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05-13
独家对话未来智能CEO马啸:从耳机出发,AI是我们终极的战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 到了那时,世间万物均可以与 AI 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化完美融合,产生出 AR 的世界,即镜像世界 ...... 你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人自由对话、共同协作。那么新的组织势必诞生,其形态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公司。"

和未来智能 CEO 马啸的交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凯文 · 凯利在《5000 天后的世界》中的描述,马啸同样有一个未来智能版本的答案——

围绕办公场景,以耳机等硬件为入口,扮演 " 耳朵 " 和 " 眼睛 " 的角色,好耳机带来更多 AI 的使用,好的 AI 使用带来更多的数据,未来智能可以朝着用户的工作流和任务流的两端延伸,viaim 大脑沉淀足够的用户粘性,用 AI Agent 的方式执行用户的任务需求。

文行至此,可能有人以为未来智能是在做创业 PPT,讲一个好看的融资故事,起码这种想法在笔者脑中划过。

AI 耳机领域上有巨头企业把持,下有华强北环伺,就算 AI 打破了耳机的边界,未来智能向外延伸的同时,也意味着其他跨界企业也有可能侵入未来智能自己的根据地。

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个关于 " 未来智能 " 的故事,马啸和他的团队在当下已经实现了盈利。此外,马啸表示,iFLYBUDS 用户累计使用时长已突破 700 万小时,线下门店近 3000 家,出货总量超 20 万,累计用户突破 100 万,覆盖 50 余行业、180+ 国家及地区;AI 功能累计调用破千亿,月活人数同比增长超 2 倍。

即便没有 AI 的加持,未来智能如今的体量和积累,也有了活下去的资本,具备了穿越周期、持续发展的基础,相比创业初期马啸带着二十多人、拿着几千万冲进耳机赛道的起点,今天的未来智能显然更有底气。而在 AI 时代的浪潮之下,他们显然所图更大。

近日,未来智能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 Pre A+ 轮融资,由启明创投与上海国投孚腾资本联合领投。此前,其 Pre A 轮融资于 2025 年 1 月 22 日由万物创投领投、初心资本跟投,融资规模同样达到数千万元级别。

据钛媒体 App 了解,尽管当前投融资环境整体承压,仍有多家投资机构在接洽未来智能的新一轮融资。相比短期盈利指标,投资方更看重其在垂直场景中的产品化能力,以及数据沉淀之后的再开发价值,在当前市场中,具备入口、数据、场景的公司依然是稀缺项。

5 月 13 日,未来智能在北京发布两款全新的耳机产品,讯飞 AI 会议耳机 iFLYBUDS Pro3 与 Air2,面向个人商务办公场景的 "AI 智能体 " —— viaim 大脑也迎来全新升级。

行业内外也在集中关注,AI 耳机的牌桌上,未来智能会如何出牌。透过本次发布会,马啸和未来智能传递出两个清晰的观点:AI 耳机,首先得是副好耳机;不要指望做 AI 工具,要给用户 AI 结果,真正的 AI 应该润物细无声。

" 拿掉 AI,耳机也得值这个价 "

2024 年有多少 AI 耳机出现,可能已经数不清了。互联网大厂如字节跳动、百度,手机厂商如华为、小米,还有相当比例本来就做耳机的厂商,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 AI 耳机产品,这些产品价格在数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

在这其中,AI 耳机似乎真伪难辨,体验也谈不上有多好,是接入大模型就算 AI 耳机,还是要做到面对面同传,或者是多语种翻译,所有厂商似乎都在努力定义 AI 耳机,至少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足够公允的正确答案。

但,有一种错误答案已经被排除,AI 耳机不能以牺牲耳机的其他属性为代价,即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下,靠 AI 收取额外的增值费用很难,而消费者又不会容忍 AI 耳机有明显的缺点,AI 耳机厂商需要做的是 " Yes,and ",而不是 " Yes,but? "

