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04-20
包子堂本质私塾:企业的业务流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包子堂本质私塾 ,作者包政

作者 | 包政,包子堂创始人,人民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导,清华大学 EMBA 营销讲席教授,《华为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深度分销和社区商务理论的开创者,中国德鲁克思想研究的权威。

来源   | 包子堂本质私塾   管理智慧 AI+

咨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把年度战略任务转化为日常经营业务的行动是管理中的关键一步,也是管理体系之道和管理体系之器相互耦合的关键一环。年度战略任务必须落实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之中,落实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之中,确保日常的经营活动具有战略意义,确保企业在战略导向下展开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的战略事关未来长期发展,企业的业务体系及日常经营活动事关现实的短期收益。将两者顺利对接,是要花一番功夫的。这是管理的难题,也是诸多企业在不经意中走上业绩导向或不归之路的根源。

如何改善业务流程

改善业务流程是企业中永恒的命题,业务流程中到处都是浮财,随处可见,俯拾皆是。

第一是混乱——矛盾和冲突不断,缺少内在统一性。

第二是无序——缺少章法,没有节奏,缺乏规矩,不同步、不稳定、不均衡。

第三是浪费——跑冒滴漏,无事忙,窝工与拥塞,停工待料,言而不行,行而不果等等,不一而足。

常见的错误:

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经思考,随意抓取。结果按下葫芦浮起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循序渐进,在业务体系上持续积累起能力、条件和力量,形成良性转换和良性循环。

二是无视现实的障碍、困难与状态,盲目建立完备的体系,霸王硬上弓,用理想代替现实。结果变成两张皮,现实不能见利见效,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最典型的就是导入 ERP 管理系统,美其名曰,导入系统解决方案。拉开架势,齐头并进,结果事情越扯越多,头绪越来越多。ERP 的重头戏变成了 BPR,那就更麻烦了。企图在混乱、无序和浪费的状态中,直接生成一个理想的业务流程,几乎没有胜算。

什么是 BPR?就是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是造出来的吗?务流程是一种能力,一种价值创造的能力,是培育出来的,是在长期的努力中演绎出来的。ERP 只是一种套装软件,由此提出来的 BPR,实质是 " 后置 BPR",完全是为了 ERP 上线,无异于削足适履。

当年,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花了很大的功夫改进工序,小有成就,非常得意,向顶头上司丰田英二汇报,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丰田英二认为,要关注系统的成效,要以终为始,围绕着最终产出的成果,分层次地去提高系统的能力,逐层次地去收获产出的成果。

古人云,大处着眼、易处入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企业的主体是价值创造的业务流程,需要依靠战略的引导,围绕着年度战略任务展开,并在业务展开中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企业内在的统一性

德鲁克说过,企业在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心,只做一件事情。换一个角度说,企业是一个整体,千头万绪,必须九九归一,做成一件事情,统一战略引导下的价值流程或业务流程,谋求一个整体的最终经济成果。

归不到这条战略及其业务主线上的事情,落实不到最终经济成果上的事情,都可以视同为多余与浪费。这就是目标管理的真谛。反过来说,业务流程的运营必须统一于战略,以及由此确定的高绩效的总体指标。

在世俗的语言中,人们习惯把总体指标说成总体目标,或者把总体目标理解为总体指标。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规范一下概念。目标是一种状态,刻画这种状态的是指标。比如,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是健康,粗浅地刻画这种健康状态的指标是体温、脉搏和血压。

通常我们还会赋予各个指标以数值,以描述健康的程度。比如,体温 37 度、脉搏 80 次/分、血压 80~120mmHg,等等。

当一个企业弄清楚了今后要达到的战略状态,它就能大体估算出对应的销售收入。但不能把多少亿元的销售收入及增长速率当作目标,而要时刻关注战略推进的状态,以及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这是管理正道,否则就是以包代管,以业绩指标代替管理。

经营计划环节的重点就是把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化为年度的战略任务,依靠战略任务去统一企业的业务活动,去统一业务流程或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以及派生出来的各项支持性的活动。

要确保企业没有多余的动作,能把各种资源、力量、关系及行为都指向企业的战略、价值创造过程与最终的经济绩效,使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不仅现实见利见效,而且具有未来的战略意义。

战略任务与日常经营业务活动必须成为同一件事情。日常业务活动必须承载战略意图,统一于战略任务。企业的战略意图也必须通过日常经营活动,一步一步地加以实现。

在经营计划环节,企业必须充分审视自身的业务流程及价值创造的能力,弄清楚机会/威胁、优势/劣势(SWOT),审时度势,选定年度战略任务,并确定年度总体绩效指标。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业务流程或价值创造过程包含三个领域或业务板块,即供产销改善的着眼点,首先是三个领域在协同上的衔接,其次是三个领域在能力上的匹配。

