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来了,大家都在拥抱。"4 月 9 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顾建英在联影举办的 uAInnovation2025 创新大会上说。
AI 医疗喊了 10 年,终于不再是 " 狼来了 " 的资本故事。今年春节以来,国内几百家三甲医院接入 DeepSeek,国家卫健委发布 84 个 AI 应用场景。联影智能联合创始人、联席 CEO 周翔说,大模型的到来就像春天一样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一些以前靠医生的知识储备、记忆力和通识进行推理的任务可能很快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整个行业正迎来一场巨变。
但 AI 并不是为了取代医生。在这场关于 AI 医疗的深度对话中,同场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说,她对 AI 的态度是 " 越来越多、越来越爱、越来越快、越来越难 " ——与几年前不同,现在 AI 已经成为医生基本的生产工具。
公立医院院长开箱 AI 医疗
10 年前,互联网医疗如火如荼,时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在一场 75 分钟的对话中,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互相打断 18 次,辩论激烈。
有人说科技浪潮下的医院就像是堡垒,科技公司一直想 " 攻 " 进去。" 火药味 " 十足的双方,代表的正是公立医疗机构与互联网医疗。王杉并不反对互联网医疗,恰恰相反,他是医疗信息化最早的践行者。彼时,很多公立医院院长的态度相对保守,很少有愿意和互联网医疗对话的。
但在 10 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公立医院正在开箱 AI 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我国排名前十位的顶级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近 140 万人次,患者来自全国四面八方。顾建英说,医生、患者和管理者都会感受到 AI 带来的变化。
例如,在辅助诊断方面," 有爱小山 - 病历助手 " 按照诊疗规范主动生成的电子病历可以让医生有更多时间真正看病、思考、培训,而不是不断地做这些重复的劳动。而且医生还可以通过远程诊疗做慢病管理等一系列的突破,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减少了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来说,现在中山医院的智慧客服已经通过导入大语言模型,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为患者服务,如果碰到不能回答的问题就会转到人工。顾建英表示:" 这样一个有耐心的 24 小时服务,我觉得也是很好的改变。"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顾建英感触更深。她说,经常碰到医生说要空间,有了空间以后要设备,有了设备以后又没人,永远是一个无解。通过数据化和人工智能的赋能,中山医院一方面用模块在诊疗端更规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实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比如在门诊、急诊病人高峰时预警、配置医疗资源。
AI 应用到医疗端带来的效率提升也是肉眼可见。孙颖提到她所在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的 12 个流程中有 9 个贯穿了 AI 元素,剩下 3 个也实现自动化。以前患者的放疗时间是以天来计算,现在已经控制在 24 分钟。
但 AI 确实也在挑战医生。孙颖说:" 现在经常有病人拿着 DeepSeek 来问我们,为什么方案不是这个。以前的信息不对称,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医生怎样提升自己去跟病人沟通。还有哪些是幻觉,你得会辨认;还要建自己的智能体,医生得学这些工科的知识。"
" 百模大战 " 下,AI 医疗从效率工具转变为 " 智能协作者 "
这只是 AI 医疗发生颠覆性变化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DeepSeek 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超 90 家知名三甲医院实现部署。此外,医疗领域的垂类大模型已有上百个。
"AI 不是一个技术竞赛,而是解决临床痛点的工具。" 盈康生命副总经理、盈康一生医疗服务 CEO 马安捷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据其统计,目前在全球围绕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的 AI 已经有将近 500 种。国内某三甲医院应用 12 个 AI 的产品涉及 9 个厂家,在每一次服务一个患者去调用各个不同厂家 AI 的时候,要花费的时间超过 20 分钟。
但据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数据,在已经布局 AI 影像辅助诊断的医院当中,AI 影像辅助诊断的实际使用率是 58%。在布局预防预测的 AI 的应用当中,实际使用率不足 22%。马安捷说,盈康生命的 AI 创新应用平台接入联影智能等多家厂商的 AI 应用,就是解决医疗多场景与 AI 产品多样化的难题,从患者、临床和管理三个维度融入 AI,构建面向患者的智能交互平台和面向医护技的临床创新平台。
周翔表示,大模型对整个行业的推动非常大,技术推动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推动医院使用。因为治病救人,生死攸关的事情,医生是非常谨慎的群体,所以 AI 医疗比自动驾驶还要谨慎,但也是应该谨慎的。
但任何形式的医疗都离不开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两个原则。通用大模型在当前许多医疗细分场景中,性能还远未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医疗领域仍然需要有专业的团队来构建垂域、多模态的大模型,来应对复杂多样的医疗需求。
周翔在发布会现场展示了一些用通用模型生成的文本和医疗影像。" 都不像真正的医疗影像,说明它还没有完全学会什么叫医疗影像。我们训练了个医学影像模型学习 DSA 图像,可以生成非常好的图片出来,但这需要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数据训练。"
他表示,虽然大模型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但它仍然没有学会医疗领域很多东西,还会有幻觉。而且,医疗领域很多问题不那么容易学习。" 举一个最常见的,所有做 AI、但不懂医疗的人第一次进入 AI 一定会做 X 光辅助诊断,可是从来没有很成功过。因为它跟人脸找心脏疾病很类似,X 光里结节很多时候躲在骨头、心脏后面天生看不见,怎么教 AI 呢?"
4 月 9 日当天,联影推出元智医疗大模型平台和 10 余款医疗智能体。周翔表示,AI 医疗任重道远,过去七八年,联影智能在医疗领域里积累了很多垂类知识。希望用联影的 AI 大模型来解决医疗上优质、可控和可及性的问题。
在他看来,医疗行业的决策是多模态诊断的整合,血检、尿检、家族病史、症状加影像,未来还有基因学等新技术,这些综合起来才能对健康问题、医疗问题做出正确的答案。行业挑战就是很多问题非常模糊,这个行业还有非常大的爆发空间。
对此,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也表示,大模型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 " 参数竞赛 ",逐渐转向围绕 " 生态协同和场景落地 " 的下半场比拼。未来由文本、影像、混合模型能力驱动的大模型基建,将有机会全面重塑 AI 产品的应用形态,催生一系列能够持续学习进化的智能体,最终将智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