早在 AI 耳机时代来临之前,马啸就意识到," 耳机即交互入口 " 的潜力远未被挖掘。但这一探索也曾付出过代价——在功能先行的产品迭代中,音质表现曾一度引发用户的质疑。由于 " 会议耳机 " 的定位,不少消费者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认知,误以为其音质不及传统音乐耳机。

之后 iFLYBUDS 耳机的销售成功,让马啸回过味来," 未来智能真正要做的,是把‘一副好耳机’与‘一个好 AI ’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定价是 1500 元,那耳机品质必须对的起这个价位,和其他对标款没有 AI 功能的耳机的品质一样。"

再到如今,马啸坦诚地表示,上一代 iFLYBUDS 在音质方面已具备不错表现,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用户体验,市场认知尚未建立。而传统音频大厂已经建立了用户心智,消费者购买前就有一种认知,这也是未来智能需要做的,让更多人知道真正听到、体验到 iFLYBUDS 是个好耳机。

那么,好耳机该如何评估?以未来智能的 5+X 指标为例,"5" 代表耳机本身在续航、降噪、音质、外观与佩戴舒适度上的核心竞争力,"X" 则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实用 AI 能力。

" 首选是音质 ",马啸说,用户在使用耳机时遵循一个朴素的真理,永远想少带一样东西。不像软件装在手机里,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硬件少带一样是一样,起初 iFLYBUDS 的用户会带两副甚至三副耳机,后来发现 iFLYBUDS 音质尚可,就直接改为自己的主力耳机。

会议功能是未来智能耳机的切入点,但仅有会议功能,iFLYBUDS 就无法 " 转正 ",此前用户可能是因为会议功能选择 iFLYBUDS,未来 iFLYBUDS 建立了足够的用户心智之后,更多用户可能因为 " 买耳机还送个 AI" 选择 iFLYBUDS。

这也是为何,未来智能选择了中国爱乐乐团作为大师级调音合作伙伴,中国爱乐乐团在调音室盯着曲线,一点一点精细调教,使其音色更符合专业审美,iFLYBUDS 耳机呈现出更宽广的音域、更细腻的音色和更震撼的声场效果。

" 耳机调教就像打游戏加点,能力加点是有限的,都加在中音,那高音和低音部分就不够清晰,解析力就不足,每一个耳机都有自己的调教方法,与其我们自己说有多大动圈、多少毫米的喇叭,不如请专业人士背书。" 马啸直截了当地表示。

谈起耳机的其他四个指标,马啸依然能够滔滔不绝地给出与同行的细致对比,该给自己加分的地方毫不吝啬夸奖,对于自己不足之处,他也坦言 iFLYBUDS 在部分维度仍有优化空间,但在多数关键参数上已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该被看见的优势不能被埋没,我们的价值配得上用户的期待 "。

譬如降噪中的 ANC 主动降噪和 ENC 环境降噪,业内厂商更喜欢宣传 ANC,用 AI 算法给出一个反向噪音,从而实现降噪。iFLYBUDS 不仅在 ANC 做到行业头部,在 ENC 方面已经大幅拉开和其他厂商的差距,在电话或者会议场景,ENC 能够屏蔽环境杂音,只凸显用户自己的声音,显然更实用。

未来智能 CPO 柳达介绍,最新发布的旗舰产品 iFLYBUDS Pro 3,在中国爱乐乐团首席音乐家的反复打磨下,既能展现音乐动态细节,又可精准还原人声特征的独特音质体系,深度降噪即便在机场、KTV 等高噪环境,仍能精准分离人声与背景噪音;单次 9 小时、综合 36 小时续航能力,是更合格的 " 全天候生产力工具 ",同时也是一副专业耳机。

" 做 AI 耳机之前,首先 iFLYBUDS 是个好硬件 ",这是未来智能 AI 耳机的前提,AI 耳机行业也需回归对于硬件的产品理性。

AI 卖的不是工具,而是成果

刚刚落幕的第三届红杉资本 AI 峰会,成为圈内讨论的焦点,红杉资本合伙人 Pat Grady 把标题这句话称为 " 万亿美元机会 ",用户不会为了工具买单,却会直接为结果买单。

