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肥胖正趋于年轻化,而其背后所引起的慢性病正影响着每一个人。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 " 体重管理年 "3 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雷海潮表示,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仍来自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很多致病因素与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密切相关,比如体重异常的问题。
实际上,在去年 6 月,国家卫健委等 16 个部门就联合制定了《" 体重管理年 " 活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从 2024 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使得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在 BIOCHINA2025(第十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在回答时代财经提问时表示,体重管理年是通过减少肥胖超重对我国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的国家健康策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卫生政策的体现,它旨在改善导致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环境,提高健康意识,防止正常体重的人向肥胖转化,以及防止肥胖的人向临床肥胖转化。
2024 年 10 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按照我国标准,中国成年人(≥ 18 岁)超重率为 34.3%,肥胖症患病率为 16.4%。
另据国家卫健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 年版)》,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 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 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 31.8%。
纪立农在上述大会上表示,近年来,科学界正在重新审视肥胖问题,也在对肥胖进行重新的定义和分类。例如,肥胖大约增加 200 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大多数疾病如果没有肥胖仍然会发生,但有了肥胖,这些疾病发生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可以说肥胖是这些疾病的加速器。
" 除此以外,目前,国际上也将肥胖分为临床前肥胖和临床肥胖,在科学研究中发现,肥胖能直接导致新陈代谢类等 18 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只有肥胖而无这 18 种疾病,则是临床前肥胖;若既有肥胖又有上述 18 种疾病或者 BMI 超过一定指数(如 40)则是临床肥胖。在临床肥胖中,减重的治疗结局不仅改善或者逆转肥胖,更要促进背后的某一种或某一组疾病改善。这意味着未来减肥不仅在内分泌科、营养科、减重门诊,更在与上述 18 种疾病相关的科室。" 纪立农表示。
面对肥胖疾病化,临床又该如何推动减重?
纪立农进一步告诉时代财经,实际上,尽管通过各种各样的饮食控制、加强运动,但很多临床肥胖患者在单纯从生活干预方面减重效果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既考验患者,也是对治疗药物研发的挑战。
" 从医院角度,则旨在解决肥胖所造成的医疗问题,其一预防临床前肥胖变成临床肥胖;其二,改善治疗临床肥胖,从而改善其所导致的疾病。譬如,上述定义所提出的肥胖直接导致的 18 种疾病,如关节疾病、脂肪肝、伴有脂代谢异常的 2 型糖尿病等,减肥就能使这类疾病明显改善。从患者教育方面,我们需要让患者意识到这类问题,并从医疗上帮这些肥胖的患者。" 纪立农对时代财经表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