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车展的聚光灯照亮 ID.ERA 概念车的流线型车身,上汽大众用一款 " 不似大众 " 的增程式全尺寸 SUV,向全球汽车产业投下了一枚战略深水炸弹。
这款车不仅是大众集团在华技术路线的 " 急转弯 ",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 技术追赶者 " 向 " 规则制定者 " 转型的里程碑式宣言。其背后折射的,是合资模式从 " 单向技术输入 " 到 " 双向价值共创 " 的范式革命,以及中国汽车产业生态对全球价值链的颠覆性重构。
ID.ERA:打破德系基因的 " 中国化嬗变 "
ID.ERA 的造型设计彻底颠覆了大众燃油车时代的 " 套娃哲学 ":封闭式前脸、贯穿式光带、轮拱的肌肉感线条与悬浮式车顶的优雅姿态完美融合,隐藏式门把手降低风阻,精雕细琢的低风阻轮圈则提升了整体的运动气质,这既是对德系工业美学的解构,也是对中国新能源设计潮流的主动迎合。
这种 " 去大众化 " 的视觉语言,本质上是对中国家庭用户 " 大空间、高辨识度 " 需求的精准投射——当途昂 Pro 的 5.15 米车长已无法满足 " 三代同堂 " 的出行场景时,ID.ERA 的 6 座布局与增程式续航,正是对中国消费者出行喜欢拖家带口,又喜欢讲排场、讲面子文化的深度适配。
曾公开抨击增程式技术 " 过时 " 的大众集团,如今却将 EA211 1.5T 发动机改造为增程器,并赋予其 48V 轻混与 PHEV 接口的 " 技术冗余 "。这一 " 自我否定 " 的背后,是大众对中国市场 " 里程焦虑 " 与 " 充电基建 " 矛盾的清醒认知。
CLTC 工况下 350km 纯电续航 +1000km 综合续航的组合,既满足了城市通勤的零排放需求,又消解了长途自驾的补能焦虑。这种 " 实用主义至上 " 的技术路线,标志着合资企业从 " 技术洁癖 " 向 " 用户价值 " 的认知跃迁。
主副驾贯穿式大屏、二排吸顶屏的配置,暴露了 ID.ERA 对中国式豪华的妥协。但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其搭载的 Momenta 端到端大模型与速腾聚创激光雷达,首次将中国自动驾驶产业链的头部供应商纳入大众全球供应链体系。这种 " 德国车身 + 中国大脑 " 的混搭模式,打破了传统合资车型 " 德国设计 - 中国适配 " 的研发范式,实现了从 " 硬件本土化 " 到 " 软件原生开发 " 的质变。
合资 2.0:从 " 技术殖民 " 到 " 价值共生 "
上汽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李俊将 ID.ERA 定义为 " 合资 2.0 战略旗舰 ",其核心在于研发主导权的易主。
过去 40 年,大众中国的研发团队长期扮演 " 德国技术的本地化验证者 " 角色,而 ID.ERA 从概念定义到量产开发的全链路,均由上汽大众主导完成。这种 " 反向技术输出 " 的背后,是上汽 " 七大技术底座 "(固态电池、智能底盘等)对合资体系的反哺,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 " 制造代工 " 向 " 技术策源 " 的权力转移。
合资 1.0 时代,德国大众将帕萨特、朗逸等车型视为 " 全球产品线的中国分支 ",而合资 2.0 时代,ID.ERA 的诞生路径彻底逆转:先基于中国家庭用户需求定义产品形态,再反向输入至大众全球研发体系。
这种 "In China for the World" 的逻辑,本质是对中国 " 超大规模单一市场 " 红利的深度挖掘——当理想 L9、问界 M9 证明高端新能源 SUV 的月销潜力时,ID.ERA 的入场,实则是大众集团对 " 中国式需求定义全球产品 " 的被动接受与主动适应。
合资 2.0 时代的竞争,已从发动机功率、变速箱档位数等传统机械指标,转向智能座舱生态、补能网络覆盖、用户数据运营等数字化维度。
上汽大众提出的 " 油电同智 " 战略,例如途观 L Pro 搭载与大疆联合开发的 L2+ 级 IQ.Pilot 系统,帕萨特 Pro 整合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
而 ID.ERA 增程式方案背后,是上汽与宁德时代、华为等本土供应商的深度绑定——这种 " 生态位卡位 " 能力,已超越传统合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范畴,演变为对汽车产业未来话语权的争夺。
中国汽车工业的 " 技术主权 " 觉醒
ID.ERA 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汽车研发体系从 " 逆向工程 " 向 " 正向定义 " 的跨越。
过去,中国车企依赖拆解外资车型学习技术;如今,上汽大众通过整合 Momenta 的算法、速腾聚创的硬件、宁德时代的电池,构建起 " 全球技术要素 + 中国创新场景 " 的研发飞轮。这种 " 技术拼图 " 模式,使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汽车技术的整合者而非跟随者。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爆发式成长,正在重塑全球汽车工业的底层逻辑:当中国厂商贡献全球 60% 新能源车销量、65% 动力电池产能时,跨国车企的技术路线选择已无法绕开中国标准。
ID.ERA 采用增程式技术,本质是对中国 " 纯电 - 插混 - 增程 " 多技术路线并行市场的战略妥协;而其搭载的激光雷达、大模型,则是对中国自动驾驶产业链 " 规模 - 数据 - 算法 " 正循环的被动参与。
合资 2.0 时代,技术溢价权正从跨国车企向中国产业链转移。
过去,大众通过品牌溢价与发动机技术攫取利润;如今,上汽大众在 ID.ERA 项目中的利润分配,需向宁德时代(电池)、华为(智驾)、科大讯飞(语音)等中国供应商让渡。
这种 " 利润蛋糕 " 的重新切割,倒逼跨国车企从 " 技术垄断者 " 转型为 " 生态共建者 ",而中国汽车工业则借此完成从 " 微笑曲线 " 底部向两端的攀升。
ID.ERA 照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时代
当 ID.ERA 的智能光语系统在上海车展的灯光下闪烁,它所投射的不仅是大众集团的技术路线调整,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 技术输入国 " 向 " 规则输出国 " 的身份蜕变。
这款车揭示的深层逻辑是: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跨国车企的 " 技术傲慢 " 已无法抵御中国市场的规模效应与创新迭代。
合资 2.0 时代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某一款车型的销量成败,而在于中国汽车工业通过 " 技术共创 " 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分工——这或许才是 ID.ERA 留给汽车工业史最深刻的启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