二者的不同在于,用户需要自己去探索工具如何使用,但能够直接给用户交付结果的厂商,已经拿走了客户的预算。

与此同时,另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趋势是,AI 的主语正在转移,从 " 被调用 " 转向 " 主动调度 "。不是模型变强了,而是系统在变,谁掌握入口,谁就掌握未来的调度权。谁成为 " 用户意图的第一个承接者 ",谁就控制了系统分配权。

如果不是和马啸的对话发生在红杉资本 AI 峰会之前,笔者甚至怀疑马啸是从峰会上拿来了 PPT,因为马啸的观点,未来智能的生态卡位选择,和峰会上的观点高度一致。

" 我们自己的战略叫双引擎,一个是 AI 大脑做粘性,做更多深度服务,一个是硬件做入口,这些硬件入口都围绕着 AI 大脑的办公场景。可能是耳机,未来还有别的更有想象空间的各种产品,都是 AI 大脑的‘眼睛’和‘耳朵’。" 马啸说。

类似 Manus 的理念,为 AI 提供双手,未来智能为 AI 提供眼睛和耳朵,若以后马啸带着其他 AI 硬件产品亮相,大可不必太过惊讶,因为这本就十分清晰印在未来智能的战略地图上。

马啸也直言在向 Manus 学习,行业关注的焦点从模型层过渡到应用层,2025 年被公认为 Agent 元年,但是还有一重非共识同样重要,就是红杉 AI 峰会上提及的入口,如何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使用体验,不只是 AI 应用需要改变,在 AI 入口就要提前改变。

" 普通用户不会研究使用大模型,让 AI 普及不是让大家学习更多的 prompt,学习怎么向 AI 输出,真正的 AI 是润物细无声的,他知道你是谁,喜欢什么东西,这些特质是慢慢积累出来的 ",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按照未来智能的设想,不仅要解决输入的问题,更要解决执行的问题,当然未来智能是在非常垂直的办公垂直场景做执行,输入也是在办公垂直场景做输入,AI Agent 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本次大会上,马啸披露,未来智能已售出的百万台 AI 耳机与 20 万台电脑助理,持续产生办公场景的语音、文本等多模态数据,驱动 AI 功能从通用的记录、总结、翻译进化为 " 分行业专家模型 ",从基于单条记录的基础问答,进化为跨多个会议记录并实现全域搜索的深度问询。

这也代表,未来智能不只是一家硬件制造商,而是卡住了 AI 入口的生态位,当不少人还沉浸在大模型应用时,很容易忽略掉一个关键问题,用户使用 AI 的触发点在哪?

未来智能向前一步,每个设备都是 AI 入口,用户使用 AI 不是有意为之,核心目的不是使用 AI,而是获取 AI 交付的结果,这就给用户提供了充分的动力,100 万台硬件正在喂养一套越用越聪明的系统,系统越好用用户数也就更多,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正向循环。

未来智能 CTO 王松介绍,这款面向个人商务办公场景的 "AI 智能体 ",以人体机能隐喻构建技术框架:感知层如同 " 感官系统 ",通过专有硬件阵列采集环境信号,噪声抑制技术确保数据信噪比;智能推理模块如同 " 大脑中枢 ",采用动态知识图谱与上下文感知 NLU 引擎解析用户深层意图;实时交互能力被具象化为 " 血管网络 ",通过自研的分布式消息总线实现毫秒级数据路由;安全体系如同 " 皮肤与免疫系统 ",采用零信任架构贯穿数据处理全生命周期。

"viaim 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能够主动辅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完成工作的‘智能伙伴’或‘数字同事’。" 王松强调其与纯软件方案的本质差异——硬件感知拓展环境理解维度,隐私计算植入工作流保障数据安全。而未来规划的视觉、触觉等终端产品延伸,将把 " 一脑多端 " 推向 " 五感协同 " 的新阶段。

