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怀旧 04-24
娱乐圈“顶流文盲”扎堆,跟“老戏骨”们一对比,差别实在太大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赵丽颖又闹出笑话了。

日前她在宣传《向阳 · 花》的时候,借用了一句佛法用语:" 与群魔为法侣,视大地为蒲团 "。

这句话意思是,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争取做到与恶魔为伴侣,视大地为坐垫。

因为这句话本身很冷门,很多人都没有听过。

细品起来也颇有禅意,还很好地呼应了,她饰演的女性角色在苦难中修行的人生态度。

所以,此话一出,给人的感觉就是:赵丽颖可真有文化。

只可惜,这种假象,很快就被一个错字给戳破了。

或许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文化底蕴,赵丽颖在文案中,刻意把繁体字跟简体字混合起来使用。

结果,却错把 " 与 " 的繁体字 " 與 ",写成了舆论的 " 舆 "。

一字之差,禅意全无,既暴露了文化短板,也闹了笑话,实在是得不偿失。

01. 娱乐圈里的 " 顶流文盲 ",一抓一大把

其实,这并不是赵丽颖第一次因为错别字,被网友群嘲了。

早在 2013 年,刚刚因为《陆贞传奇》大火,她的文化素养就备受争议。

短短几句感想,不仅把温文尔雅错写成了温文 " 而 " 雅,还把不骄不躁写成了不骄不 " 燥 ",跟不吵不闹放在一起使用。

甚至还把遇上台风的朋友,称为 " 遇难者 ";

把催泪的粉丝,说成是催 " 情 " 的粉丝。

最夸张的是,去年《与凤行》开播的时候,她都快成了 " 错字制造机 ",错别字一个接着一个。

不仅把 " 在看沈璃了吗 " 写成 " 再 " 看沈璃了吗 ?

把 " 灵界 " 写成灵 " 届 ";

还把 " 师父 " 写成 " 师傅 ";

就连感动的 " 感 ",都少写了一撇。

如此种种,观众看了都觉得尴尬,但赵丽颖本人似乎并不在意。

因为娱乐圈里,像她这样的 " 顶流文盲 ",一抓一大把。

其中最 " 出圈 " 的,莫过于被称为 " 九漏鱼 ",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王一博。

他曾在直播中,被主持人要求在纸板上,写下 " 到此一游 "。

可动笔之后,他 " 到 " 字写得犹犹豫豫," 游 " 字写错了," 此 " 字实在想不起来,还是队友帮忙写的。

也就是说," 到此一游 " 四个字,他只会写 " 一 ",实在是有些讽刺。

而且,在自曝的行程表中,他把落地的 " 落 " 也写错了。

同样的错误,还发生在恭贺新春的拜年视频当中。

当着全国观众的面,他竟然连祝福祖国的 " 福 " 和 " 祖 ",都不会写。

就连给汪涵的感谢信,他的错字和语病也比比皆是。

连最基本的语文素养都没有,也怪不得网友嘲笑他了。

跟王一博一样,表面上光鲜亮丽,一提到文化素养就露怯的偶像,还有很多。

比如,不知 " 瓶颈 " 是什么意思,也不认识 " 聒噪 " 二字的黄子韬。

把驾驭读成驾 " 权 ",且分不清奇数偶数的杨洋。

把忏悔说成 " 千 " 悔的周也。

把女娲补天说成了女 " 锅 " 补天的古力娜扎。

把瑕疵唱成了 "jiá" 疵,把逢考必过说成 " 缝 " 考必过的吴宣仪。

还有把 " 想 " 写成 " 像 ",把 " 试 " 写成 " 冫式 ",把魅力写成 " 魏 " 力的孟美岐。

此外,跟吴宣仪和孟美岐同公司的黄明昊,也好不到哪里去。

给粉丝写签名祝福时,把健康的 " 康 " 带了个病字旁,一时不知道是祝福还是诅咒。

好不容易自告奋勇,当着镜头写个菜谱。

结果,芝麻不会写,辣椒粉写错了,葱花也写得不清不楚。

除了这些年轻偶像,娱乐圈里还有很多,痴迷于立 " 文化人 " 的人设,却连基本的用词、语境都拿捏不准的 " 实力派 "。

比如,靳东和李亚鹏。

经常自诩博学的靳东,一边炫耀自己读万卷书,一边孜孜不倦地积累着,自己的 " 文化翻车素材库 "。

不仅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成 " 差之毫厘,差之千里 "。

把茅盾文学奖,说成 " 矛 " 盾文学奖。

还在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经常看 " 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小文章 "。

可事实却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中,根本没有数学奖。

明明在撒谎,还非得装出一副 " 知识分子 " 的样子,还真是不怕丢人啊。

李亚鹏也是如此,一开口就是 " 之乎者也 ",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读过几首古诗。

