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局 昨天
“新能源+智驾”,该降降温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 zhijuzk)

三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固然值得惋惜,其暴露出的种种隐患,更需要反思。也许,一直狂飙突进的 " 新能源智驾 ",到了该慢下来的时候。

新能源:绿色动力 or 定时炸弹?

这次事故的具体原因,还要等调查结果出来,才能最终定论。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是:车辆碰撞后,电池发生爆燃,导致车门因断电而锁死,而车内驾乘人员在剧烈撞击造成的慌乱之下,难以及时使用机械解锁装置,最终酿成了悲剧。

你说这是谁的锅?恐怕有电池制造商的锅,有车辆安全设计的锅,也有驾乘人员自己的锅,但说到底,锂电池(特别是三元锂电池)这东西,它真就不安全。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样的视频:锂电池在猛烈撞击下,短短几秒内就发生剧烈爆燃,周围的人别说抄家伙灭火,就想及时逃开都很难——这还是在他明知这是试验、有一定思想准备的情况下。

那么,人在突然遇到锂电池爆燃的慌乱中,会做出什么,可想而知。

换句话说,锂电池固然是一种清洁动力源,但它的安全隐患,一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我们习惯强调这种概率很小,习惯强调有加强防护的措施,却不习惯正视可能存在的危险。

要知道,新能源车的崛起,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多数新能源车的电池,还没过寿命的巅峰期。等再过几年,很多车辆的电池老化,那时候,类似的爆燃事故,会不会更多?

注意,这不是妖魔化锂电池,毕竟新生事物在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伴随风险。只是我们必须承认:即使号称安全等级很高的磷酸铁锂电池,这次也出事了,这说明之前这段时间,我们在新能源上更追求 " 新 ",也许下一步,是该关注 " 稳 " 了。

智能驾驶:二进制能成神吗?

根据国家标准,L2 级自动驾驶,也就能执行个 " 横向与纵向控制 ",说白了就是辅助——所以人家的标准名称,才叫 " 智能辅助驾驶 " 呐。

可是车企在卖车的时候,就不这么说了:他们会习惯性地模糊 " 辅助 " 和 " 自动 " 的界限,毕竟越高级的车越卖得上价。

消费者当然不可能完全搞清楚这些概念,经常稀里糊涂地就认为我买的这车它不光会自己开,说不定还会变形呢,不然怎么叫 " 智能驾驶 "?

然而这一次,车辆从识别到障碍物发出预警,到撞击,一共只有 4 秒,你说这智能驾驶,它真的很靠谱吗?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既然智能驾驶只是 " 辅助 ",那它必然还不完善,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驾驶早晚会比人本身更靠谱——毕竟人自己撞上路障的情况,也不少。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就算抛开现阶段人工智能的局限,仅从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来看,它也达不到目前人类的水平。

因为说到底,它只能理解 0 和 1。举个例子说:如果人类给人工智能输入的指令是," 识别到前方 50 米处有障碍物,减速躲避 ",那么它就会在距离障碍物 50 米的地方开始减速躲避,既不会 50.01 米就开始减,也不会到 49.99 米才开始减(误差除外,别杠)。为什么?因为二进制的程序,它就是这么精确,或者从另一面说,它只能这么精确。

人类却不这样。当人类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并不会关心、也无法关心,自己距离它到底多少米,但他会在一个 " 大概 " 的距离上进行避让——不一定是 " 减速避让 ",也可能加速绕过去,这取决于当时的状况、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判断。

也就是说,人脑这种通过神经元放电来进行思考的机制,虽然不够精确,却足够模糊,很多场景下,恰恰需要这样的模糊思考。而模糊思考的能力,刚好是人工智能的短板。

那么,在神经元计算机、或者量子计算机开发出来之前,人工智能的短板,能补上吗?如果不能,它又真的能够完全代替人类,来驾驶那些完全根据人类特点设计出来的汽车吗?

其实很多人知道答案。但他们不想知道。

智驾时代的人:技术进步,能力退化?

最近几年,每逢节假日出行,网上总有铺天盖地的声音,吐槽 " 一年两箱油 " 司机。

这些司机,由于驾驶技术不过硬,上了高速也不敢开快,而且越不敢开快的人往往也越不敢靠右行驶,这就导致了 " 一堆龟速车占着超车道造成拥堵 " 的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现象其实是驾考的锅:科目二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非得一把进,有什么必要?反观科目三,考生在路上开个三四十迈就算通过,这样的人,真的适合开车上路吗?

其实说到底,现在考驾照太容易,导致很多根本不适合开车、不应该开车的人,也都有了开车的资格。然后,又托了智能驾驶的 " 福 ",这些人拿到这个资格以后,完全可以 " 不思进取 ":反正 AI 会帮我开的。

我不会开,AI 还不会开么?我有什么必要练我的车技?

所以,这次事故中,驾驶汽车的女生,在事发前 16 分钟和 8 分钟分别出现了 " 轻度分心 " 和 " 脱手预警 ",但她大概并没当回事。最终,她接管汽车时,只剩下 1 秒反应时间,老司机来了怕也回天乏术,何况她这种新手。

这就是所谓的 " 自动化悖论 ":技术越先进,人类越松懈。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迷失在这样的悖论中,他们追逐汽车的舒适性和智能化,特别在意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但转向、刹车这些基本性能、基础操作,却无人在意。

回归初心:人命关天,安全至上

这次的事故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新能源与智能驾驶大潮下的阴影。

曾几何时," 新能源 + 智能驾驶 ",仿佛已经给出了未来汽车的答案:更舒适,更豪华,更智能,更环保……然而今天,当我们回首这一路历程,应该知道,更安全,才是最核心的追求。

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五花八门的功能、炫彩夺目的设计之中,不论 " 造车新势力 ",还是 " 智驾时代新司机 ",也许都该回归旧传统的初心了。

安全地抵达目的地,才应该是造车的人,与开车的人,共同坚守的初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锂电池 智能驾驶 事故 新能源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