未来智能想得很清楚,马啸也并不会担心其他厂商模仿。" 肯定会有人学习,也不是什么行业秘密,甚至会有一些厂商放弃硬件的利润,博取未来 AI 价值的可能性。"

" 我相信,AI 大脑围绕硬件的创业模式未来会很多,关键是谁能够专注,我们团队可能最大的经验是,做得越宽越泛,用户越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也越分散,用户感受到的价值体验感也越失焦。把功能做到极致,专注垂直领域,用户马上就能感受到产品的价值。对客户有用,它就能够不断积累数据。我们是先入者,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数据优势。只要保持专注,马太效应就会继续放大。" 马啸总结道。

与其说未来智能做的是会议耳机,不如说做的 AI 办公助理,只是会议耳机恰好是未来智能最先成功的产品。

下一代 AI 硬件,不应该由传统公司去做

纵观历次技术革命,大企业难以创新的主要原因是很难找到新的突破口,越是成功的企业越追求效率上的完美和优化,在已经成功的事重复,或是追求完美的流程。

如果想要有新发现,就必须走一条和最优化截然相反的道路。选择风险大、获利少、规模小的方向,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场得不偿失的商业冒险。而且,一个已经取得成功且维持最优状态的企业,也未必能够承受向恶劣的商业环境转轨的考验。除非公司高管可以 " 独断专行 ",将企业拉向收益小、风险高的小型市场。

凯文 · 凯利也预测,未来镜像世界中的胜利者,应该是目前还默默无闻的初创公司。镜像世界会帮助数以万计的公司胜出,也会带来新的商机。

未来智能拿到融资之后,不仅要在国内保持持续的增长,海外市场的扩张也是重中之重,日韩、中东、欧洲、美加都是耳机的繁荣沃土,其他耳机品牌的成功经验,也验证了智能硬件在全球市场的增长潜力。

相比于这些海外耳机产品,iFLYBUDS 依旧有着产品的差异化优势,结合已在国内验证的营销策略,创新品类、品牌定位、占领心智,预期可实现更高的转化率。

" 把用户群体浓缩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人群,集中力量打动客户,再往外不断地扩圈的营销方法论,加上我们产品独一无二的价值和体验,在新加坡的试点中,iFLYBUDS 线上销量已经超过同时期其他品牌 " 马啸说。

AI 耳机并不缺少新入局者,互联网巨头们是一个很有威胁的对手,兵强马壮,资源充沛,但也有其弱点。" 很多互联网思维的厂商做不好硬件,他们太轻视硬件的规律了,他们觉得互联网快速迭代就可以了。" 马啸说。

" 互联网产品是长板原理,平台思维越做越大,算法快速迭代式上线了,只要有一个长板跑得快,其他问题发个版本内部修正一下就好,他们要的是快速起量,快速做大规模、快速数据反馈。做硬件反过来是短板原理,有一个短板做得不好,从研发到开模到市场到库存全废了。"

受到理想造车的启发,马啸也一直在思考下一代 AI 硬件的打造方式。传统造车是先做底盘、装上发动机,安装传统设备,上面盖个壳子,车机系统全部是规范接口,最终这样的汽车体验一般,因为企业的组织形式并不是面向用户而造车。

"AI 需要软件能力和平台服务,包括迭代的思想,又需要硬件的严谨思维,两种公司骨子里的基因不一样。基因不对,再大的公司也不一定能做成。" 他说,未来的 AI 产品一定是新的组织产生的,它绝对不是那种项目经理带着产品经理,然后再搞几个研发,就能做出来的。

马啸认为,下一代 AI 硬件应该由一些有新基因的公司去承接,而不是由传统公司去做,硬件、AI 和服务,三者应该实现超强耦合,未来智能正在成为这样一家下一代 AI 硬件公司的途中。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融资 ceo 上海 钛媒体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