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甘德霜讲故事
频繁调用你的地理信息之下,从未在社交软件上产生交集的人,会被小红书悄悄归为 " 潜在熟人 ",于是你们的笔记开始互相出现在对方的首页,社死的尺度是多样的——既不致命,又让人无处遁形。
关于小红书的高频调用用户定位信息,率先在小红书上炸开了锅。
有人晒出后台权限记录,小红书一天调用定位 4.6 万次,更夸张的案例甚至突破 9 万次。
光是看到这个数字,都能让人感觉到手机在口袋里微微发热。
甚至有技术博主直接贴出数据分析,发现小红书在短时间内会进行密集定位调用,间隔短到可以绘制出一条精准到每米的运动轨迹。
这事的离谱之处在于,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手动打开过定位。
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讨论,小红书方面的回应是 " 优化推荐算法,提升用户体验 "。
可在用户眼里,这种 " 优化 " 早已超出了舒适区,开始向 " 数字窥探 " 进化。
毕竟,大数据推送和过度追踪之间,恐怕就差一条用户协议的距离。
01
一款社交平台需要调用定位,这听起来合理,毕竟本地生活推荐、社交打卡、精准推送,都需要地理位置信息。
但问题是,主流 App 的调用频率,比如微信,大多在几百到几千次之间,而小红书的 9 万次,已经远远超出合理范围。
官方的回应如出一辙:" 用户开启权限后的正常调用 "" 不会泄露隐私 "" 与使用场景相关 " ——一套互联网公司标配的说辞。但用户的困惑不减反增:
即使关闭定位,小红书依旧能精准推荐附近店铺和本地攻略,像个死心塌地的前任,总能恰好出现在你最近的生活半径里。
凌晨三点,App 仍在定位,比起正常调用,滥用权限的嫌疑更大,这种怀疑换算成数据,即便是小红书用户仅仅在小红书平台上的质疑就高达了 168 万贴。
毕竟,早年某些应用曾因绕过权限、利用 WiFi 和蓝牙探测用户位置而被曝出隐私丑闻。
这场博弈并不对等。
用户想保住一点隐私,于是关闭定位、清理缓存、调整权限,结果 App 升级了手段,转而通过 WiFi、蓝牙、IP 地址等方式 " 推测 " 用户位置。
用户们尝试自救:有人卸载重装,有人改用小号,有人干脆放弃使用。但更多人只是默认接受,毕竟,互联网世界里,默认同意才是常态,拒绝反而成了一种成本。
这让问题的焦点变得更尖锐:真正的问题并非用户如何保护自己,而是 App 为何能如此肆无忌惮。
02
回到技术层面,小红书为何偏爱你的高频地理信息?
在笼统的算法精准推荐的外包装下,小红书最想知晓的,是你的社交关系链,以及你的社会身份标签。
区别于微信这类的明显的社交关系网,小红书在内容端其实更希望知道你的社交关系网络,来推测你的社会 / 商业价值,而你出入的地理位置,便是数据背景下,调研你的职业,消费水准,社交关系最佳的路径。
算法一般是基于共同 IP/WiFi/ 地理位置,进行交叉 - 验证 - 整合。
比如,你和某个人可能从未在社交软件上产生交集,但只要你们曾在同一个咖啡店连过 WiFi,或者在同一栋办公楼里待了足够久,小红书就可能悄悄将你们归为 " 潜在熟人 "。
于是,你们的笔记开始互相出现在对方的首页,就像两个素未谋面的旅人,因算法的安排,被迫在信息流中重逢。
同样的,你可能明明没加过某个客户,甚至连对方的社交账号都不知道,但小红书却悄悄给他推送了这个人的笔记。而两人的唯一交集,就是曾在同一个会议室里开过会。
如果两个人曾在同一时段、同一地点多次出现,算法很可能认为他们 " 存在社交关系 ",并在推荐内容时有所倾斜。
在熟人推荐之外,小红书这样以秒为单位进行用户地址位置调用,基本是在绘制用户的行为时空轨迹。
微小的轨迹变化数据,可以用来训练数据模型,你在家庭、工作、商场、餐厅等确定性轨迹中的微小变化所形成的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建模。可以用来训练出对你的工作、用餐、睡眠、客厅、健身等等各项行为指征的判断,进而分析你的更不为认知的喜好、状态甚至情绪。
而这些动态化的数据,会在 " 保护用户隐私 " 的大旗下,精准地与本地生活、购物、游戏等多个跨平台的合作方,进行微妙但又准确的共享。
这也是为什么你明明关掉了小红书的地理位置权限,也无法阻挡住小红书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调用你的数据信息,因为 APP 之间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如 Intent 唤起、包名唤醒)互相调用权限,形成 " 数据联盟 ",在用户无感知下共享信息。
03
频繁调用用户信息不止是小红书一家的问题,但小红书的冒犯在于,很多用户之所以用小红书,是希望有一个区别于微信朋友圈那样过度社交,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和喜好表达的内容平台。
但现实是,小红书可能比你更希望拆掉墙,用你藏起来的熟人关系,增强用户粘性。
社交平台的增长焦虑,最终都变成了用户的社交困扰。
于是,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自我规训:谨慎点赞、避免评论、甚至刻意减少互动,以防止社交身份的过度曝光。
从最早的通讯录读取,到相册扫描,再到如今的精准定位,用户隐私的边界正在被一步步蚕食。
而面对每一次质疑,互联网公司总能找到新的理由——算法需要、用户体验、个性化推荐……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忘了,这些权限,原本是自己允许的,而不是理所当然的。
但如果 " 允许 " 变成了 " 滥用 ",如果用户的选择权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问题的本质就已经变了。
你以为它只是在定位你的位置,实际上,它可能正在定位你的生活。
比如有人惊恐地发现,小红书给他推荐了刚刚换工作的前同事,甚至是几个月前在咖啡店偶遇的甲方经理;有人默默换了个小号,想在小红书上做一个安静的冲浪选手,结果没几天,首页就开始推送公司的下午茶团购和部门同事的旅行笔记。
在小红书上,有不少人正在吐槽,无一例外,所有的互联网溺水者们都在呼救。
在这场大营救中,那些教给别人如何屏蔽熟人的人,很可能也正被熟人刷到,这些技巧如同泄了气的救生圈,进水后下沉的速度,比套上它的人还快。
被精准拿捏的用户,社死的尺度是多样的——既不致命,又让人无处遁形。
互联网没有记忆,但熟人有。
我们都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算法永远有它的 off 键,只是关闭它的按钮,不在我们手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