加强业务流程的协同

关于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协同与衔接问题,通常是供产销三个业务板块的责任边界不清晰、价值排序不明确引起的。

首先,需要明确供产销之间的价值排序。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神谷正太郎就为丰田公司确立了跨部门协同的价值排序准则,也就是市场第一、销售第二、生产第三。

所谓价值排序,就是市场决定销售,销售决定生产,由此推论,生产决定供应。当然,最终是消费者或顾客说了算。

然后,需要明确供应与生产、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责任边界,就是品质、成本、交货期。具体来说,就是按照争夺市场的要求,在品质、成本和交货期上保证供应。

供产销同在一条内部价值创造的链条上,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成果,这就是协同起来争夺市场,提高销售收入和利润。尤其要关注向质量要成本,向质量要效率。

如果供应和生产两个业务板块不是独立的子公司,那么就应该以成本中心定位。如果供应和生产两个业务板块既没有品种的决定权,也没有价格的决定权,那么就不应该对利润承担责任。

作为成本中心的供应和生产,只能在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上承担责任,只能在内部约定的成本(即采购成本与生产成本)价格水平上,承担质量、成本、交货期的责任。同时,免除原材料价格上的市场风险。

这样就能迫使两个业务板块按照 " 下道工序就是顾客 " 的原则,依靠有效的管理和技术的进步,保证质量,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提高供应能力或生产能力。在这方面,鼎泰丰的经验值得借鉴。

鼎泰丰是一家传统的餐饮连锁集团,旗下有近百家分店。2013 年,鼎泰丰在中国台湾地区卖出了 2800 万个小笼包,生意非常红火。

人们喜欢鼎泰丰的原因是品质一致、好吃好看,没有推销噱头与奇思妙想。下的都是管理上的笨功夫,依靠经验化的制作标准及严格的执行与控制,保证品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魔鬼小笼包有着严格的制作标准:18 个褶儿、重 21 克。自动蒸包机 4 分 30 秒,外带少蒸 30 秒。出笼前几秒钟,拿起蒸笼,迅速盖上,把蒸汽锁在蒸笼里;上桌后打开盖子,蒸汽窜出,才有好的视觉效果等等。

鼎泰丰的小笼包从原料到成品都要测量,重量相差不超过 0.2 克。另外,每道菜上桌之前都有人测量温度。比如,元盅鸡汤和酸辣汤是 85 ℃,不会烫口;肉粽是 90 ℃,确保肉块熟透。

鼎泰丰没有 KPI,只关注顾客满意度。顾客的所有投诉都会在第二天晨会上讨论。与会者包括老板杨纪华,还有全体店长与采购主管,讨论制订解决方案,各分店必须当天执行。

鼎泰丰为了保证品质、控制成本与提高效率不遗余力,穷尽方法,在 " 人机料法 " 上推行标准化。比如,花大钱买入 " 自动煮面机 ",以防煮太烂或不熟。

鼎泰丰会把工作分得很细,细到不能再分解为止,让员工专注于单调的工作,做好、做对、做到位。所谓熟能生巧,保质保量。

鼎泰丰相信,任何工作都有极致的境界,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员工持续改进,领略职业上的高深境界。

深化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不只是技术/经济层面上的事情,还包括社会/心理层面上的事情。这一点,鼎泰丰做得很好,集中体现在工资与奖金上。据说,店长级以上的资深员工有的能拿到相当于 20 个月工资的年终奖金,普通员工的月薪也是同行中最高的。

国内餐饮同行通常按营业额的 "123" 控制各店的成本开支,店租 10%、工资 20%、食材 30%。而鼎泰丰的工资支出占营业额的比例达 48%,再加上管理费用与食材,毛利所剩无几。对此,老板杨纪华自我安慰说:" 还好国外的进账可以补回来一点。"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鼎泰丰实现了社会 - 心理层面上的一体化,赢得了员工对企业共同体的认同和忠诚,形成了鼎泰丰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规避了员工拉大旗、自立门户的风险。用杨纪华的话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是一种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还要顺应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依靠技术进步,以机器代替人力,努力提升业务流程在创造价值上的能力。

日本企业在管理上的基本方针就是 " 省人化 " 与 " 持续改善 ",努力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哪怕一个时期,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过程中,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也在所不惜,非常坚决。

不遵循 " 省人化 " 原则,最终会中断或阻塞工业化进程,从工业 1.0 或 2.0,倒退为一家手工业工场、一家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即便当下挣钱,未来也不会有出路。

