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03-31
巨头与新势力重兵云集 AI Agent为何如此重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科创板日报》3 月 31 日讯(记者 张洋洋)开启收费试水商业化、接洽融资估值暴涨 ...... 发布仅 3 周,AI Agent 产品 Manus 在近日再度席卷 AI 界的注意力。

而 3 个星期前,当中国团队 Monica 发布全球首个通用型自主智能体 Manus 时,这款产品就立刻刷屏,这也让智能体(AI Agent)市场被极大关注。

如果说 ChatGPT 引领了本轮 AI 的产品开端,进入到 2025 年,AI Agent 则成了倍受关注的下一代 AI 产品形态。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今年,大模型的战火转移到了 AI Agent 上,微软、谷歌、阿里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卡位,OpenAI、智谱、Monica 等初创公司们也争相推出各自的 "Agent" 产品且已崭露头角。

资本市场则直接用真金白银投票。在 3 月 6 日 Manus 发布当天,A 股 AI 智能体概念,超 150 只概念股涨停。

而当智能体成为玩家们竞逐的对象,在这场巨头与新势力的卡位赛中,AI Agent 最终的格局是百花齐放,还是如同基座大模型那样收敛?

▍一个能力边界持续扩张的 " 自主打工人 "

当用户对 Manus 说出 " 帮我安排一次北京出差 ",这台 AI 会自主完成机票比价、酒店筛选、行程规划,甚至根据过往偏好推荐餐厅;此前,智谱发布的 AutoGLM,也支持跨 APP 操作,AutoGLM 这个 AI Agent 还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红包。

——注意,上述两个指令,整个过程均没有人类介入,这种 " 任务闭环 " 能力,被认为是 AI Agent 与传统聊天机器人,甚至是通用大模型的本质区别。

对于 AI Agent,谷歌在最新发布的白皮书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观察世界、利用工具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大模型应用,不仅具备自主性,更能主动推理出下一步的行动策略,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AI Agent 之所以能够引发热议,其之于人类的意义在于,这项技术给人类提供的价值正从信息转向行动,这也就预示着生产力和创新的新浪潮。

《科创板日报》记者此前曾报道,第四范式在近期进行了战略升级,新近成立了范式集团。目的就是将 AI Agent 能力赋能更多的领域,按照范式集团创始人戴文渊的想法,是利用 AI Agent 来理解人的需求,搭配上能解决问题的世界模型的能力,便可实现 AGI 的目标。

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范式集团创始人戴文渊表示,第四范式在 2023 年就已提出 AIGS 的理念,最终的目标是让员工可以自然语言与 AI 沟通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与如今的 AI Agent 理念不谋而合。

此前,第四范式也正在多个场合演示过其 Agent 在企业场景下的应用:比如通过一张草图,Agent 即可在几十万的零部件中自动查找出相似零部件,并给出不同地自动化装配方案,以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还能根据实时的水文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区域、灾害类别、灾害等级进行预测,并自动给出安置方案。

不难发现,AI Agent 的能力边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并不是简单地替代人类工作,更是会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流程,甚至是公司运营模式。

▍巨头卡位,AI 入口之争

业内普遍认为,2025 年将是 Agent 爆发之年。Gartner 预测,到 2028 年,至少 15% 的日常工作决策将通过 Al Agent 完成。 银河证券预测 2028 年中国 AI Agent 市场规模达 8520 亿元(CAGR 72.7%),全球市场超 5000 亿美元。

千亿市场规模的吸引力和 AI 技术演进纷纷吸引了苹果、谷歌、微软、OpenAI 等全球科技巨头的积极布局,但这可能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意义,其实是 " 入口权 " 之争。

正如浏览器曾是 PC 互联网入口、APP 主导移动时代,Agent 将成为 AI 时代的核心交互入口——人们不再需要进入不同的 APP 去下达不同的任务,而是统一对 Agent 下达命令,由 Agent 调取不同的软件及模型,完成具体的任务,满足具体的需求。

