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燚
咪咕短剧作为 " 国家队 " 入局短剧行业,其特殊身份也造就了其在短剧行业中差异化的特色打法。
短剧在咪咕整个生态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2014 年,中国移动成立了面向内容领域的互联网内容平台子公司——咪咕,咪咕旗下又设立咪咕视讯(视频业务)、咪咕音乐(音乐业务)、咪咕互娱(游戏业务)、咪咕动漫(动漫业务)、咪咕数媒(阅读业务)。
而咪咕短剧目前是挂靠在咪咕数媒中来经营的。
咪咕数媒的前身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2009 年成立),后来转型成了咪咕数媒,以咪咕阅读、咪咕云书店、手机报等产品为基石,锻造了短剧、企业学培等重点业务,培塑了数智书房、AI+ 阅读等多个创新领域。
先有的网文,后有的短剧,可见,咪咕短剧的 " 网文基因 " 特别浓厚。这一点,与番茄小说和红果短剧的关系比较相似。
很多娱乐传媒公司入局短剧,一开始通常是将其放在视频业务中去经营,比如腾讯开展短剧业务,更多是放在腾讯视频旗下去经营。
而咪咕则是把短剧放在阅读业务线去经营,而不是视频业务线。
打开咪咕视频的首页面,底部只有短视频的一级栏目入口,继续打开短视频,也没有发现与短剧相关的二级栏目。
而打开咪咕阅读的首页面,会出现非常醒目的短剧栏目入口,短剧内容以非常大的比例 " 镶嵌 " 在咪咕阅读里面。
咪咕数媒当前的目标定位是—— " 构建阅读与短剧特色内容头部平台 "。咪咕数媒官方提到了 " 网文 + 短剧 " 的双芯引擎,可见,短剧已经成为和阅读并驾齐驱的 " 平级 " 业务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游戏、音乐、在线视频等内容领域的行业竞争格局已定,基本很难再产生大的变数,而短剧作为诞生不久、且还在处于快速上升的内容新类型,背靠中国移动这样巨头的咪咕,不缺资金、资源、渠道,有条件将短剧做起来。
如果咪咕短剧能成长为咪咕整个内容生态中增长最快的潜力型业务,对中国移动来讲也是大功一件,甚至有机会让咪咕成立单独的短剧业务子公司。
咪咕短剧在整个行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和同行相比,咪咕短剧具备哪些鲜明的特色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咪咕短剧在整个行业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1、IP 提供方
咪咕数媒孵化全版权小说超 2 万部,IP 除了数量大,另一大特点是精、优质。
比如《惜花芷》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优酷热度破万;《风华鉴》改编的同名短剧登顶猫眼短剧热度榜 TOP1;签约作品《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入选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 " 五个一工程 " 优秀作品奖;《生命之巅》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文学出版工程;《飞流之上》入选中宣部 2024 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2、作家和剧本提供方
截至目前,咪咕数媒签约近 2 万名优质作家。其中,不乏麦苏、缪娟、怡然、徐彩霞等优质的作家。
咪咕数媒还有另一大重点业务——学培,比如开展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网文作家培训班、咪咕文学院网络作家高妍班,线下线下培训百余场,覆盖学员近万名。
随着微短剧的快速崛起,咪咕数媒鼓励网络作家转型编剧,并为作家转型提供帮扶,这为优质剧本的产出打好了人才基石。
3、发行方
咪咕的母公司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作为短剧发行方,咪咕短剧充分发挥了运营商的独特优势,打造运营商端原生产品体系,以 " 兼具特色 " 构建短剧发行新示范。
在短剧发行时,咪咕短剧融合了运营商线上线下的触点优势:线上,比如利用了 5G、移动餐厅等触点,全国各省高效协同推广;线下,比如利用实体网格厅店的覆盖优势,进行线下推广和体验营销。
4、内容售卖方
面对短剧消费者,在商业模式上,咪咕积极探索会员制模式。
同时,在会员运营上,咪咕短剧采取了分层精细化运营方式:10 元 / 月的标准会员,满足低资费看短剧需求;15/ 月的精品会员,构建运营商 " 端原生 " 会员产品;20 元 / 月的超级会员,可解锁全库付费精品短剧。
5、联合投资方、联合制作方
在剧本扶持上,咪咕提供 2000 万的剧本扶持资金,单部的签约剧本不低于 2 万扶持资金,且编剧可享有 5% 的净收益永久分成。
同时,咪咕数媒开放百部全优短剧项目给合作伙伴,并提供 5000 万的专项共创资金。
咪咕数媒和合作伙伴共创共制,项目总成本部低于 60 万,共创参投额不低于 1/3。
咪咕短剧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IP 资源和运营商特色,让咪咕短剧具备了两大明显的优势:内容优势和发行优势。
但咪咕短剧要做大做强,有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
一、前期投入资金还不够。
在笔者看来,短剧虽然单体投资体量小,但它依然属于内容行业。
纵观全世界的内容行业,要想做大做强,除了大力投入资金这条路外,没有别的捷径。
红果当前能做到一家独大,是抖音集团不计成本地烧钱,才做到了现在的市场规模。
吸引诸多短剧制作团队和红果合作的诱人条件,无外乎是前期的高保底、后期的高分成,版权剧无外乎是高版权费。
咪咕短剧目前最高的投资比例才到 1/3,这对于惧怕投资风险的合作伙伴来讲,条件还不够诱人。
二、咪咕需要加强自制剧团队的组建。
咪咕短剧是在咪咕阅读的土壤上孵化出来的。
从 IP 到影视内容成品,这中间需要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来进行转化。
比如腾讯收购新丽传媒,也是为了让阅文的 IP 可视化。
番茄小说也组建了自制剧中心,将番茄小说可视化为短剧,在红果播出。
咪咕现在应该做的是组建自制团队,或者收购一个 " 短剧届的新丽 ",将咪咕阅读的优质 IP 转化为优质短剧。
三、项目的大众性和商业性需要增强。
咪咕的 " 国企基因 " 使得咪咕短剧的主旋律色彩浓厚。
咪咕不少短剧在思想性上有亮点,所以获得了不少主流机构的奖项。
但主旋律内容在商业性、传播性上往往有局限性。
咪咕的 " 爆款短剧 "《爱在日落前》全网播放量为 2 亿,这和红果 10 亿 + 级别的爆款短剧比,在出圈程度上不是一个量级。
四、需要建立独立的短剧 APP。
和百度短剧一样,咪咕短剧目前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厂牌概念,大众对咪咕短剧的概念总体还比较模糊。
咪咕短剧需要建立独立的 APP 渠道,可以按照红果和番茄小说的模式,网文和短剧相互导流。
这是因为,网文阅读和短剧观看,本身是两种不同的娱乐消费体验形式,长久很难在同一个 APP 产品里相容。
从媒介的演变趋势来看,视频本身就是对文字的一种替代。
商务合作 请联系:
zsh762079852(微信 I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