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观察Autoobserver 05-08
极氪“独立实验”终结,李书福看透了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5 月 7 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吉利汽车 ")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极氪 ")  已发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 65.7% 的股份,待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这场看似寻常的资本运作,实则暗合《台州宣言》中 " 回归一个吉利 " 的核心战略,也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多品牌扩张转向集约化作战的深层变革。

从 " 独立 " 到 " 共生 "

回顾极氪的发展轨迹,其与吉利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中。2021 年极氪成立时,吉利持股 51%,随后通过多轮融资引入外部投资者。此次收购计划,标志着吉利对极氪的战略定位从 " 独立冲锋 " 转向 " 体系内深度协同 "。

值得关注的是,在 2024 年 11 月,吉利启动极氪与领克的股权重组,最终极氪收购领克 51% 股权,形成 " 极氪科技集团 "。如今再进一步整合极氪剩余股权,吉利正以 " 三步走 " 策略完成高端新能源业务的战略突围。

2024 年 9 月,吉利控股集团面对全球经济新形势和行业竞争新格局,发布《台州宣言》,明确提出了 " 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 " 五大核心举措,正式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随后,在《台州宣言》指引下,吉利进行了一系列整合,涉及品牌、供应链、渠道、电池、智驾、智舱等各个领域。此次,吉利计划收购极氪的举动,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落子。

极氪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后,在技术层面,极氪将共享吉利的 " 四层技术架构 ":底层 SEAP 纯电平台已衍生出极氪 001、smart 精灵 #1 等车型,整合后可加速平台迭代;中层的 " 芯算一体 " 智能座舱系统,由吉利旗下亿咖通与极氪的智能化团队联合开发,可实现高通 8295 芯片的规模化应用;上层的自动驾驶技术,极氪可接入吉利自研的 " 吉感 " 智能驾驶系统,避免重复投入。

生产制造端的协同效应同样显著。吉利在杭州、宁波等地拥有年产能超 120 万辆的新能源工厂,极氪宁波工厂产能利用率已达 85%,整合后可优先利用吉利的产能,预计 2025 年极氪产能将提升至 70 万辆,资本开支可减少 50 亿元。

供应链方面,吉利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建立的战略采购协议,使极氪的电池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2%。

这种 " 共生式 " 整合还体现在渠道与服务网络层面。截至 2024 年底,吉利拥有超 7500 家销售网点,极氪的直营门店约 800 家,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整合后,极氪可依托吉利的渠道下沉优势,在三、四线城市扩展。同时,吉利的售后服务体系拥有 2.5 万名认证技师,极氪的用户可共享全国联保网络,售后服务半径从平均 50 公里缩短至 20 公里。

下半场的竞争密码:规模、效率与生态

让极氪回归吉利,不仅是吉利的内部调整,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深度整合期的行业趋势。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2200 万辆,但行业平均利润率仅 4.3%,低于传统燃油车 8% 的水平。特斯拉通过 4680 电池、一体化压铸技术降低成本,比亚迪依靠垂直整合建立价格壁垒,传统车企则面临 " 大象转身 " 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吉利的策略是以规模换效率。整合后,吉利集团的新能源车型将覆盖 5 万 -50 万元全价格带,吉利的规模效应将带来采购成本下降和研发摊销。以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为例,2024 年极氪单家采购价为 980 元 /kWh,而合并后的集团年度采购量将突破 50GWh,单价有望降至 920 元 /kWh,仅此一项年节约成本超 15 亿元。此外,极氪作为豪华品牌,可分摊更多研发费用,其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反哺集团其他品牌,形成 " 高端研发 - 中端量产 - 低端渗透 " 的技术扩散效应。

在生态构建上,吉利正打造 " 车 - 路 - 云 - 网 " 一体化体系。极氪的用户数据可接入吉利的星睿智算中心,该中心算力达 100 亿亿次 / 秒,可支持 300 万辆智能汽车的实时数据处理,用于优化自动驾驶算法;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拥有近百万辆运营车辆,极氪车型可作为运力接入,形成 " 制造 - 出行 - 数据 " 闭环。此外,吉利的卫星遥感技术、车载操作系统、芯片设计等生态板块,将为极氪提供独有的竞争壁垒 。相比 " 蔚小理 " 等新势力依赖外部供应商,吉利的垂直整合能力在供应链波动(如芯片短缺、电池涨价)时,可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行业竞争的本质正从 " 产品竞争 " 转向 " 生态竞争 "。丰田、大众等跨国车企近年来纷纷收缩品牌矩阵,丰田将旗下超 10 个品牌整合为 5 大板块,大众取消 " 燃油车与新能源独立运营 " 架构,均印证了整合是应对电动化下半场的必然选择。吉利对极氪的收购计划,本质上是对汽车业务的再聚焦——当市场从 " 百团大战 " 进入 " 寡头竞争 ",唯有具备全产业链能力、规模效应和生态协同的企业,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

记者手记

从 2010 年收购沃尔沃开启全球化征程,到后续整合宝腾、路特斯等国际品牌,李书福始终深谙汽车产业的 " 分合之道 "。此次吉利宣布全面收购极氪股份,并非简单的资本运作或业务合并,而是在电动化竞争逻辑剧变下,对汽车工业本质的一次深度回溯——当市场从资本驱动的狂热回归效率竞争的本质,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与体系协同,再次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

" 造每个人的精品车 " 这个自 2014 年便根植于吉利基因的品牌使命,在《台州宣言》中完成了战略升维。如果说早期提出时,它更多指向产品层面的品质突围,那么在 2024 年的产业变局中," 精品车 " 的内涵已延伸至体系竞争力的打造。让极氪回归吉利,正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既要依托吉利庞大的采购规模、全球制造网络和底层技术架构形成成本优势,又要以豪华品牌定位守住 30 万元以上市场的技术溢价,成为串联集团资源与豪华市场的战略枢纽。

这场战略重构的成效,注定需要时间验证。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吉利的主动变革已表明:在电动化深水区,唯有具备 " 动态重构能力 " 的企业,才能在浪潮中锚定航向。当汽车产业从 " 百舸争流 " 进入 " 千帆竞发 ",极氪的回归,或许正是李书福为吉利打造的 " 压舱石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吉利 吉利汽车 新能源 宁波 供应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