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强调要全面落实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各项政策举措,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阶段,金融体系要加快构建适应科技发展规律的服务体系,从制度设计到金融产品再到风控机制,全链条协同发力,大力推动 "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 的政策导向落地见效。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此次会议释放出政策加力的信号,科技金融有望迎来实质性提速。
根据此次会议精神,金融管理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将持续推进《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的各项任务。具体措施包括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执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首贷、信用贷、设备更新贷款的投放力度。同时,将进一步拓宽股权融资渠道,加快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资金直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重点试点,增强金融机构 " 敢贷、愿贷、能贷 " 的内生动力。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传统金融体系在服务初创科技企业方面存在机制掣肘,此番改革意图打通从早期股权到后期债权的金融支持通道,提升全周期投融资效率。
为服务硬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相关部门还将探索建设 " 科技板 " 债券市场,并推动设立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为股权投资机构发债融资提供配套支持。此举被业内视为债券市场体系的重要补足,有望改善当前股债错配问题,构建股权与债权融资良性互动的生态体系。此外,会议提出要全面推广 " 创新积分制 ",建立科技企业多维度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强化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信用联动机制,为高潜力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和众汇富认为,这一机制有助于缓解科技企业 " 信息不对称 " 难题,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此次会议还强调科技金融试点先行的重要性,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成渝地区、武汉、西安等区域创新高地,探索差异化科技金融模式。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各地科技创新基础差异明显,区域试点将有助于形成多样化路径,避免 " 一刀切 " 政策导致资源错配。在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机制方面,监管部门也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优化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科技企业成长周期相匹配的风控模型和考核机制,提升专业化金融服务能力。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银行和券商体系中当前专门服务科技企业的团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深度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的同时,市场机构也需抓住机遇,积极调整投研策略与资产配置方向。和众汇富认为,伴随政策支持的持续落地和金融产品工具的丰富,未来 " 硬科技 " 赛道企业将更加受益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红利。从风险投资到产业资本再到保险、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将在政策引导下形成合力,助推科技型企业加快 " 从 0 到 1" 的突破,强化 " 从 1 到 N" 的扩张能力,推动我国科技产业链实现质的飞跃。
总体来看,科技金融体制的构建已迈入深化实施阶段。监管层此次会议不仅明确了政策路径和推进节奏,也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方向和操作机制,体现出更强的协调性与实操性。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本轮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金融模式对科技企业支持的结构性桎梏,建立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支持体系。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地,科技金融将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国家核心科技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未来一年,科技金融改革将成为金融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金融与科技在更高层次、更深层次实现融合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