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科技快讯】据央视 315 晚会曝光,多家科技公司以 " 大数据获客 " 为名,通过技术手段疯狂窃取用户隐私,甚至勾结运营商非法获取三网通信数据,每日处理量高达 100 亿条。知情人士称,这些精准标注的隐私信息最终流向商家,成为精准营销、直播截流甚至诈骗的 " 利器 "。
从偷评论到窃三网数据,隐私窃取无孔不入
短视频评论区成 " 重灾区 ":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获客软件,通过设定关键词标签,在短视频平台评论区强行抓取用户电话、微信账号等信息。其技术还可监控同行直播间数据,用于 " 截流和引流 " 竞争。
爬虫技术批量盗取信息:绿信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爬虫技术,非法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并批量转售给商家。其合作案例显示,医美、家装等行业头部企业均涉及其中。
公众号、微信群隐私遭 " 火眼云 " 收割: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 " 火眼云 " 软件,宣称拥有 20 亿条精准人群画像。其不仅能偷取企业公众号关注者及微信群成员的手机号,甚至用户阅读、转发文章的行为数据也被窃取。工作人员直言,该软件已售予土巴兔、拜博口腔、美莱医美等知名企业。
三网通信数据被实时监控:启科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运营商后台漏洞,以 " 精准通客户管理平台 " 实时窃取三网通信数据。其将用户划分为 9 类 3800 项标签,每日处理 100 亿条数据,个人隐私被打包为 " 待售商品 "。
技术手段曝光:从 " 假获客 " 到 " 真犯罪 "
技术伪装合法外衣:涉事公司以 " 大数据分析 "" 精准营销 " 为幌子,掩盖非法爬取、交易隐私的本质。
运营商数据成新目标:通过运营商后台接口,用户通话、上网记录等核心隐私被实时窃取。
产业链闭环运作:从数据窃取、标签分类到精准推送,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医美、教育、金融等领域成主要买家。
堵住漏洞法律与技术需双管齐下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保护已成全球性难题。此次事件也暴露出了多个问题:现行法律对爬虫技术、运营商数据接口的监管存在盲区;短视频、社交平台对评论区数据保护机制薄弱,运营商内部系统权限管理松懈;部分知名企业为商业利益,默许供应商使用非法数据。值此 "315 消费者权益日 " 之际,我们呼吁加速出台《数据安全法》实施细则,明确运营商、平台企业的数据保护责任;要求互联网平台升级反爬虫系统,运营商封闭非必要数据接口;用户需警惕 " 精准推送 " 背后的隐私风险,避免随意授权、点击陌生链接。
隐私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役。唯有筑牢法律围墙、提升技术防线、强化行业自律,才能真正守护每个人的 " 数字身份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