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俊勇
在监管趋严与产业规范重塑的背景下,智能驾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重估。对于供应商而言," 可解释性 "" 高可用率 "" 规模化量产能力 " 等被重新置于核心位置。在一众竞争者中,成立于 2019 年的元戎启行正试图以其端到端架构演进出的 VLA 模型(视觉 - 语言 - 动作)建立新的识别度。
这是一个关于路径选择的问题。从早期的多传感器前融合技术,到无高精地图的 Mapfree 路线,再到引入语言大模型的 VLA 方案,元戎启行试图在感知、决策与人机交互的完整链条上持续拓展其技术边界。
模型演进:从端到端到 " 可解释 "
当前主流的城市 NOA 辅助驾驶系统,几乎都构建在端到端模型基础之上。该架构通过神经网络将感知、决策与控制环节打通,提升整体响应效率。然而,业内长期存在的 " 黑盒问题 " 始终难以回避——即模型输出的行为路径难以被清晰解释。
元戎启行尝试通过引入大语言模型构建 VLA 架构,以提供一定程度的 " 语义注释 " 能力。这一模型结构在保留端到端架构优势的同时,加入了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能力,使得系统在处理复杂场景时能够输出行为解释,如潮汐车道、可变车道或临时交通规则的识别与适应。
该思路在当前技术趋势中并非唯一,但目前在国内能够将该方案推进至量产落地阶段的企业,仍较为有限。
为什么是元戎启行?
2023 年,元戎启行与长城汽车展开合作,首款搭载其端到端方案的魏牌蓝山车型上市。据公开信息,该车型上市后四个月销量超过 3 万辆,元戎启行在 2024 年四季度城区 NOA 市场中获得约 15% 的份额。随后,长城汽车向其追加了 1 亿美元的投资。
此前,元戎启行曾获得阿里巴巴等机构 3 亿美元投资,加之长城的最新投入,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第六轮融资。元戎方面表示,新一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VLA 模型推进以及海外业务拓展。
融资节奏与合作节奏的同步,亦反映出其以量产项目作为融资验证逻辑的路径。某种意义上,这成为近年来辅助驾驶技术企业实现 " 技术落地 " 承诺的核心试金石。
相较于传统高精地图依赖方案,元戎启行的 Mapfree 方案引入了 " 无图 " 策略。在导航地图覆盖区域内,即可实现 " 点到点 " 的辅助驾驶功能,系统部署和更新成本被进一步压缩。据内部测算,导航地图方案的成本为高精地图的三分之一。
该策略背后反映出一种 " 去依赖化 " 的产业思路——即尽可能降低对外部结构性资源的依赖,以提升方案通用性与部署效率。这也成为当前新一轮辅助驾驶系统成本控制能力的分水岭之一。
截至 2025 年初,元戎启行已实现 10 款车型量产下线,覆盖 SUV、MPV 等多个细分市场。根据企业披露,其中逾 5 款车型将搭载 VLA 模型。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 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渗透率达 55.7%,预计 2025 年将进一步提升至 65%。在监管政策明确、责任机制趋严的大环境下,辅助驾驶正从 " 功能叠加 " 走向 " 系统能力竞争 ",整车厂在采购逻辑上也逐步从 " 功能可用 " 转向 " 系统稳定性、产品解释力、场景覆盖度 " 的复合考量。
对于元戎启行而言,当前阶段既是 VLA 方案验证其工程化能力的窗口期,也将是其建立更广泛主机厂合作网络的关键阶段。过去几年间,辅助驾驶企业的估值体系经历了由概念向数据、再由数据向量产验证的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先行者们的实际表现将构成市场对 " 智驾黑马 " 的最终判断依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