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04-25
13万亿的中国平安2025年一季报“双增”:营运利润稳增2.4%,寿险新业务价值劲增34.9%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进入 4 月底,各大险企的 2025 年第一季度的经营业绩备受市场关注。4 月 25 日,中国平安发布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2025 年一季度,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 379.07 亿元,同比增长 2.4%。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 268.64 亿元,同比增长 5.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安总资产规模首次突破 13 万亿元,达 13.18 万亿元,蝉联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集团。

尤为亮眼的是寿险业务,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 128.91 亿元,同比增长 34.9%,远超市场预期。按标准保费计算的新业务价值率 32.0%,同比上升 10.4 个百分点。创新的多渠道战略优势持续发挥效能,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1.5%、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4.0%;银保渠道和社区金融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均同比大增超 170%,产能大幅跃升。

综合金融股 + 医疗养老战略深入推进。随着综合金融模式不断深化,个人客户数稳步增长,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平安个人客户数近 2.45 亿,较年初增长 1.0%,其中持有集团内 4 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留存率达 98.0%。

整体来看,平安一季度经营业绩稳健,在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双轮驱动下,寿险业务增长强劲,科技对主业的赋能效果显现。透过这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可见无论是面对经济结构转型还是经济周期波动,平安都拥有强大的战略动能和发展韧性。

国际投行 JP 摩根近期发布研报,对平安的寿险业绩表现持正面评价,给予平安股票买入评级,预计 2025 财年或将提供更好的风险回报潜力。

寿险增长强劲,多渠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行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更奋楫。2019 年 11 月,平安先于行业启动寿险改革,如今改革行至第 6 年,阶段性硕果显现。得益于持续深化 "4 渠道 +3 产品 " 战略,全面加强渠道建设,持续升级 " 保险 + 服务 " 方案,2025 年第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 128.91 亿元,同比增长 34.9%;按标准保费计算的新业务价值率 32.0%,同比上升 10.4 个百分点。

多渠道发展成效显著,通过持续深化转型,聚焦 " 做优、增优、育优 " 三优平台,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1.5%,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4.0%;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70.8%,坚持多元化布局,夯实网点标准化经营,加速打造绩优队伍;社区金融服务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提升 171.3%,已在 93 个城市铺设 131 个网点,组建近 2.4 万人的 " 三高 " 精英队伍,实现存续客户全缴次继续率同比提升 0.5 个百分点,客户经营价值持续突破。

中信证券分析,在银保市场大洗牌的背景下,平安将显著受益,预计公司银保业务市场份额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长期目标应该和公司整体市场地位相匹配。以公司总规模保费的市场份额为参照,公司银保业务仍有 4 倍以上的增长潜力。

在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丰富的产品体系对于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度毋庸置疑。多年来,平安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产品体系。近期,平安寿险发布 " 添平安 " 保险 + 服务解决方案,将保险从风险补偿工具转变为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这一动作契合了预定利率下调的大背景,显示出通过产品形态迭代应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姿态。

这一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产品结构上,实现从单一保障到 " 保险 + 服务 " 生态的转换;其二,客户定位上精准匹配老龄化与消费升级需求;其三,渠道赋能上,代理人从 " 销售顾问 " 到 " 康养顾问 " 转型。

据了解,该 " 保险 + 服务 " 解决方案包括 6 大产品服务系列,包括平安启承、平安添享,以及平安添玺、平安添盈、平安添瑞、平安添年,其以保险产品为核心,整合平安集团内外部优质资源,精准匹配符合客户需求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行业人士评价,从长期视角来看," 保险 + 服务 " 模式有望重塑平安的估值逻辑。

一季报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近 1000 万客户;截至 2025 年 3 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 75 个城市,累计超 19 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高品质养老社区方面,截至 2025 年 3 月末,已布局 5 个城市、共计 6 个项目,均陆续进入建设阶段,上海及深圳项目拟于 2025 年下半年正式开业。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双轮并行、科技驱动,飞轮效应显现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平安依托其独特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战略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服务加持效果持续释放,有望推动平安估值进一步上修。

从具体业务来看,财产险业绩稳健增长,业务品质保持良好。2025 年一季度,平安产险保险服务收入 811.53 亿元,同比增长 0.7%;整体综合成本率 96.6%,同比优化 3.0 个百分点。此外,平安产险正积极推动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 AI 技术在业务核心流程中的应用,持续优化运营和经营模式。险资投资业绩优良,2025 年第一季度,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 1.3%,同比上升 0.2 个百分点。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 5.92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3.3%。

综合金融战略不断深化,体现在个人客户经营的夯实。客户留存高,个人客户留存率稳步提升。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持有 4 个及以上合同客户的留存率达 98.0%,较仅有一个合同客户的留存率高 11.9 个百分点;服务时间 5 年及以上的客户的留存率为 94.6%,较首年客户高 36.7 个百分点。客户增长优,丰富的综合金融产品体系、多元的触客渠道,持续支撑客户增长。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集团个人客户数近 2.45 亿,较年初增长 1.0%;2025 年第一季度新增客户 864 万,同比增长 20.0%。产品渗透好,个人客户主要产品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其中人身保障及财产保障产品渗透率较高,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分别达到 45.8%(较年初增长 0.9 个百分点)、30.7%(较年初增长 0.1 个百分点),保持稳健增长。

医疗养老战略持续落地,在平安近 2.45 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 63% 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 3.37 个、客均 AUM 达 6.12 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 1.6 倍、4.0 倍。

强化医险协同,客户经营成效显著。通过获客及黏客赋能金融主业,平安健康和北大医疗集团能够赋能金融端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平安寿险等也受益于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2025 年第一季度,集团医疗养老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超 4.2 万家,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超 385 亿元。

国信证券研报认为,平安在深化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战略的同时,叠加 AI 科技赋能,巩固了中长期发展壁垒,给出了 " 优于大市 " 的评级。

从一季度报可以看出,科技是平安业绩增长的重要底座。在 AI 布局上,平安构建了 "953"AI 护城河,赋能主业降本提效控风险,持续推动大模型与业务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其中 9 大数据库日均数据处理量超 10 亿条,覆盖 2.4 亿金融客户,深度洞察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5 大实验室(微表情、智能图像、智能语音、大数据及硅谷实验室)持续推动前沿技术探索;3 大科技公司聚焦深化 AI 应用场景的广度和深度。平安沉淀海量数据训练大模型,持续深化金融和医养领域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建设,积累超 3.2 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 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 75 亿图片语料,语音、语言、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领域内领先。

紧密围绕主业转型升级需求,在销售、服务、经营、管理等领域,AI 应用无处不在,赋能金融 " 降成本、提效率、控风险 "。2025 年第一季度,平安 AI 坐席服务量约 4.5 亿次,覆盖平安 80% 的客服总量,快速响应、解决消费者咨询、投诉问题,有效降低人工坐席成本;通过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续期,实现 93% 的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寿险保单闪赔占比达 56%,寿险保单复效提升 12%;同时持续提升风控水平,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 34.2 亿元,同比增长 14.0%。

平安的 AI 实力已获市场积极评价。高盛在研报中提出一个全新的中国股市 AI 投资框架,平安是唯一一家被列入 " 非科技领域收入增强型(AI 驱动营收增长)" 这一主题类别中的保险公司。瑞银则在此前的研报中进一步指出,平安拥有强劲的数据基础设施、特定领域人工智能模型的基础以及专门的人工智能开发团队,已利用 AI 优化营运,上看平安 H 股目标价至 60 港元。

(文中机构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平安 中国平安 健康险 医疗 养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