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铜川 04-30
【今西安】改革开放初期,三原县那批风云一时的万元户们,后来怎么样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 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风起云涌,一群泥腿子走出农村各显神通,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书写了一幕幕传奇故事。下面我就讲讲我的老家陕西省三原县的几个人物故事。

提起三原县,自古是 " 关中壮县 ",素有 " 以飨京畿 " 之名,历史上出现过众多著名人物,如唐朝的 " 三原李靖 ",近现代的 " 美髯公于右任 ",人们在描述三原这个县域时经常用八个字形容:"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陕西省评选了 " 陕西十大乡镇企业 ",三原县独占了四家。三原曾经拥有国家第一块乳制品银牌 -----" 美乐 " 牌奶粉,美乐公司的创始人郭建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 " 十大乡镇企业家 " 之一,与鲁冠球、吴仁宝等齐名。

今天我讲的是我村的能人故事。

01

他给小磨香油起了个名字叫 " 兵马俑 "

我们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叫 " 青阳村 ",一个叫 " 孙家村 "。孙家村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子,至少唐朝前就有了村名,村中居民大多是陕西的原住民,清末迁来了几户河南山东的移民。

老村子得了唐朝遗风,民风淳朴,人民勤劳,但是自然条件差,久旱缺水,土地贫瘠。人们常年在土地里刨食,还是喂不饱肚子。

村子南头有户外来人家姓马,夫妻俩本分老实,无奈儿女众多,常年拉饥荒。大儿子马敬西十几岁了,还没有一件浑全的衣服,有时出门办事还得找邻居家借衣服。老马长吁短叹,旱烟锅一袋接一袋地抽,这咋弄呀,眼看着儿子长大了,就凭屋里这光景,将来咋能给儿子问下个媳妇?

天无绝人之路,老马垂头丧气的时候,大队里来人了,说今年有入伍名额,让你家娃子当兵去,兴许你家娃子在部队能干好,干好了还愁没媳妇。老马千谢万谢,赶紧把正下蛋的老母鸡炖了,招待大队干部。

马敬西参军入伍,穿上了绿锃锃的军装,再也不愁吃不饱饭了。当了四年兵,马敬西回家了。有人上门给他说亲,老马很开心,赶紧把儿子带回来的水果糖、花生拿出来招呼媒人。

晚上,爷俩蹲在没点灯的黑屋子说话,马敬西给老马说:" 爹,我这是复员了,你咋给别人说我是探亲?"

老马赶紧捂住儿子的嘴小声说道:" 小祖宗,这话你可别在外面说,你要是说了,这辈子你就别指望娶上媳妇了!" 老马猛咂了口旱烟继续说道:" 我给外人说的你马上在部队提干,这次是回家探亲。人家一听你要提干,都抢着给你说媳妇呢,这事你好好琢磨琢磨。"

" 那我以后咋办,这部队我是回不去了呀?"

" 回不去就回不去,但你这身军装暂时不能脱,等娶了媳妇结了婚再说。" 老马定了盘子,小马耷拉着脑袋硬着头皮答应了。

马敬西开始了最长时间的 " 探亲休假 ",每日里穿着整整齐齐的军装扛起锄头下田干活,直到半年后把新娘子迎进洞房才脱了军装。生米已成熟饭,只能端起碗来过日子。

改革开放不久,马敬西拜了山东师傅学习做 " 小磨香油 ",最初他是架了葫芦走街串巷叫卖,后来受到临镇 " 美乐公司 " 的启发,要办香油公司,走企业发展的路数,把事情往大的整。有人问他:" 人家的奶粉叫美乐,你的香油叫个啥名字?" 马敬西思索了一下大声说道:" 咱陕西啥最有名,兵马俑最有名,我的香油就叫兵马俑!"

当兵退伍的马敬西,拿出在部队风风火火的劲头,开创了镇上第一家香油公司,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产品风靡西北,远销巴蜀和华北地区,马敬西成了镇上、县上的名人。后来,其他人效仿马敬西也开起香油公司,小磨香油成了三原县 " 国家地理性产品 "。

在香油公司很红火的时候,马敬西又进军其他行业,他给自己的服装厂注册的商标还是 " 兵马俑 "," 兵马俑 " 皮大衣在西北地区很畅销。以至于很多外地人认为 " 兵马俑 " 博物馆在三原。

02

大能人杨二旦,县长请他 " 喝酒 " 呢

我居住的村叫青阳村,是个清末移民组成的山东村,村里也有后迁进来的河南人,陕西本地人。村里风俗习惯遵循齐鲁风,在周围众多自唐有史的村子面前,是个 " 孙孙辈 " 的村子。

青阳村建村历史一百三十几年,先辈们都是吃灰熬自己的骨头油成家立业的,和别的村子里有家传的人家不一样。小家薄业的人谨慎,节俭,闷头干活不惜力,说话办事不爱声张。立村至今,村里保留了两条规矩,大家都谨慎遵守:一是村里过红白喜事帮忙的人不准上席吃饭,只能吃大锅菜;二是大年初一拜年以家庭或家族为组队,要给全村上了年纪的老人挨家挨户下跪磕头拜年。

