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4 日,长沙突然大降温。原本计划来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复查的李阿姨调整了计划:派出丈夫去开药,自己则过几天再去门诊。
65 岁的李阿姨刚刚度过移植后的第 3 个月。从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到经历化疗、复发、造血干细胞移植,这场已持续两年的抗癌战役,不仅见证了她与家人 " 背水一战 " 的勇气,更映射出女性医患之间沉甸甸的信任。
2025 年 3 月 8 日国际妇女节前夕,潇湘晨报记者走近这对 " 抗癌战友 " ——患者李阿姨与她的主治医生李昕教授,记录下这段关于生命、家庭与女性力量的故事。
△移植后,李阿姨夫妻在门诊为李昕主任团队赠送锦旗。图 / 受访者提供
" 晴天霹雳 " 下的医患初遇
2023 年 1 月,李阿姨因手指淤青到社区医院检查,血常规结果显示血小板仅剩 10 个单位,是正常人最低值的十分之一。
紧急转诊至湘雅三医院后,李阿姨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当时完全懵了,我身体一直很好,白天还能打两场牌。" 李阿姨回忆道。面对这一危急重症,血液内科主任李昕教授第一时间制定方案:诱导治疗缓解病情,再持续口服靶向药物。
首次化疗的一个月里,李阿姨经历了恶心、脱发和体力骤降,但李昕教授团队的全程监护让她逐渐安心。" 李主任查房时会反复叮嘱:‘多吃蛋白质,心态要稳。’ " 一年半的门诊随访中,李阿姨病情稳定,甚至能买菜做饭,生活看似回归正轨。
2024 年 8 月,李阿姨的骨穿结果显示癌细胞 " 冒头 " ——这意味着,化疗效果已不理想。
此时,李昕教授再次提出移植建议,但李阿姨却陷入挣扎:" 怕手术失败,怕复发,更怕拖累子女。" 她的儿子坦言:" 许多病友认为高龄移植成功率低,但我们别无选择。"
为打消患者顾虑,李昕亲自与李阿姨全家开展谈话:" 如果不移植,生存期可能不足一年;即便风险高,仍有希望。" 她将移植过程拆解为 " 清髓、回输、抗排异 " 三个阶段,并协调输血科保障李阿姨 RH 阴性血的供应。
最终,儿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让这场生命博弈在 2024 年 12 月正式启动。
移植仓里的 " 女性同盟 "
进入无菌仓后,李阿姨一度因高烧、腹泻情绪崩溃。" 我连床都下不了,擦身倒尿全靠老伴。" 她告诉记者。从前李阿姨一直为家人操劳,闲暇时间还会出门打牌,身子骨非常硬朗。治疗期间身体的强烈反应,令她感到灰心。
得知情况后,李昕教授每天查房时,都在李阿姨这里额外停留:" 你的家人都在拼命,你更要坚持!" 一句 " 妈在,家就在 ",让李阿姨的信心恢复不少。
李昕深知老年女性患者的心理困境:" 她们常因经济压力和愧疚感放弃治疗,但李阿姨的家人让我看到‘不抛弃’的力量。" 作为科室主任,她要求团队既要保持专业,又要学会共情——护士为李阿姨定制食谱;老伴贴身陪护时,医生主动指导护理细节……这种 " 全员守护 ",最终让李阿姨在 2025 年春节前顺利出仓。
如今的李阿姨已能自主起居。尽管仍需服用抗排异药物,但她常对病友说:" 别把年龄当借口,信医生、抓时机,就有希望。" 李阿姨的经历,也成为了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的 " 标杆案例 "。
李昕感慨:" 老年移植的成功,依赖医患信任、家庭支持与技术进步的三重合力。女性患者尤其需要被赋予‘求生信念’。"
在科室约 400 人的移植病友群中,李昕团队长期跟踪患者康复情况,甚至协调子女分担治疗费用、为很多患者家属开导负面情绪。" 很多母亲为家庭操劳一生,却在生病后不敢‘麻烦’孩子。我们有时做的,就是替她们说出‘我想活’。" 李昕说。
移植后,李阿姨在家人陪同下来血液内科门诊复查,为医护团队送上锦旗。而李昕的诊室,仍不断有女性患者怀着忐忑和希望推门而入。
李昕从医 20 余年,始终谨记治血液病既要清除癌细胞,更要修复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里,李阿姨与李昕的故事,正为无数抗癌家庭点亮一盏灯——女性的坚韧与互助,终将跨越生死荆棘。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报料 " 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 19176699651。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