可以想象,未来在生活中,当 AI Agent 存在于汽车、AR 眼镜、甚至是家电中,手机以及各类五花八门的 APP,将不再是你获取和查询信息的唯一入口;在工作中,当 AI Agent 与你的各类办公工具和企业软件深度结合后,你工作的模式将从低效的 " 不断往复的软件操作 " 转变为高效的 " 一个指令轻松搞定 "。

围绕 AI Agent,不管是科技巨头还是初创企业,今年各厂商的竞赛还在加速。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字节跳动的 Dev Infra 团队,在近期开发了一款功能类似 Manus 的产品,叫做 Dev Agent。该 Agent 通过集成内网知识库和多种内部工具实现调研、开发、数据分析等任务。不过,该项目处于实验阶段,仅面向 Dev Infra 团队员工进行内测,属于内部工具,不支持外部用户使用。

阿里巴巴也在近期推出 AI 旗舰应用新夸克,新夸克基于阿里通义领先的推理及多模态大模型,全面升级为一个无边界的 "AI 超级框 "。阿里巴巴称,新夸克将告别传统搜索,升级为一个 All in One 的 "AI 超级框 ",满足用户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类 AI 需求。

目前市场主流的 AI 产品形态是 Chatbot,夸克则希望更进一步,将 AI 对话、深度思考、深度搜索、深度研究、深度执行整合到一起,以一个极简的 "AI 超级框 ",满足用户所有需求。

▍百花齐放还是赢家通吃?

两年前的 " 百模大战 " 让大模型市场 " 战火纷飞 ",当下的 AI Agent,颇有彼时的滋味。只是如今来看,基座大模型的竞争格局已经明朗,基于开源,收敛至几家巨头独大。那么未来一两年内,AI Agent 的市场格局将会如何,会形成同等势态么?

在出门问问 CEO 李志飞看来,由于 Agent 并非能实现通用,Agent 并非一家独大,而是将形成一个非常长尾的供应商格局。市场上将会有很多 Agent,每一个 Agent 都由不同的公司运营。

如果从大模型落地这个更宏大的叙事视角来看,AI Agent 更像是落地‘杀手锏’般的存在,在落地性质上,目前各厂商的 Agent 路径已有了很明显的分化——面向企业和面向个人的,前者用于变革企业经营模式;后者更像是个人助手。

比如 Manus、OpenAI 专业领域代理的方向更指向个人市场;第四范式等厂商则更多指向企业市场。

在行业人士看来,更为显而易见的是,面向企业的 Agent 应用这条路更加困难。从技术复杂度上看,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通用的 Agent 能力,更需要是基于对企业运营的深度理解,能实现数据整合、任务理解、任务分发、多模态、决策自动化等综合 AI 能力的体现。

与此同时,企业的场景更加严肃、容错率低,工程化难度更大,如果把 C 端用户使用 Agent 比作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企业端使用的 Agent 更像是工作多年的专家,专家在某些垂直领域的能力、经验和执行力要更为专业。

正如 Salesforce CEO 炮轰微软 AI 时所述:" 微软只是把 ChatGPT 包装成 Copilot 售卖给企业,无法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戴文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第四范式一直深耕企业服务领域,因此公司的解法是为企业提供企业级的 Agent 开发平台,把企业所需所有能力给到企业,企业可以快速搭建具备认知、决策、执行能力的专业 AI Agent 应用。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近期,第四范式还完成了对 " 科创板协同管理领域第一股 " 致远互联的投资,双方将以 " 资本捆绑 + 战略合作 " 的方式深度布局企业端 AI Agent 应用。

最近,第四范式也将企业端 Agent 能力延伸到了消费电子领域,成立 Phancy 业务,与原先的企业服务业务(4Paradigm)均成为范式集团的核心子业务。

戴文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第四范式现在采取 To B+To C 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此前的企业服务板块,已沉淀出深度场景认知能力,新开拓的消费电子业务业务,更加 to C,通过模组实现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实现 AI Agent 能力,具体涵盖 AI 成品 / 半成品、AI Agent 智能体模组、PCBA 定制开发、软件配套开发和 AI 云服务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科创板 谷歌 创始人 a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