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财报季走向收官,业绩压力集体凸显。同时,相较于单纯的财务数据,财报中战略方向和增长逻辑的演变更值得关注。
珍酒李渡不仅在市场压力下交出高质量的 " 成绩单 ",还释放了新的增长预期,是一个值得拆解的标的。
温和增长的另一面:全面提质
回顾珍酒李渡财报,其财务数据中藏着诸多高质量发展的线索。
财报显示,珍酒李渡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70.7 亿元,同比增长 0.5%;经调整净利润 16.8 亿元,同比增长 3.3%,主要指标连续四年保持增长;毛利率和经调整净利率均提升 0.6 个百分点,盈利指标整体表现向好。
其中,单从毛利率来看,若按 A 股会计准则计算,珍酒李渡整体毛利率达 75.5%,较上市初期明显提升,与白酒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持平。
同时,珍酒李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激增 116.3% 至 7.8 亿元,相较 2022 年的负数,实现三级跨越式增长,反映其 " 利润含金量 " 的质变突破,并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财务安全边际。
聚焦到产品、品牌、渠道等业务层面,还有几点值得留意。
其一,珍酒李渡主动控量,有意减缓了珍三十系列市场扩张节奏,根据市场需求,将重点放在次高端价格带产品,,在产品结构上保持高质量,次高端价格带产品收入同比提升 8.8%。
其二,珍酒李渡战略性收缩电商渠道低毛利、低价格带产品,并削减几亿体量的珍酒支线产品,保持长远发展势能。从结果来看,经销收入实现 2.1% 的增长,表现优异。
再从行业排名来看,按收入计,2024 年,珍酒稳居中国第四大酱酒企业,是贵州最大民营酒企;李渡稳居中国第五大兼香白酒品牌,并在前五大兼香品牌中继续保持最快增速。湘窖、开口笑是湖南地区领先品牌。
所以不难看出,珍酒李渡看似温和的增长数字背后,核心基本盘稳健,本质是主动选择提升经营质量,实现 " 长期主义 " 与 " 短期业绩 " 的平衡。
中长期或能跑出新增长曲线
一个核心逻辑是,当前白酒行业所经历的调整并非简单的周期波动,而是由多重长期结构性因素驱动的 " 重构 ",只有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穿越周期,迎来 " 新春天 "。同时,白酒行业整体规模始终庞大,具有长期竞争力的企业具有充足发展空间。
从中长期视角来看,珍酒李渡的战略选择背后,通过策略调整增长曲线,充分匹配高质量发展方向,壮大新增长点,且形成差异化优势,也体现出内部 " 重构 " 迹象。
在产品结构上,珍酒主动控量,削减支线产品,这些策略虽影响短期收入,却为价格体系稳定和品牌价值沉淀打下基础;而湘窖正在推动高端或次高端价格带以酱香型产品逐步替代浓香。
可见珍酒李渡在酱酒品类的布局继续深化,这也顺应 了 " 酱酒崛起 " 趋势。参考权图酱酒工作室此前发布的报告,未来十年酱酒有望占据白酒 50% 以上市场份额。
在渠道结构上,当大部分酒企还在依赖传统经销商体系时,珍酒深入实施 " 双渠道增长战略 ",引入异业渠道,包括开拓企业团购、跨界合作等新场景。2024 年,珍酒高档酒事业部通过异业渠道,营收实现高双位数增长。
而且,珍酒李渡非常重视经销商质量,通过数字化管理、资源赋能等措施与经销商互利共赢,2024 年珍酒、李渡两个品牌的单经销商收入都有双位数增长。
在品牌方面,珍酒李渡坚持发力体验式营销,通过深度体验活动增强品牌认知与用户粘性,夯实差异化竞争。
比如,珍酒推出 " 国之珍宴 " 品鉴会和 " 圣地之旅 " 回厂游;李渡以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和唐代洪州窑遗址为核心,构建 " 考古 + 酿造 + 文旅 " 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湘窖打造春、秋、冬三季特色封坛大典,成为湖南酒旅融合高地。
可见,珍酒李渡持续修炼深厚 " 内功 ",为未来发展蓄势。
多重因素催化价值重估
回归资本市场角度,当下亦有多重因素催化珍酒李渡的价值重估。
随着 2025 年提振消费再次跃居政府工作任务首位,市场对于消费板块的预期不断升温,包括认为消费有望成为 AI+ 之外的第二主线。
港股消费板块也是频频走强,吸引南向资金涌入。南向资金仍在快速流入港股市场,在港股市场的 " 话语权 " 逐步提升,进一步凸显港股通标的的广泛投资价值。截至今年 3 月,累计净买入 4386.52 亿港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其中仅 3 月便 " 扫货 "1602.82 亿港元,创造历史第二高峰值记录。
在此基础上,透过珍酒李渡财报,其展现出厚积薄发的长期成长属性,作为 " 港股白酒第一股 ", 其也是港股稀缺的白酒价投标的,或将释放出更强的投资吸引力。
简单对比可见,在港股食品饮料板块中,珍酒李渡的盈利能力明显强劲,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净利率都位列前三。
综上来看,珍酒李渡理应在新一轮资本浪潮中再塑价值坐标,迎来价值回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