却在讲解节日起源的时候,把古文中经常代表说话的 " 云 ",当成了文学大家张岱的名字。

直呼人家是 " 张岱云 "。

意识到自己闹了笑话之后,他赶紧出面道歉。

结果,又把抱歉写成了 " 报 " 歉,真是怕啥来啥,越抹越黑。

如此看来,娱乐圈里的 " 文盲 ",还真是遍布各个年龄段、各个咖位。

从流量明星到实力演员,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贡献着一出出 " 文化事故 " 名场面。

02." 顶流文盲 " 真正缺的不是学历,而是态度

表面上看,这种畸形现象的存在,是因为演员们的文化素养不够。

但是,把 " 顶流文盲 " 跟 " 草根戏骨 " 一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并不在学识不高,而在于态度不好。

很多演员,根本没有用积极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职业。

就像郝蕾曾经在采访中提到的那样,很多人都把表演当成一种赚取名利的工具,误以为表演很简单。

殊不知,表演从来都不是 " 文盲 " 们的退路,真正的演员,需要生活阅历,更需要文化积淀。

否则,怎么去读懂剧本、理解角色,继而去塑造角色呢?

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此处的 " 文盲 " 并不是学历歧视。

娱乐圈里也有不少演员,尽管学历不高,但依旧踏实努力,不断进步。

比如王宝强,从小在农村长大,没上过几天学,普通话也说不标准,更没有专门学过表演。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成长和学习,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群众演员熬到国际影帝。

再比如赵丽蓉,她在戏班长大,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

但这并没有影响她,成为观众心中的 " 春晚常青树 "。

她 " 目不识丁 ",却可以为了舞台效果,挥毫泼墨,唱英文歌,跳探戈舞,就好像 " 无所不能 " 一样。

所以说,学历高低从来都不是评判演员优劣的标准。

好的演员,可以没有高学历,但绝不可以没文化、没态度。

只可惜,现在的娱乐圈里鱼龙混杂,很多演员既没有文化积淀,又缺乏学习意愿,还总想靠着 " 流量 " 和 " 人设 " 混日子。

也难怪很多德艺双馨的老戏骨们,开始再三呼吁,演员们要提高专业素养。

冯远征在两会期间,谈及流量演员发展的时候,明确表示 " 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

陈宝国也在金鸡奖发布会上提议,让获得提名奖的演员们,用论文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创作体会。

这些听着有些扎心,也有些苛刻的建议,其实都是在鼓励从业者,提升专业水平,追求更加长远的艺术价值。

03. 向 " 老戏骨 " 学习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些老戏骨们的建议,过于 " 严肃 "。

毕竟," 文化 " 和 " 论文 " 单是听起来,就有点枯燥和高深,似乎与娱乐圈的轻松氛围不太搭边。

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一直秉持着这些 " 严肃 " 的理念,那些老戏骨们才能够在演艺圈中立足多年,不断突破自我,塑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

比如,冯远征在柏林求学时,每天进行 12 小时的格洛托夫斯基训练法,还长久保持着每天阅读两小时的习惯。

有了这些努力,他才终于找到了," 真正的演技是生命能量自然流淌 " 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中饰演的安嘉和,能那么深入人心。

陈宝国亦是如此,入行几十年,他一直坚守着 " 戏比天大 " 的职业态度。

在没有美瞳的年代,为了呈现出角色独特的眼部特征,他不惜往眼睛中塞玻璃,还差点因此失明。

就连张国立都说:" 陈宝国是一个用生命来演戏的人!"

同为老戏骨的鲍国安,也是一位值得当今演员们学习的榜样。

想当年,为了演好《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精心钻研了原著和相关史料,不放过任何细节。

还找了很多学者和历史学家交流,写出了一篇堪称 " 巨制 " 的人物小传。

如此,才成就了最经典的曹操。

当然还有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

她并非科班出身,却凭借着对文学和表演的热爱,把林黛玉的病态之美、才情之孤、情感之深,演绎得入木三分。

终于塑造出了一个,前无古人、至今也很难被超越的 " 林妹妹 "。

从这些前辈塑造的经典角色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

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并不代表着高高在上,也不意味着枯燥。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才让那些角色变得鲜活、立体,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希望现在的演员们,多向这些前辈学习,多一些沉淀,少一点浮躁。

不要为了追求热度,而忘了提升自己,也不要把 " 艺人 " 这两个字的分量,丢在了流量和人设的狂欢里。

因为,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一时的曝光率,而是日积月累的打磨与成长。

唯有从业者们不断努力,演员这个职业,才能重新赢得尊重。(撰文:斯特不离谱)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赵丽颖 王一博 台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