村中有户人家姓杨,祖籍是河南的。杨家老爷读过几年书,先前在西安给人当先生,后来不知道啥原因落脚到了我们村。杨老爷有三儿一女,女子嫁给了一个吃公粮的陕北人,外孙女个个聪明漂亮,其中一个外孙女后来成了西安一个大学的教授。

今天讲的是他的二儿子的故事。杨老爷的二儿子官名我不知道,村里都把他叫杨二旦。杨二旦是个大能人,农业社的时候当过水管站的管理员,后来又去了公社石板厂当采购,改革开放后回到了村里。杨二旦回到村里从不干农活,地里活都是他媳妇干,他整天骑个轻骑摩托车遛逛。在村口远远地听见 " 突突声 ",那就是杨二旦回来了或者出去了,我们孩子们远远地给二旦叔打招呼,时不时能混上个水果糖吃。

那时候提倡 " 万元户 ",万元户的标准不是看存款,也不是看你屋里粮囤里有多少麦子,而是看你家的房子是不是 " 一砖到顶 "?你出行是不是有 " 轻骑摩托车 "?你家里晚上有没有电视机看?我村符合这几项条件的,没有一个人。村长急了,上面派了评选先进的任务,完成不了可不行。村长找到二旦叔,拱手抱拳笑着说:" 你给咱把这万元户当上,回头我请你喝酒。" 二旦叔没有推脱,但是提了个条件:" 今年县上开三干会的时候,我替你参加,我要和县长喝杯酒。" 村长答应了。

这里有个问题," 万元户 " 评选的标准之一是家里的房子必须 " 一砖到顶 ",但杨二旦家住的是土坯房,这显然不符合标准。村长不知道咋应付乡上的检查,有些发愁。" 这事你就不操心了,你让村上给我开个条子就行,其他的事我办。"

杨二旦拿着村上会计开的介绍信,去找了乡信用社,不知道怎么和信用社主任讲的,喝了两次酒,贷了两万元钱,在我村里盖起了第一座青砖到顶的二层楼,应该也是全乡第一座二层楼。杨二旦一下子出名了,成了县里挂了号的 " 万元户 "。年底开 " 三干会 ",杨二旦作为 " 万元户 " 的典型代表受到了表彰,县里给他奖励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吃饭的时候县长特意给他敬了一杯酒。

过了两年,贷款到期了,信用社找杨二旦催还贷款,找了几回找不到他人,好不容易在县城找到了杨二旦,杨二旦正和一帮子人喝酒呢。问清了信用社主任缘由,杨二旦撇撇嘴说:" 就这点碎事,值得你满世界找我?你先回去消停地喝茶,过两天我把钱给你送去。" 主任谢绝了杨二旦的挽留,半信半疑地走了。

过了两天,杨二旦和一汽车凉席来到了信用社,他指着一车凉席给主任说:" 你把这收了,这车凉席当是顶贷款,这价值远远超过两万块。" 主任有些傻眼,給杨二旦声明他只收现金。杨二旦并不着急,打着酒嗝给主任解释:" 我的钱都在这凉席上,卖了凉席就是钱,我怕你不放心,所以拉来让你看看。要不是这,我把凉席放你院子里,你给我打个收条,我每天过来拿一些出去卖,卖的钱都给你结账,你看行不?" 主任只好同意了杨二旦的说辞,主任想他有凉席抵押在这,不怕他不还钱。于是,主任给杨二旦写了凉席的收条。

过了几天,有两个汉中人找到了信用社,让信用社付凉席钱,信用社主任懵了。

杨二旦这些年一直搞空手套白狼的事,俗称掮客。当别人不信任他时,他就说县长都给他敬过酒,拿出当年的照片给别人看。

杨二旦前段时间去汉中,有人带他参观凉席厂,说现在的凉席销路难,愁死人了。杨二旦说我们县正愁找不到凉席货源,这事碰巧了,让对方发一车凉席去三原,他帮忙销售,回头给他点辛苦费就行。

凉席厂和信用社扯起来官司,信用社认为这是杨二旦的抵押物,凉席厂拿着杨二旦给的信用社收条说这是货品卖给了信用社。双方一纠缠,夏天过去了,几场秋雨把大院的凉席淋坏了。杨二旦这才闪了面,向信用社讨要凉席,信用社主任知道着了杨二旦的道,把杨二旦八辈祖宗问候了个遍,最后把凉席顶了贷款,又赔了杨二旦一部分钱。杨二旦把赔的钱给了凉席厂。

