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 2025 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关于 " 体重管理 " 的健康话题发言,成为了两会热词,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某种意义上,这是国家层面向 " 肥胖群体 " 发出了宣战。事实也是如此,统计显示,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 50.7%,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 70.5%。肥胖不止关乎外貌,还与多种疾病相关。这已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已上升为社会问题。
黔南州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黄继斌介绍,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通常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及生理的改变。他说,肥胖其实并不能简单地等视为超重,关键还要看脂肪在人体内的占比(体脂率)。一般来说,如果成年男性的体脂超过体重的 25%,成年女性的体脂超过体重的 30%,则被认为属于肥胖。因此减肥的重点减少人体内的脂肪。
△黄继斌副主任医师在为患者把脉看诊
对于肥胖的危害,黄继斌表示:肥胖会导致女性月经失调,不孕,会使女性产生负面心理,甚至会增加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对于男性,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机制直接对心脏产生损害。
" 减肥,其实不是简单的靠节食控制体重,而应该吃得更好更科学。" 黄继斌说,2024 年,黔南州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通过 " 低 GI 中药膳食疗法 " 的创新设计,将现代营养学指标融入中医调理,同时以穴位埋线和腹针疗法为基础,构建了 " 内调外治 + 精准营养 " 的肥胖干预体系。这种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对中医理论的传承,也展现了在肥胖症健康管理中的前瞻性探索。
如何做到科学减肥?其创新的食药同源 + 外治手段的减肥有哪些科学原理?适合哪些肥胖群体?就医体验感如何?带着读者关心的问题,3 月 11 日,记者实地走访了黔南州治未病中心并专访了相关专业医师。
A 案例实录:" 莽哥 "6 个月减肥近 50 斤
黔南某高校教师吴先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 " 莽哥 ",身高不过 1.66 米,体重却已长膘至 92 公斤。2024 年 10 月初开始在黔南州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接受减肥后,通过中医食药同源调理近半年, 2025 年 2 月 21 日复秤时体重已下降到 67.1 公斤,半年时间掉肉 24.9 公斤。其伴随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的相应肥胖综合症状也随之消失,身体各项体征正常。
黄继斌说,吴先生属于典型的 " 脾虚痰湿型 " 肥胖症,(就诊时体脂率 50%,BMI 指数 42.4kg/m3,内脏脂肪等级 21 级)。通过对症调理达到正常。他说,低 GI 中药膳食疗法作为基础干预手段,其核心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限制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配合中药药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合成,并纠正代谢紊乱,适合所有肥胖患者的初始治疗。证据显示:低 GI 饮食被纳入《中国超重 / 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推荐的医学减重膳食模式,是超重 / 肥胖人群的首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现年 33 岁的覃女士身高 1.63 米,体重却达到了 105.8 公斤。体重超标近 46 公斤,由于体脂过多,一些肥胖综合症也随之滋生,这令她苦恼不已。
△患者在减肥前先进行体脂检查
2024 年 8 月 5 日,她慕名来到黔南州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求诊,黄继斌副主任医师对症下药,让其按时服下中心配制的低 GI 中药膳食浓缩液,并根据其体质辅以穴位埋线、腹针和脐灸等外治疗法,结合健脾祛湿、升清化浊的中药口服。8 月 20 日复秤,体重显示 102.7 公斤,继续服用浓缩液至同年 9 月 3 日,体重减至 100.9 公斤,截至 2025 年 3 月 10 日,体重已减至 88.7 公斤,距离标准体重的差距在不断缩短。
△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健康饮食指导
△一对一的食谱管理
事实证明,黔南州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针对肥胖群体开展的低 GI 中药膳食疗法、穴位埋线疗法和腹针疗法效果是明显的,很受肥胖患者的青睐。据提供的病例数据显示:该中心中医调理门诊 2024 年接诊不同体质的肥胖男女患者 8515 人次,2025 年 1 月、2 月共计接诊肥胖患者 1243 人次,按照一人一策的科学减肥方案,许多肥胖症患者均能实现体重循序渐进下降。
B 实地探访:" 埋线疗法 + 腹针疗法 " 无痛感
刘女士是一名宝妈,属于典型的单纯性腹型肥胖者。3 月 11 日下午,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她前来求诊。通过系列体查后,黄继斌综合其体征,决定对其进行埋线处理。
在干净整洁的治疗室,刘女士静躺在床上,由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陈玲亲自为其扎针埋线。据介绍,所谓的穴位埋线疗法,就是利用注射器在腹部以及小腿部等部位的相关穴位植入人体可吸收的蛋白线体刺激穴位,从而达到调节神经内分泌(如下丘脑摄食中枢)、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以促进脂肪分解,同时抑制食欲和调节胃肠吸收功能。
△陈玲副主任为患者进行腹部穴位埋线
手拿盛有可吸收蛋白线体的注射器,在护士的配合下,陈玲副主任娴熟地在刘女士的腹部穴位上精准下针、快速拔针,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气呵成,显得非常娴熟麻利。作为主攻中医脾胃病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陈玲副主任不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是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时师从杨志敏副院长、林嬿钊教授等名中医学习五运六气针法、颊针疗法等,扎针手法娴熟老道。