匹配业务流程的能力

在企业的业务流程上,各环节的能力往往是不匹配的,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生产规模扩大,事情更是这样。单个企业很难胜出,必须依托产业价值链。

有人说,现如今竞争格局已经改变,不再是一个企业和另外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条产业价值链与另外一条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就供产销而言,企业业务流程的薄弱环节往往在两头。

一头是销售能,需要花大力气去培育对渠道和终端门店的管理能力,或需求链乃至消费链的管理能力(有关需求链的管理,参阅包政著《营销的本质》)。

另一头是供应能力,或供应链管理能力。这需要在明确年度战略任务的基础上,组建战略任务小组,配置资源和权力,加以培育。就像深中集那样,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花大力气去解决钢材与木板的供应难题,确保业绩的提升和战略的出路。

深中集于 1982 年投产,从 1996 年起,集装箱的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国际市场的份额超过 50%。截至 2005 年,总资产 171 亿元,净资产 94 亿元,分子公司 40 余家,员工 34000 多人。

对深中集来讲,随着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稳定钢材和木板供应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以及销售价格的稳定;直接影响到业务流程的效率,或价值创造能力的发挥,最终表现为经济成果和收入来源或绩效指标的完成。

钢材和木材供应就是深中集的战略,也是业务流程的战略任务。业务流程如果不把钢材和木材的供应当作一项战略任务落实下去,那么整条业务流程很难持续提高当期绩效,也很难走出未来的战略大模样。

过去,深中集一直坚持主业,对将产业价值链纵向延伸到钢材和木板领域并不感兴趣。它认为处于同一风险周期内的纵向整合往往会放大风险。不同风险周期的相关多元化,如半挂车和登机桥,以及横向跨行业合作,如与通用电气公司的合作,它更感兴趣。

毫无疑问,这只是一种选择。正确与否最终还是由实践说了算。作为一种财务选择也许是对的,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就不一定了。

木板占集装箱成本的 15%,公司每年需要 50 万~60 万立方米木料。面对这种海量需求,全世界的森林资源能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是战略上的大问题,一定要当作战略任务来解决。

果然,很快公司就遇到麻烦了。原有热带雨林的 " 克隆木 " 资源趋于枯竭,加上木材产地政局不稳、世界环保组织的打压以及商业投机等等,木板供应很不稳定。随着集装箱业务旺季、淡季的转换,价格跟着暴涨暴跌,威胁到了集装箱主业的安全。

这就迫使深中集转变观念,把介入木业作为一项 " 保主业 " 的战略任务。开始深中集只是购买森林、就地加工而已,后因屡屡受挫,主要是开采权没有保障,损失惨重,因此只能放弃,转而下决心创建木板事业。

1999 年,深中集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基地,也就是新会木板厂,将单板加工为成品。产业价值链的延伸还是不到位,2000~2001 年,成品木板的价格从最高 750 美元/立方米跌到 370 美元/立方米,原料与成品价格倒挂,导致巨额亏损。即便如此,这些损失相比深中集主业的效益还是微不足道的。

2002 年,深中集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个困扰自己已久的战略问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从替代树种中找出替代品。在研究的最后阶段,目标锁定在澳大利亚桉树身上。

澳大利亚桉树是全球三大人工林之一,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国内也有大量种植。从 2001 年下半年开始,深中集经过反复调试,便是把合格的桉木板生产出来。

之后,深中集又花大力气解决钢材的供应能力问题。2003 年,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涨,深中集着手解决钢材供应问题,采用的是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比较顺利地与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5 年,宝钢的钢材出厂价涨了 400 元/吨,而钢材占集装箱成本的 65%,年用量 250 万吨,严重威胁到深中集的盈利能力。钢材与木材不同,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解决问题保障供应。

深中集采取的战略举措是本地化供应,与宝钢、武钢、鞍钢联手,形成一体化的关系,围绕着集装箱用钢展开长期合作,尤其是共同研究与开发,保证持续稳定的供应。

借用深中集人的话来说,在钢材供应紧张的时候,他们支持我们;当钢材市场萧条的时候,我们支持他们,这就是战略合作的真谛。

钢材曾经一度极为紧缺,深中集却没有因此停产一天,也没有花高价去买钢材。

深中集与供应商的战略一体化关系不限于此。2003 年,深中集预计集装箱走旺,预付 5000 万元定金,不仅支持了供应商,而且平抑了钢材市场的价格。

果不其然,2004 年,集装箱市场走俏,平均价格上升 40%以上,深中集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 250%,利润增幅更大,抓住了 20 年不遇的机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丰田 创始人 华为 emba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