前几年我回老家打了个滴滴,滴滴司机问我是哪个村的,我报了村名,司机问我 " 你村有个杨二旦,你认识不?" 我说不熟悉,我年龄小,人家是长辈。司机感叹地说:" 杨二旦可是个大能人,县长都给他敬酒呢。" 我看了看司机的模样,也就三十不到的年龄。我告诉司机,杨二旦去世都十几年了。

03

被狼叼走的马成新

按辈分,我把马成新叫爷。当年成新爷想把他三女子许给我,因为辈分问题,被我妈阻止了。

马家是地道的山东人,当年马老爷是推着一个独轮车落户到我村,在村东头打了个地窝子就算安了家。地窝子外面就是荒地,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野草,常有狼出没。成新爷两岁的时候,爬出地窝子玩,刚好遇上觅食的一头野狼。野狼叼起成新爷就往野地里跑,刚好被路过的大人看到,大人忙喊 " 狼吃娃了!" 闻讯的人们赶过去追赶野狼,野狼看人多了,就放弃了叼在嘴里的孩子,成新爷这才得救,但从此他得了个外号叫 " 狼叉子 ",至今成新爷的脸颊上还留有狼爪子挠过的伤痕。

马家入户晚,家底薄,成年后成新爷娶了成新奶,成新奶姓周,是邻村大地主家的小姐。那个年代,长得漂亮的地主小姐愁嫁,只好嫁给贫雇农出身的马家老二。成新爷捡到了宝,一连生了五个女儿,个个长得如花似玉。

成新爷是天生的走江湖的人,书虽然读得不多,见多识广。农业社的时候,他给生产队请假交工分钱去北京当副业工,至于干什么谁也谁不清楚。等政策宽松的时候他回到生产队走街串巷蹦爆米花,从不知道什么地方进了些五颜六色的弹珠,纸糖摆在小学校门口卖。他听说咸阳北五县婚嫁必须用银圆做彩礼,他就动了贩银圆的念头,倒卖银圆。他去河南收购银圆,遇上了抢劫的,逃了一条命回来,人们以为他认卯不会再做日鬼倒棒槌的事,谁知道没几天他又踏上了去西藏的路,他去西藏还是收银元。等他收了一包银圆回来想卖给北五县的人,才知道藏银与银的区别,藏银杂质多,根本不值钱。

折腾了很多年,成新爷人到中年,还是没挣下啥钱,但是,天南地北地跑,他练就了一嘴好口才,用村里人的话形容他的嘴:" 瘫瘫能说跑,死的能说活,明明是个哑巴,也会唱大戏。"

时间来到 20 世纪 80 年代,全民皆商,三原的食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从地上冒了出来。三原是传统商贸大县,一下子涌现出这么多食品厂,缺乏销售人才。成新爷觉得这是他施展才智的时候了。他去了县某著名食品厂,毛遂自荐应聘人家的销售科长。厂长表面热情,实际怀疑地接待了这个农民,一个下午交谈下来,食品厂承诺给他赊账,并给他乾县礼泉两县的独家经销权。不久,三原某食品厂在乾县东关的经销部开张了,厂销售科长亲自坐镇,生意红火得一塌糊涂,在三两年的时间内,这家食品厂的点心基本垄断了乾县市场。可以问问乾县的老人,有几个没吃过三原的点心?大年初一,食品厂长开着小卧车去给成新爷拜年,见人就发点心吃。据说,后来的礼泉 " 红星软香酥 " 就是受了三原点心的启发。

当大家都看好食品生意的时候,成新爷却直道变线了,他抽时间跑了几次江浙,开始进军布匹批发生意。

乾县的布匹市场规模很大,在 80 年代早期,布匹市场逐渐形成的规模,享誉西北。在 90 年代鼎盛时期,众多批发商铺中,有一块牌子叫 " 马家铺子 ",得名于电影 " 林家铺子 ",马家铺子里有三朵金花,就是成新爷家的五个姑娘中的老大老二老三。

在乾县经商十多年中,老马的名声在当地逐渐传播开来," 三原老马 " 几乎成了三原的代言人。1999 年冬,我人生第一次做生意 ----- 去礼泉与兴平交界的地方收购苹果,与当地果农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眼看有恶化的可能,这时一个当地的楞头青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三原的,愣头青问我认识三原马成新不?我说他是我村的,他家在我村最东头,按辈分我把他叫爷。愣头青一听立刻驱赶围观的众人,说道:" 这是我干爸村里的人,就是我的亲人。"

上世纪末,成新爷收山回了村里,把乾县的生意留给了小女儿。回到村里后,热衷村里公益事业,积极捐资修路修渠。遇上外出务工回家的年轻人,也是好言鼓励。

去年暑假回家,我看到成新爷一个人推个自行车,满世界找人下象棋。我陪他下了几盘,说真的,他的棋艺真差。他说话的时候,声音洪亮,一惊一乍,让人很容易分心走神。旁边的人告诉我,成新爷得了轻微脑梗。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肯定会有特定的人和事出现,这不是宿命,也是宿命。

来源 / 今西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唐朝 陕西 山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