 " 卢德运动 "。

在与政府对抗的过程中,卢德党人大批入狱,或被流放到澳大利亚。

历史上,类似的故事实在太多,每次科技进步都会迅速淘汰一批人。

而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收益,往往要在一代人以后,才能显现。

对此,哈佛经济学教授劳伦斯 · 卡茨这样解释:

只有教育水平超过科技进步对职业的需求,将更多人训练成高技术人才,他们才有工作可做,从而使劳工阶层变得富裕。

很多人根据这个理论,觉得是因为时代进步,大量工人没有学会使用新工具,所以被时代淘汰。

这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并不符合事实。

原因与现在的 AI 大同小异。

在工厂里,除了极少工种,绝大多数岗位需要使用的工具,根本就不难掌握。

是大多数人蠢到无可救药,学不会怎么按机器的开关吗?

当然不是。

原先工厂有 100 个工人,但现在只需要 5 个人操纵机器。

就算这 100 个人全都会用机器,也只需要 5 个人。

最关键的原因,不是你会不会使用新工具,而是我只需要 5 个人。

而在 AI 时代,我连 5 个人都不需要了,只需要 1 个人。

前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让绝大部分手工生产实现了流水化生产。

而如今 AI 带来的,是决策自动化。

比如,工厂中对管道进行检修的前置作业是关停阀门,调度员每天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产生新的工作顺序并安排给工人去实施。

这样的日常流程中,调度员们虽然会尽力按照规程制定每天的任务,但不可避免会犯错且效率非常有限。

而这种 " 重复的、蕴藏可挖掘 " 的模式,如果交给 AI,就能通过历史数据高效自动化流程,使得准确率大幅提升,调度员的工作内容,也从制定任务变为审核任务,负担大幅降低。

制定任务和审核任务,哪个更简单?

原先需要 5 个人去制定任务,现在最多只需要 1 个人去审核。

而这种模式,大概率是未来大部分工业的发展方向。

甚至还能再度进化。

所以,在生产力大幅跃进的同时,剩余绝大多数人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是有真正意义的?

而在未来," 有意义 " 的工作,必然会越来越稀缺。

大部分人存在的价值,大概只剩下维持现代商业循环的完整性。

奶头乐还将延续。

03

大退化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80 年代,曾有学者预言,认为到 2020 年,由于能通过互联网轻易获得集体智慧,人类的大脑将不会保存信息,而是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分销娱乐、社交,与获取知识、深度交流的道路背道而驰。

这则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据《心理学前沿》最近的一项研究:1939 年 -2022 年,青年人的平均智商从 139 降至 102,平均每年下降 0.2。

2000-2021 年,人类注意力能维持的平均时间,从 12 秒减少到了不足 8 秒。

比金鱼强 1 秒。

环顾四周,此时此刻的地铁车厢里," 抖音一天,人间一年 " 的时间黑洞事件,正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大多数人打开任何 app,只要在 8 秒内没有被吸引,无聊感就会瞬间来袭,拇指下意识上划,果断退出。

尤其是 00 后这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塑,以便适应 90% 都由大数据推送的碎片化信息,以及一秒都不愿意多等的即时反馈。

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有待商榷。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趋势,未来将越来越明显。

现在各种网购和短视频平台,基本都做到了精准推送,这是大数据根据我们跟系统的互动模式,来学习我们的喜好。

其优势在于,低成本地为每个人提供了 " 私人定制 "。

在没有 AI 的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

被大数据 " 监视 " 的感觉,我们已经体验了好些年了。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进一步发展,所有人的业余生活将更加丰富,看到的、听到的也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

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型媒体越来越难做,互联网内容更加碎片化、去中心化,从而进入 Web3.0 时代,我们可以简单将之看作进化版抖音。

对每个人而言,这种趋势是好的,能吃到更多数字时代的红利。

纵向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仍将继续提高。

但这样的未来世界值不值得期待,不好说。(全文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裁员 ai 微软 英特尔 亚马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