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6 日,白宫发布 22 页豁免清单,石墨和稀土被列入不受对中国新增 34% 关税影响的矿物类目,这相当于在稀土领域向中国承认难以对抗。这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美两大经济体在战略资源领域长达二十年的博弈图谱。当美国以 34% 的关税大棒挥向中国商品时,却在石墨与稀土这两个关键领域主动撤防,暴露出其产业体系的致命软肋——新能源革命与国防工业的命脉,依然被中国牢牢掌控在手中。当然我们也要严防死守,对于美国表态免征关税的领域,国家出面统筹管理,出口价格就涨价 34%。
美国的选择实属无奈之举。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 90% 的电池级人造石墨产自中国,而美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中九成石墨需求依赖中国供应。在稀土领域,这个比例更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美国军工产业中 F-35 战斗机的永磁材料、AN/APG-81 雷达的关键部件,其原料中重稀土完全依赖中国精炼产品。
即便美国投入 28 亿美元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2023 年 4.3 万吨的产量尚不及中国稀土总产量的零头,且开采的稀土矿九成仍需运往中国进行分离提纯。这种结构性依赖的形成,既源于中国 4400 万吨的稀土储量优势,更得益于以徐光宪院士团队发明的串级萃取技术为代表的全产业链技术壁垒。该技术使稀土分离纯度达到 99.99%,将生产成本降至美国企业的三分之一,构筑起西方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
在这场资源博弈中,中国的战略布局显现出惊人的前瞻性。自 2023 年起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与石墨两用物项审查制度,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切割着全球供应链。美国企业即使获得关税豁免,仍需面对中国商务部严格的最终用户审查,曾有鳞片石墨出口案例甚至需要外交部长级签字。这种 " 技术 + 政策 " 的组合拳,使得中国在稀土定价权争夺中占据绝对主动。
2024 年对镝、铽等中重稀土的出口限制,直接导致国际价格飙升 20%,北方稀土等企业的毛利率从 15% 跃升至 25%。而在石墨领域,中国通过 " 一带一路 " 深化与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的合作,掌控全球 60% 未开发资源,形成 " 海外开采 + 中国精炼 " 的新型控制模式。
美国的困境恰似当年日本的翻版,却更为深重。2010 年中国对日稀土禁运曾迫使东京投入巨资寻求替代方案,但二十年的努力仍未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如今美国新能源车企面临的局面更为严峻:特斯拉 Model Y 每辆车需消耗 50 公斤石墨与 2 公斤稀土磁体,若完全切断中国供应链,其电池成本将暴涨 300 美元。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通过 " 矿产安全伙伴关系 " 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构建替代供应链,却发现盟友的稀土矿仍需中国技术提纯。2024 年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向美出口的稀土氧化物,仍有 60% 依赖中国分离工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技术优势正在重塑地缘政治格局。中国稀土集团通过垂直整合形成 " 开采—冶炼—材料—终端 " 的全产业链闭环,无锡的稀土冶炼厂生产着全球 99.9% 的镝元素。而美国国防部推动的 " 稀土应急计划 ",试图从退役武器中回收稀土材料,却在提纯环节再次遭遇技术壁垒。这种 " 资源在手却无力转化 " 的尴尬,暴露出西方去工业化三十年的恶果——当美国将高污染、低利润的冶炼环节转移海外时,也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工业根基。
面对未来,博弈的天平仍在微妙摆动。美国能源部预测 2030 年电动车稀土需求将激增 400%,这既是中国巩固优势的时间窗口,也是西方技术突围的最后机会。中国在生物法废水处理、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绿色技术上的突破,正将环保压力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而美国芒廷帕斯矿虽将镝产能提升至 300 吨,但相较于中国数万吨的产能储备,不过是杯水车薪。在这场决定未来工业主导权的较量中,稀土与石墨已从普通商品升华为战略武器,每一次关税豁免的背后,都是全球供应链权力转移的无声印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