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古地理与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包括目录学、版本学和碑刻学等方面内容),旁涉中国古代政治史、地理学史、地图学史、水利史、出版印刷史、天文学史等学科领域。主要著作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制造汉武帝》等四十多种。
在日前举行的孔学堂 " 四大文化 " 主题讲座(第一期)暨孔学堂讲坛第 1100 场活动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担任主讲嘉宾,并受聘为贵州省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 我起家的专业是历史地理学。" 在孔学堂 " 四大文化 " 主题讲座启动仪式上,辛德勇教授结合自身的专业,讲解了贵州文化的历史地位:" 贵州在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通道上的一个关键枢纽。历史上,贵州在南方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战国时期的‘庄礄经黔入滇’,到汉朝的‘夜郎道’,再到明清时期的古驿道,贵州都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
基于对贵州通道的认知,辛德勇教授谈及了对贵州 " 四大文化工程 " 的理解。他表示,贵州屯堡文化代表了中原主体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相互融合;龙场悟道后,阳明文化得以在贵州实现蜕变并迎来发展成熟,体现了贵州作为相对独立的地域以及交流通道的双重作用;18 个世居民族、30 万年人类栖息史的历史文化积淀,成就了多彩贵州的美名。贵州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地,是阳明心学的诞生地,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聚居地,也曾是卫所屯堡广布的军事要地,他说:" 随着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阐发贵州文化历史底蕴,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
活动中,辛德勇教授作了《中国的 " 龙 "》主题讲座。据学术主持、贵州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诚教授介绍,该讲题是辛德勇教授最新研究的一个方向,表面上涉及上古天文历法问题,实则深层探究了上古时期最核心的信仰问题。
讲座上,辛德勇教授首先对 " 龙 " 的形象进行了梳理。他说," 龙 " 的形象有东西方之别," 龙 " 在东方具有图腾意义——不论是晚清时期受西方影响采用的国旗 " 龙旗 ",还是历代帝王威严的龙袍,还是民间喜庆的龙灯,无不体现出 " 龙 "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那么,东方 " 龙 " 的历史源头何在,是如何流变的?在早期文献资料或缺载或变形的前提下,辛德勇教授从考古的角度作了考察。
辛德勇教授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青龙白虎遗迹、蚌壳四灵与石斧,郑州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三期)出土的陶罐四时纹饰,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春秋早期四神铜镜,曾乙侯墓出土漆箱上的龙、虎、鹿三灵,秦玄武砖、东汉铜镜中的四灵图像等,展示了 " 龙 " 的形象及其组合图案。他说,古人用四种灵兽作为 " 四象 "" 四神 "" 四灵 "," 从时间序列上看,战国早期、春秋时期及之前,四种灵兽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朱雀、北方黄鹿组成;战国中期发生了转变,玄武代替了黄雀。"
" 四灵 " 有何意义?辛德勇教授从 " 天文历法 " 的角度予以了揭示。他认为,中国古代先民主要采用太阳历与太阴历混合历,太阳历对应着太阳视运动的太阳年,太阴历对应着月亮视运动的太阴年。古人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轨迹叫作 " 黄道 ",又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 "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同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并向北回归线移动时为春分,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为秋分;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 二分二至 " 是春夏秋冬四时以及二十四节气的中点和关键点,中国先民用 " 四灵 " 作对应。" 简言之,古人将四方、四时与‘四灵’作匹配、对应,形成了一套时空体系。" 辛德勇教授说。
随后,辛德勇教授出示了几张关键的考古图像:距今 8000 至 7500 年前的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了猪首石龙," 配有猪的青龙,第一次出现在完整的四灵体系当中 ";距今 7000 年前的敖汉旗小山赵宝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尊上有朱雀、黄鹿、青龙、白虎图案," 这是第一次出现的四神俱全的造型,推前了完整天文历法体系出现的时间 ";日本泉屋博物馆藏西周前期 " 虎食人 " 卣,青龙、白虎、朱雀、黄鹿 " 四灵 " 俱全,而在北方黄鹿的下方出现了獠牙形图案——这是猪的典型特征。
辛德勇教授说,猪的图案在各大史前遗址中均有发现。如凌家滩玉猪、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玉琮上的所谓神徽,乃至二里头文化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所谓 " 饕餮纹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冠帽上的纹饰,都是野猪纹样的变体。他认为,猪是天极的化身。
为此,辛德勇教授作了论述:地轴向天球无限延长会得到一条垂直于天赤道的天轴,其在天球边际上的极点即天极,又称太一,即帝,或天帝;且北斗七星中," 斗为帝车 ",天帝端坐于北斗之斗勺中,是巡行四方的神明,即 " 上帝 "。具体的论据,则有《史记 · 天官书》的记载:" 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该书另有记载:" 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司马贞《史记正义》认为:"(太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天神之最尊贵者。"
辛德勇教授说,古人认为四时循环是从春天开始的," 猪首石龙 " 是古人观念中 " 帝 "(亦即天极移动)最强有力的证据。
" 龙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天帝信仰,这一信仰与古希腊、古罗马系统有明显的区别。东西南北共同的天帝信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信仰格局。" 讲座最后,辛德勇教授如是总结。
来源 黔中书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