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鹏越
编辑|大 风
没想到,一直被誉为 " 扫地机器人三巨头 " 之一的追觅科技(Dreame),居然开始进军大家电和全屋智能赛道了。
前不久,追觅科技官宣将正式进入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赛道以及智能厨店领域。
并在 2025 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 2025)上,追觅科技带来了智能空调、智能厨电等多款新品正式亮相。
自此," 扫地茅 " 的商业神话似乎要告一段落。
支楞不起来的扫地茅
扫地机器人是小家电领域的明星赛道,尤其是 2018-2020 年,年销售量均超过 610 万台,被外界誉为 " 扫地茅 "。
但随后几年,扫地机器人开始大幅度滑坡,据奥维云网数据,2021 年下降至 579 万台,2022 年下降至 441 万台,2023 年下降至 458 万台,2024 年下降至 406 万台,已经跌破到 2017 年(422 万台)的水平。
不但销量和利润暴跌,就连产品口碑也一落千丈。
在小红书上,关于 " 扫地机器人不好用怎么办 " 的笔记超过 62 万篇,大量关于避障不灵、拖地留痕、基站漏水、缠绕头发、边角打扫不到等等问题被曝光。
扫地茅被贬义为 " 扫地爹 ",消费者高举 " 避雷 " 大旗。
追觅扫地机器人
整个扫地机器人赛道,都笼罩在寒风里。于是,寻找第二产业链,成了扫地机器人品牌的唯一选择。
转型大家电,似乎是扫地机器人们的最好方向。
石头科技 2020 年进入了手持无线吸尘器市场、2021 年进入了洗地机市场、再到 2023 年又进入了洗衣机市场,当年年初发布了首款洗烘一体机产品 H1;科沃斯相继推出了多功能空气净化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新产品。
而 " 三巨头 " 之一的追觅,是转型大家电最晚的一个。
虽然晚,但追觅的动作并不小。一口气发布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烘烤机、油烟机、洗碗机等多款产品,几乎把白电一网打尽。
同时,追觅宣布正式接入 DeepSeek-R1 大模型,通过先进的 AI 技术提升产品体验。
显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在扫地机器人市场整体下行的当下,已经不会再诞生出杀手级产品,这也宣告着 " 凭借单一产品打天下 " 的梦想破灭。
想要提升公司整体营收,就只能从小家电走到大家电上来,从一家扫地机器人企业,转型成为集团式的家电企业。
只是,大家电这条路真的好走吗?
从单品智能,到全屋智能
新品连发的追觅看似风头正劲,但也只是刚刚涉足到 " 单品智能 " 的新兵,而老玩家们都已经开始研究 " 全屋智能 "。
从 2023 年开始,大家电市场的风向,逐渐从 " 单品智能 " 转向 " 全屋智能 "。
所谓的 " 全屋智能 ",就是以系统级 AI 实现全屋场景联动,通过跨产品、跨品牌的家电家居产品互联互通,构建不同空间的多元化服务场景。
设想一下,当你踏入玄关的瞬间,照明系统根据生物节律切换色温,智能空调按照合适室温已自动调节体感,甚至冰箱能通过视觉识别提醒食材保质期……
这种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的体验感,是单品智能所无法代替的。
市场调研机构 TechInsights 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服务及安装费用支出预计同比增长 7%,总额超过 1250 亿元,中国市场增速将高达 20%。
不仅是家电企业,全屋智能已经是不少大厂眼中的香饽饽,其中最被消费者感知到的,就是小米和华为。
在 2023 年 12 月底,小米正式宣布要建立起 " 人车家全生态 ",把手机、穿戴设备、车,与智能家居融为一体。
小米陆续推出了智能门锁 / 开关 / 灯泡 / 插座 / 传感器、路由器、电视机、冰箱、空调、净化机、窗帘、取暖器等多款智能家居,涵盖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全屋场景。
甚至还在今年推出了中央空调,作为全新的 " 全屋空间智能入口 "。
" 硬装开始,雷军进场 " 这句被网友调侃的话,逐渐成为现实。
小米空调
小米之外,华为也提出了 "1+2+N 架构 " 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将搭载鸿蒙系统的全屋智能主机,做为全屋总指挥,联动可扩展的鸿蒙智联生态,适配住宅、酒店、办公、公寓、教育、康养等各类空间场景。
除了互联网大厂,美的、格力、海尔等传统家居品牌,都陆续推出了对于全屋智能的方案。
最近备受争议的 " 董明珠健康家 ",就是格力集团在全屋智能上的一次创新。
可以说,全屋智能将是新的战场,不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或多或少将触手伸向这里。
而在这些企业里,刚刚从小家电转型到大家电的追觅们,无疑是底气最弱的一个。
供应链上的大难题
对于追觅来说,现在还不是思考单品智能和全屋智能的时候,因为哪怕是单品智能,就已经足够它来忙活一阵子。
首当其冲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供应链问题。
如果扫地机器人单一产品,所需要的无非就是主板、芯片、电机、电池、传感器等零部件,在国内有比较成熟的供应商。
而如果要做大家电,所需要的供应链可就太多了。
就比如,做空调,就需要压缩机、冷凝机、蒸发机、电子膨胀阀、电机等零部件;做洗衣机,就需要电控、电机、塑料、钢材等零部件;做冰箱,就需要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绝热管、门封条、温控器、过滤器等零部件。
控制好供应链成本,是第二道难题。
一些成本较贵的元器件供应链,如 MCU 芯片,长期被国外 MCU 龙头所垄断。
据了解,空调 MCU 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为瑞萨电子、英飞凌和 TI,三家市占率合计 85% 左右;冰箱 MCU 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厂商是英飞凌、Renesas 和 Eastsoft,三家市占率合计 58.1% 左右;洗衣机 MCU 市占率排名前三的厂商是英飞凌、Renesas 和 Sinowealth,三家市占率合计 67.3% 左右。
瑞萨电子、英飞凌、德州仪器处于垄断地位,它们的定价极为高昂,品牌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成本问题。
以美的格力为代表的中国家电品牌大多成立了自己的半导体公司,自产自销。而没有这份底气的小品牌,只能咬牙去买国外 MCU,增加大量成本。
来源:网络
如何去找到好的上游元器件厂商?如何保证元器件的毛利率?这都是摆在追觅面前极为现实的问题。
毕竟,你的核心技术再强,没有元器零部件,照样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于初入大家电领域的追觅来说,它的要补的功课还有很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