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到,开局关乎全局。
长三角,经济运行均有亮点。
招商引资 " 一号工程 ",更是落子有声。
以 " 快 " 制胜,项目落地效率为先。
以 " 慢 " 谋远,产业培育耐心孵化。
" 三省一市 " 发布一季报,有哪些看点?
透过经济增长,有何招商引资 " 排面 "?
投资趋势 招商格局
长三角区域,招商策略不一样。
尤其是,每个区域都有一套 " 打法 "。
上海场景招商、江苏科技招商、浙江链式招商、安徽投行招商。
无论哪种方式,最终回归到结合地方产业实际上去。
纵观 " 三省一市 ",还有一个创新特色,已经形成了:
" 一把手 "+" 一盘棋 " 的招商格局,从各自为战转向区域统筹。
从经济走势看,今年开局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回升劲头。
对于项目招引来说,不单是停留在 " 只抓招商 " 的层面。
而是站在企业立场,灵活应对调整市场化投资策略。
站在更高维度,跳出本地视角挖掘优势,这也是长三角政府招商具备的能力。
招商引资,基本关注两方面:
一方面,把大象迁回家,关注大项目、大企业,以及新赛道上的布局。
另一方面,也不能放过蚂蚁雄兵,对投资规模不大的企业去长期培育。
在长三角区域,实体企业投资有何趋势?
基于谷川招商数据中心,一季度呈现了以下特点:
●从来源地看,4600 多个企业咨询选址来自长三角地区。
●从意向地看,全国 4700 多个企业意向投资长三角地区。
这也印证了,长三角区域的企业投资活跃高,招商吸引力也强。
拿企业投资来说,对厂房需求是土地的 3 倍多。
则说明了,由于拿地门槛较高,企业投资谨慎决策。
有的企业,当拿到了市场订单,或者入选供应商后,才会考虑找厂房进行扩产。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下,企业意向长三角区域投资,也传递出了地方产业链的成熟度和政府的可信度。
长三角招商引资,最大的不同在于将改革创新落在地上。
向市场化、专业化招商过渡中,转变的不仅是形式,更是思维方式。由熟悉行业和市场运作的专业人员组成,有助于招商更精准地匹配企业需求与项目资源。
作为区域经发展运行服务商,我们是长三角招商工作的参与者。
一直以来,始终保持着对企业投资选址行为逻辑的观察和分析,扛起连接政企的重任,不断促成优质项目落地,成为政府园区招商引资的 " 助推器 "。
经济增长 新兴产业
项目,是招商引资的 " 第一生命 "。
一季度,从谷川招商数据中心看,意向长三角的企业聚集在这些产业:
装备制造、汽车、半导体、新材料、医疗医药、人工智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
实际上,这基本与 " 三省一市 " 中各自产业增长趋势相吻合。
招商引资工作,需要滚动进行。
最好的状态可能是接洽 10 个项目,立项 10 个项目,同步推进 10 个项目建设,最大化利用土地、厂房等资源。
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落地,不单是当期的 " 量 ",还是未来产业发展的 " 质 ",以及可持续增长的 " 能 "。
放在经济发展上,长三角也有自己的 " 解法 "。只有投资结构先转型,才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今年一季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 GDP 分别为:
12735 亿、33088 亿、22300 亿、12265 亿。
经济增长源头是新兴产业持续壮大,这也是榜单的又一大看点。
先看上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实现 7.2% 的较快增长,正在把 " 卡脖子 " 清单变成 " 杀手锏 " 目录。
再看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继 2024 年首次突破 50% 大关后,继续攀升至 51.4%。
浙江也瞄准新质生产力,计算机通信电子、汽车等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 19.8%、18.2%。
最后看安徽,以 6.2% 增速领跑长三角。
背后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45%、工业机器人产量暴涨 67.8%、集成电路激增 83% 的硬核支撑。
在长三角区域,对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和科创企业 " 投早投小 ",还在政策设计上对试错更包容,在资源分配上对创新更倾斜,在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上导向更鲜明。
所以说,既有公平对待的 " 一视同仁 ",更有洞察潜力的 " 慧眼识珠 ",精准找到 " 种子选手 ",并精心培育。
经济成绩单,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场关于协同创新、产业变革与区域经济重构的调整。
产业协调 区域共振
前段时间,我们看到:
芜湖市委书记赴浙江宁波、杭州等地开展招商考察。
先后深入拓普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等企业,与企业高层面对面交流。
这场看似普通的招商行动,实则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
以汽车产业为例,2025 年第一季度,安徽汽车产量达到 76.17 万辆,跃居全国第一。
我们认为,离不开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的有力支撑。
拿奇瑞汽车来说,作为芜湖汽车产业的 " 名片 "。
上游原材料部分来自宣城、池州等地的冶炼加工企业,零部件配套则有安庆、亳州等地企业的参与。
而宣城作为安徽汽车产业第三城,其前十大汽配厂中有一半是江浙沪企业的子公司。
此外,滁州、马鞍山、池州、安庆、六安、淮南、亳州、阜阳等地,也分布着众多江浙沪老板开办的汽配厂。
同时,安徽的整车企业与江浙沪地区的联系也十分紧密。
比如,奇瑞汽车早期在上汽的帮助下解决了汽车生产资质问题;蔚来汽车选择落户合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肥与上海的高铁通勤便利。
当我们将镜头拉远,更能清晰看到长三角区域的联动效应。
上海光源与合肥先进光源的 " 双城记 ",让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无缝衔接。
G60 科创走廊上流动的 380 家揭榜单位,把技术攻关变成了一场没有围墙的接力赛。
而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的跨省通兑,更让苏州的实验室能用上杭州的超级计算机、南京的企业能调用上海的电子显微镜。
这种打破行政边界的 " 创新共同体 " 模式,或许正是解读长三角增长密码的关键钥匙。
对于长三角区域共振,市场和政策的 " 一视同仁 " 越彻底,越有利于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无论是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还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都应当被纳入同一个框架内,享受同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甚至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大发展潜力的 " 种子企业 ",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扶持,也是敢做、敢为理念的体现。
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调整的当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动能转换已不是区域发展的可选项,而是关乎中国制造业能否在全球竞争中持续领先的关键所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