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商誉雷暴击穿利润池,高飞 " 壮士断腕 " 能救蒙牛于水火吗?
文 | 新消费财研社
高飞接棒总裁一年后,蒙牛乳业的业绩如同坐上过山车,从高处跌落。
2024年,蒙牛营收 886.75 亿元,同比下降 10.1%,归母净利润仅有 1.05 亿元,同比暴跌 97.83%,创下近八年最 " 惨烈 " 业绩。这份成绩单不仅宣告着蒙牛 " 双千亿 " 目标彻底沦为泡影,更折射出高飞如今面临的战略困局——既要消化前任激进并购的 " 历史包袱 ",又需带领蒙牛在行业寒冬中重构增长逻辑。
乳制品行业整体的周期性衰退对蒙牛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原料乳过剩,库存激增的行业大环境下,伊利、君乐宝等品牌在奶粉、鲜奶等赛道持续挤压蒙牛生存空间,这也导致蒙牛的核心业务几乎全线 " 衰退 "。
蒙牛的困境不仅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更是自身战略失误的结果。商誉减值成为压垮蒙牛业绩的 " 罪魁祸首 ",贝拉米和现代牧业的巨额减值分别达到 39.81 亿元和 8.27 亿元,吞噬了蒙牛 90% 以上的净利润。曾经风光无限的激进收购,如今却变成了沉重的财务包袱。
高飞时代下的蒙牛,已然进入了 " 刮骨疗毒 " 的阶段,试图通过削减费用、优化资本开支等方式实现 " 轻装上阵 "。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蒙牛能否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仍是未知数。
蒙牛遭遇业绩滑铁卢
高飞 " 挥刀止血 " 转向保守?
蒙牛——这家曾以 " 狼性文化 " 著称的乳企,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在 2024 年,蒙牛不仅营收出现下滑,而且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利润仅 1.05 亿元,同比锐减 97.83%,这一数字不仅与其 2019-2023 年 35 亿 -53 亿元的稳定区间形成强烈反差,甚至不及伊利股份 2024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的百分之一。
从盈利预警到最终财报,蒙牛的净利润下跌幅度远超市场预期,直接原因在于高达数十亿的商誉及资产减值。
蒙牛的困境始于 2016 年卢敏放时代的 " 双千亿战略 "。为追赶伊利,蒙牛开启激进并购模式,于 2019 年收购贝拉米、2021 年入主妙可蓝多、收购东南亚冰淇淋品牌艾雪,同时增持现代牧业、圣牧高科。营销端则斥资 30 亿美元拿下三个奥运周期赞助权,试图复制伊利的体育营销成功案例。
然而,这场战略豪赌最终演变为 " 财务黑洞 "。
贝拉米收购后连续五年未能完成业绩对赌,2024 年市场份额已从行业前三跌至第七。奥运赞助效果更是差强人意,微信指数显示,巴黎奥运会期间伊利品牌热度是蒙牛的 31 倍。更有经销商直言,奥运概念对销量提振有限,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
近年来的财务数据也印证了蒙牛战略失误的代价。2019-2022 年,蒙牛营收复合增长率降至 5.5%,远低于 2015-2019 年的 12.7%;商誉减值从 2020 年的 1.2 亿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43.3 亿元,相当于年均吞噬 10% 的营收。
其中,2024 年蒙牛对于贝拉米现金产生单元计提的商誉减值损达到失 11.55 亿元,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34.90 亿元;而现代牧业 2024 年计提商誉减值 5.99 亿元,并确认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导致其归母净亏损扩大至 14.17 亿元。
成本端压力下,蒙牛 2024 年减员超 5000 人,2023-2024 年两年减少逾 6300 人,雇员总数缩减至 4.1 万人,减员比例超过 10%,人力成本大幅压缩。2024 年,蒙牛雇员总成本(包括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金)81.31 亿元,较 2023 年(90.12 亿元)减少 8.81 亿元,同比下降 9.77%。
为此前盲目并购战略买单的蒙牛,此番 " 挥刀止血 " 不可谓不壮烈,同时也暗示着蒙牛激进大扩张时代的终结。据悉,高飞主导了此次计提减值贝拉米和现代牧业。
而在卢敏放时代,蒙牛一直保持着十分激进的姿态,也为其当前的发展埋下了祸患。高飞团队则吸取教训,2024 年明确表示 " 聚焦核心业务,谨慎评估并购机会 "。未来,蒙牛或通过股权转让、业务重组等方式进一步释放商誉压力,如雅士利私有化路径。
