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的商业大戏。
随着近期各大上市企业财报发出,我们惊讶地发现,传统巨头雅迪遭遇近五年以来最惨烈业绩滑坡(2024 年全年营收跌 18.8%,净利腰斩)。
但成立仅 11 年的九号公司,却以 38.87% 的营收增速和 81.29% 的净利增幅逆势上涨。
霸主褪色,新王崛起。
这场新旧势力的交锋,折射的是中国制造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的阵痛与曙光。
从 2024 年全年的财报,以及 2025 年的一季度财报看,雅迪保持着市场体量的领先,但增长动能出现了隐忧:
2024 年财报,雅迪全年实现营收 282.36 亿元,同比下滑 18.8%;归母净利润 12.72 亿元,同比下跌 51.8%,这是近五年来的业绩新低。
业绩下降与销量下降有直接关系,2024 年雅迪出行工具总销量 1302 万辆,比 2023 年减少了约 350 万辆。
其中,主营业务电动两轮车销量下降约 21%。
而九号在 2024 年的数据是:总营收 141.96 亿元,同比增长 38.87%;归母净利润 10.84 亿元,同比增长 81.29%。
今年第一季度,九号更是实现营业收入 51.12 亿元,同比增长 99.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56 亿元,同比增长 236.22%!
其中电动两轮车合计销量约 260 万台,同比 2023 年增长 70.38%。
值得关注的是,九号的很大一部分销量,来自于海外市场。
其平衡车、全地形车、电动滑板车、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畅销全球,尤其是在欧洲,实现了超预期的高增长。
无相君前段时间在欧洲调研发现,当地消费者对平衡车、电动两轮车、割草机器人的需求很大。
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产品,备受青睐。
一位在中国经商的意大利朋友告诉我,欧洲的电动两轮车产品价格普遍在 5000 欧元以上(人民币 4 万多),但中国的电动两轮车好点的只要 3000 多人民币。
而且比起欧洲本地的电动两轮车产品,中国产品的功能更多,更新奇,比如无钥匙启动,自动上锁,续航里程提醒等功能,在欧洲市场非常少见。
他本人时常想着在中国买一辆电动两轮车然后拆解成零件,分批从中国运回去组装……
去年,九号的电动滑板车卖了 24.79 亿元,其中 124 万台销量主要来自海外;To B 的共享滑板车和机器人生意贡献了 12.17 亿元;全地形车收入 9.76 亿元,割草机器人卖了 8.61 亿元。
九号在海外市场不是电动两轮车一条腿走路,而是全面铺开,从城市短途代步到越野娱乐,再到酒店机器人、海外草坪车,覆盖了几乎所有的 " 短交通 " 和 " 智能场景 " 的细分市场。
2024 年的巴黎奥运会,巴黎就订购了 1.5 万辆九号的共享电助力自行车 Urban A200。
Urban A200
为什么巴黎奥运会采购的是九号而不是雅迪?
因为早在 2018 年,九号就开始布局欧洲市场,和当地的头部企业 Tier、Dott、Lime 等客户深度合作,打响了知名度。
在服务机器人板块上,九号布局的送餐机器人也进驻万豪、希尔顿等酒店集团,并已扩展至海外近 50 个国家。
To B 的订单毛利高、复购强,而这口肥肉,在电动两轮车企业中,被九号吃下了大头。
现在大家都知道,国内的制造业卷得很,价格战打得飞起,如此一来受影响的自然是企业的利润率。
除了雅迪的利润下降之外,新日的利润增速也在放缓。
财报显示,新日 2024 年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2560 万元到 2630 万元,相比 2023 年将减少 6168 万元到 6238 万元,同比减少 70% 到 71%。
新日方面提到的 " 业绩预减 " 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行业竞争加剧、销售规模下降,另外还有成本提升。
绿源 2024 年收益 50.72 亿元,同比下降 0.2%;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 1.17 亿元,同比下降 19.8%。
为什么很多行业大佬都说,价格战是贱人贱己贱行业?
道理放在电动两轮车领域就很直观:
卖在国内 3000 一辆,企业只赚 500,但在欧洲 4 万一辆,即便关税翻上一倍,企业也赚上在国内卖几十辆的钱。
九号之所以利润和销量大涨,关键因素,就在海外。
九号的赢,一是赢在了海外,二是赢在了多元化业务的拓展。
而这恰恰是雅迪的痛。
尽管雅迪在全球也有不少布局,尤其是东南亚市场,但在欧美等能提供高毛利的地区,渗透不如九号。
在九号通过 Segway 品牌拿下欧美庄园割草机器人市场时,雅迪的海外收入占比不足 10%。
这家号称 " 全球每卖出 3 辆电动车就有 1 辆雅迪 " 的企业,其基本盘还是在国内。
说到国内市场,雅迪还是有话语权的。
2016 年,雅迪凭借 " 全系降价 30%" 的雷霆手段,硬生生地从爱玛手中夺走行业王座。
彼时,雅迪的 " 性价比屠刀 " 所向披靡,2020 年再度降价后,其市场份额一度冲上 28%。
此外,雅迪还从 20 年开始大量地扩销售网点——从 19 年底的 12000 个扩张到 23 年底的 40000 个。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24 年,雅迪单店销量却从 2020 年的 645 辆暴跌至 413 辆。
其构建的 4 万家门店的庞大渠道反而成为沉重枷锁——在单店年租金和人力成本的刚性支出下,经销商压力陡增,其库存周转天数也从 45 天拉长至 68 天。
如果说,曾经的线下渠道是雅迪占据市场优势的王牌,那么到了现在,这种重资产投入,已经成了负担。
与此同时,雅迪的产品线创新节奏,也失速于九号。
据了解,九号公司在创新上的投入非常高,2024 年光研发投入,就高达 8.26 亿元,同比增长了 34.13%。
这种技术的投入,换来的是产品力的领先。
当九号电动车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无感解锁、OTA 远程升级时,雅迪展厅里最 " 智能 " 的产品,依然是主打石墨烯电池的冠能系列。
这种创新失速直接也会反映在高毛利率产品的销量:
数据显示,在 4000 元以上的高端电动车市场,九号已连续两年稳居销量冠军,相反,雅迪的基本盘还是中低端的走量产品。
雅迪与九号的命运分野,本质是两种产业逻辑的较量。
一边是依赖人口红利的规模经济,一边是出海向外的全球经济;
一边是渠道压货的存量博弈,一边是生态裂变的增量创造。
眼下,也不仅仅是雅迪,很多制造企业,依然是在用 " 以价换量 " 的旧引擎艰难爬坡。
拼门店数量,拼压缩制造成本。
但九号走的并不是一条内卷的道路,而是一个更加开放、先锋的道路。
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今天,九号率先用智能化重构产品逻辑,以全球化视野布局生态,避免了自己陷入低端内卷的泥潭。
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同样需要这种认知升维。
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今天,唯有将技术创新植入企业基因,用智能化重构产品逻辑,以全球化视野布局生态,才能避免陷入低端内卷的泥潭。
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席卷而来,唯有勇立潮头者,方能执未来之牛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