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气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前几天还沉浸在大回暖的温暖之中,大家纷纷开始计划着春游、踏青。可谁能想到,倒春寒紧随其后,气温马上又要大幅下降。
这种气温像坐过山车一样的变化,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各种“春病”也开始蠢蠢欲动。提醒各位,一定要格外留意。
气温大幅波动的天气里,呼吸道首当其冲。呼吸道黏膜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大回暖时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倒春寒一来,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抵抗力瞬间下降,病原微生物就容易趁虚而入。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在气温波动大的春季,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对于45-60岁这个年龄段,心血管疾病是重点防范对象。气温骤变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上的文章指出,春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
肠胃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大回暖时,肠道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多;倒春寒一到,肠道又突然收缩。这一松一紧,很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问题。有研究表明,春季肠胃疾病的就诊人数比其他季节高出不少。
倒春寒时,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本身骨关节就开始退化,使得骨关节病更容易复发或加重。像膝关节、手指关节等部位,常常会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
这个时节,老祖宗“春捂秋冻”的智慧便能派上大用场,不过,具体怎么“捂”,可是有讲究的。
最佳的添衣时机应该是冷空气到来前的24~48小时,再晚便如雨后送伞,徒劳无功。
15摄氏度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若气温不稳定无法维持在15摄氏度以上,该捂还得捂。
若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8摄氏度时,一定要做好早晚防寒工作。
春捂不要太早结束,气温回升后,身体较弱的人还得再捂7天左右。
胃肠道对温度的刺激和化学刺激比较敏感,着凉以后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出现肠蠕动的增加从而导致腹泻的情况。
人体的脊梁既能指挥四肢运动,还能影响心脏、胃、肠等内脏的神经信号传递,脊背不强不仅容易腰酸背痛,还会带来心慌气短、消化不良、手臂麻木疼痛。
尤其是指尖脚趾等部位,处于身体的末梢神经,血液循环要比上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暖和一点。
大回暖跟着倒春寒的天气虽然恼人,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减少“春病”的发生。
文章作者:陌陌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
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上一期答案:冰淇凌(冰麒麟))
加入常笑健康交流群
一起来猜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