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罗毕先令付款,广州人民币发货,全程不见美元——一种不依赖官方金融通道、绕过美元体系的人民币支付链,正在非洲部分贸易市场加速生长。
《南华早报》报道显示,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及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的贸易商,正通过本地物流公司建立起" 非正式人民币支付网络 ",以本币结算方式与中国供应商进行贸易。
这一模式的兴起,正逐步改变中非之间以美元为主的传统支付格局。
在内罗毕的伊斯特利商业区,商人们已习惯绕开外汇渠道。
" 我只需确定想购买的商品,然后在内罗毕付款给代理商,他们在广州也有办事处," 经营日用品贸易的安妮 · 科蒙托表示。完成付款后,货物会从广州或义乌发出,最终运抵肯尼亚。
在这一体系中,当地物流公司同时扮演汇兑中介和清关运输的角色。商户用肯尼亚先令或奈拉等本地货币支付,物流公司则通过自有资金池调配人民币完成对华支付。
与肯尼亚类似,作为中国在非洲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尼日利亚也逐步形成了类似的人民币结算模式。
2024 年,尼日利亚自中国进口规模总额达 1374 亿元人民币,对华出口 217 亿元。随着进出口长期逆差的扩大,市场对人民币流动性的需求也在同步上升。
为稳定跨境支付,两国已于去年 12 月续签了总额为 150 亿元人民币(折合约 32800 亿奈拉)的货币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
与此同时,尼日利亚 - 中国战略伙伴关系总干事特格贝上月透露,尼日利亚正与中方推进数字人民币合作协议,未来将可实现奈拉直接兑换人民币。
他指出,这将有助于减轻尼日利亚对美元的依赖,并加强与中国的长期金融协作。
除了企业实践和政策安排的双轮驱动,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在间接推升人民币在中非贸易中的使用。
自美国推出 " 对等关税 " 政策后,全球贸易摩擦升温。长期美债市场随即出现异动,3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暴涨超过 50 个基点,创近期新高。
有专家认为市场对美国资产的信心持续下滑,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正在动摇,未来各国央行减持美债或成为长期趋势。
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探索美元替代方案,推进支付体系多元化,以减少单一货币体系带来的风险。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非事务研究员 John Johnston 认为:" 这类非正式支付网络能实现快速清算,并降低传统跨境支付中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睿纳新国际分析师埃古亦表示,该模式具备区域外溢性,"或将被复制至其他非洲国家甚至新兴市场 "。
尽管目前这些 " 非官方 " 人民币支付路径尚未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但其高效、灵活的特征,正在填补美元渠道收紧后中非贸易融资的现实缺口,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在 " 南南合作 " 路径上的一种市场化尝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