据了解,高飞上任后先降低了 KPI 考核标准,不再强调 100% 完成,向 90% 努力;削减投资规模,降低成本支出;实行精兵简政,通过裁员、降费、技术赋能等,提高效率。此外,还明确提出 " 一体两翼 " 战略,即聚焦核心业务(常温、低温、冰品、鲜奶),拓展 B 端合作(如蜜雪冰城、瑞幸咖啡)和国际化布局。
很显然,高飞此时的策略打法,已经偏向于降本增效与轻装上阵,相比之前的激进勇猛,显得沉稳而保守。
在 2024 年上半年业绩会中,高飞曾表示 2024 全年资本开将不超过 30 亿元,未来还会越来越少。不过,虽然暂时卸下了肩上重担,但对于蒙牛而言似乎还远远不够。
细分业务收入全线下滑
传统优势不再,多元化转型受阻
对于蒙牛而言,短期 " 止血 " 难掩长期挑战。
无论是在奶粉业务,还是新兴的冰淇淋、奶酪等业务,蒙牛面临着收入下滑的困境。在市场竞争力方面,也与另一乳业巨头伊利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细分业务来看,2024 年占蒙牛总收入超 8 成的液态奶收入 730.66 亿元,同比下降 10.97%;冰淇淋收入 51.75 亿元,同比下降 14.12%;奶酪收入 43.20 亿元,同比下降 0.86%;奶粉收入 33.21 亿元,同比下降 12.66%。
对比来看,虽然伊利尚未公布 2024 全年的数据,但其前三季度营收已达 890.39 亿元,超过蒙牛全年 886.75 亿元的规模。
虽然强调 " 多品类布局 ",但液态奶依然是蒙牛营收的核心支柱。但这一业务板块的增速低于伊利,且市场份额被君乐宝等品牌挤占。这也意味着,为公司业绩 " 扛大梁 " 的液态奶领域,蒙牛甚至有基本盘不稳,甚至已有失守之势。
蒙牛 2024 年液态奶收入同比不增反降,与伊利的高端化战略(如金典、安慕希)形成对比。另一方面,虽然受原奶价格下跌利好因素影响,其毛利率同比提升 2.4% 至 39.6%,但消费需求疲软导致价格战加剧,渠道库存压力仍在。
而在乳业品牌的 " 兵家必争之地 " 奶粉领域,蒙牛也逊色不少,甚至可以说一直没能跟上节奏。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蒙牛的奶粉收入仅占总收入的 3.7%,重点产品包括瑞哺恩、贝拉米等。
反观伊利,通过内生增长和海外并购(如澳优乳业),奶粉业务已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再看国内 " 奶粉一哥 " 飞鹤乳业,在 2024 年实现营收 207.5 亿元,净利润达到 36.5 亿元,增速远超蒙牛。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液态奶细分品类,还在奶粉赛道,蒙牛似乎都已大势已去。
虽然在低温业务赛道,蒙牛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连续二十年市场份额第一。但是,蒙牛在该细分品类的挑战依然肉眼可见。
据了解,蒙牛通过细分赛道(如低温酸奶、活菌型乳酸菌饮料),逐步提升其盈利能力。而且,其鲜奶板块表现亮眼," 每日鲜语 " 收入增长超 30%,基础端鲜奶份额也首屈一指,与伊利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低温鲜奶面临冷链成本高、保质期短等挑战,蒙牛需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效率,才能保持其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而且,受限于其在蒙牛业绩大盘中的贡献不足,该部分的成长空间依然十分有限。
为了突破对液态奶业务的依赖,蒙牛也在尝试通过奶粉与新兴业务实现业务转型,向产品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蒙牛还通过对外进行 B 端合作、奥运营销、技术研发等方式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种种迹象表明,蒙牛已从 " 狼性扩张 " 逐步回归理性投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如今的蒙牛依然在转型阵痛期徘徊。
而如今的乳业市场,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黄金遍地、野蛮生长的时代。无论是品牌高端化还是产品多元化,都是各大玩家的共同的发展方向。而蒙牛兜兜转转,似乎并没能在一轮又一轮行业洗牌中,找准自己的战略方向,甚至错失了很多行业机遇。
2025 年将是中国乳业的关键转折年。随着新国标过渡期结束、原奶价格触底反弹,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乳业的真正周期不在供需曲线里,而在消费者日益精进的味蕾与健康诉求中。" 高飞在财报中的反思,或许正是蒙牛未来转型的底层密码。
◆ ◆ ◆ ◆ ◆ ◆ END ◆ ◆ ◆ ◆ ◆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