△腹部穴位埋线
" 确实没有痛感,仅有丁点酸胀的感觉。" 刘女士说起初她也认为埋线会疼痛,但亲自体验下来后,这种担心纯属多余。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针灸病房,躺在病床上进行腹针的吴女士和孟女士也表示,因为医生扎针的技术好,她们在就诊过程中并无不适。
△腹针疗法
" 让患者在治疗中觉得是一种享受而非痛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陈玲主任说,腹针减肥疗法是以腹部穴位为主,通过浅刺调治脾胃功能,改善痰湿、气滞等肥胖相关病理状态。
C 名医专访:体重管理 应辨体论证后因症施治
黄继斌副主任医师,毕业后先后从事中医内科、中医针灸、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工作,曾往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营养学,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使用纯中药治疗肥胖、中医脾胃系病证,及各种身心疾病。
△患者治疗期间的体重管理监测
据他介绍,肥胖主要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单纯性肥胖是指由于能量摄入过多、消耗过少而引起的肥胖,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因素相关。继发性肥胖,是指由其他疾病引起并导致的肥胖。在中医临床治疗肥胖症中,其治疗方案并不直接针对肥胖本身,而是针对肥胖的体质状况对症施治。
△患者服用医院配制的低 GI 浓缩液
" 我们可以将体质看成是土壤,身体状态看成是土壤上成长的植物,那么通过浇灌土壤,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状态。" 黄继斌表示,标本兼治的中医原理在这个时候优势较为凸显,给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辨肥胖、营养不良患者属于气虚、阴虚、阳虚、痰湿、特禀、湿热、血瘀、气郁等偏颇体质中的哪一型后,再对患者进行辨体论证及辨证论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及营养状况。一般来说,改善体质,多选择用国家规定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来调理达到效果。
针对推出的低 GI 中药膳食疗法、穴位埋线疗法和腹针疗法控制体重,肥胖患者该如何选择?黄继斌表示:三者属于协同互补的中医综合干预体系,这就需要根据肥胖类型、病程阶段及个体差异进行分层选择。
——低 GI 中药膳食疗法适用范畴:对超重 / 肥胖早期(0 期,无严重代谢并发症时,优先通过低 GI 饮食联合运动实现体重控制。也就是说,这个疗法作用侧重于长期代谢调控,需结合运动和行为习惯调整,适合作为所有肥胖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
——穴位埋线疗法的适用范畴:对于单纯性肥胖且低 GI 膳食疗法若经 1-3 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后 BMI 下降未达预期(如降幅 <5%),可加用埋线疗法增强能量消耗与脂肪分解;局部肥胖(如腹型肥胖) :针对腰围超标、内脏脂肪堆积,埋线可直接作用于腹部穴位(天枢、带脉等),调节局部脂代谢。临床研究证实,其降低 BMI、腰围的效果显著优于普通针刺,尤其对单纯性肥胖、局部脂肪堆积(如腹型肥胖)效果更佳;伴随代谢紊乱者:如胰岛素抵抗、轻度血脂异常,埋线可通过调节瘦素、脂联素等激素水平改善代谢指标。
——腹针疗法的适用范畴:脾虚湿阻型肥胖:针对腹胀、便溏等脾胃失调症状,腹针可强化健脾化湿作用,常与埋线联合使用。外治法耐受性差者:对埋线操作存在顾虑或蛋白线过敏者,可改用腹针作为替代方案。
黄继斌同时表示,埋线和腹针在干预肥胖症中,属于外治手段,对顽固性肥胖(如 BMI≥32 kg/m²),需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如药物或代谢手术),中医外治法仅作为辅助,并非人人适用,比如穴位埋线及腹针禁用于妊娠期、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或蛋白过敏者。值得注意的是,在疗效评估中, 需以体脂率、腰臀比为核心指标,而非单纯体重变化,以避免误判疗效。
黄继斌说,黔南州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实施的低 GI 中药膳食疗法、穴位埋线疗法和腹针疗法控制体重,三者构成的是 " 基础调节 - 靶向干预 - 协同增效 " 的阶梯化治疗体系,临床中会根据肥胖分期、证型及个体反应动态调整方案,方能实现精准体重管理。
延伸阅读:解读国家最新体重管理指南
一、核心政策与指南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
颁布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4 年 1 月)。
主要内容:
明确体重分类标准:健康成年人的 BMI 正常范围为 18.5-24,24-28 为超重,≥28 为肥胖。
提出超重肥胖的干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心理)、医学治疗(药物、手术)及中医治疗。
强调中医理论与技术,如清胃泻火、健脾利湿等辨证施治,并推荐中药、针灸、穴位埋线等中医疗法。
针对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管理建议。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
颁布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2024 年 10 月)。
主要内容:制定标准化诊疗流程,涵盖营养筛查、代谢评估、干预方案(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低碳水饮食等)及效果监测。
强调心理干预与数字健康工具(如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提倡医患共同决策。
提出减重速率应科学合理(每月 2-4 公斤),避免肌少症等副作用。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
颁布部门:国家卫健委(2024 年 3 月)。
主要内容:
分地域制定食谱,结合各地饮食习惯推荐全谷物、低脂食材及低糖饮食。
建议男性每日能量摄入 1200-1500kcal,女性 1000-1200kcal,并调整进餐顺序(如先吃蔬菜后吃主食)。
倡导规律三餐、减少零食及含糖饮料。
记者 张仁东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