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如期而至。
从开场白看,比往年更拉近 " 距离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有诸多新内容。
就招商而言,紧跟经济形势、研判产业趋势、看清发展态势。
跟随一条主线和三大重点,剖析与招商相关的看点。
从总量目标、财政政策、产业布局、民营经济方面,进行解读与分享。
经济稳增长 招商稳开局
连续三年,经济增速目标 5% 左右。
实际上,延续了"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的大基调。
这背后,深意在于给市场吃下 " 定心丸 "。
放在项目落地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站在区域经济发展视角,同样传递了重要信号:
即便经济增速稍有回落,也是在稳健前行的道路上适度调整与不断优化。
对于各地来说,先做到 " 稳开局 "。
尤其一季度,各地招商工作发力 " 苦练内功 ",还重视营造开年 " 黄金档 " 的投资氛围。
从外部看,特朗普 2.0 版让全球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国对华再加征 10% 的关税也落地了。
对于招引外资,各地政府需要维护好国内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给外资企业、外贸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从内部看,国内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今年有望实现 " 开门红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为 " 三保 " 奠定了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为了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稳经济增速,就像高速行驶的列车,只有稳定速度,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5% 左右的 GDP 增长目标,能够为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所以说,这一基调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财政赤字率 首次突破 4%
财政赤字率的设定,最终是为了匹配 GDP 的增速。
我们看到,2000 年以后,财政赤字率很少超过 3%,只有在几次逆周期调控时曾有过突破。
今年,赤字率首次达到 4%。
这意味着,中央财政主动承担更多责任,释放 " 不惜代价稳增长 " 的信号。
在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衡量财政政策力度,还有一大关键指标。
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的规模,规模越大反映政府投资力度越大。
2024 年发行量为 3.9 万亿元,今年增至 4.4 万亿元创新高,主要用于投资建设、收储和化解债务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延续了此前的一致性,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规模上,财政支出的强度明显加大,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 11.86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2.9 万亿元。
重要的是,如何将钱用在刀刃上更为关键。
基础设施建设得搞起来,消费券也得发起来,医疗教育补贴不能少……
对于各地招商来说,高科技产业投资更是重点关照的对象。
切实选准选好项目,管好用好资金,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
所以 4% 赤字率中,约 1.3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被定向投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战略领域。
这既培育了新增长极,又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进口依赖。
例如,DeepSeek 大模型在医疗、教育场景的落地,已经带动相关服务消费增长 12%。
这种 " 财政投资创造供给、消费政策激活需求 " 的双轮驱动,正在构建" 科技突破→产业升级→收入提升→消费扩容 "的正向循环。
产业有指引 看未来赛道
开年,多地接入 DeepSeek。
从主动性看,地方均处在 " 抓科技 " 的浪潮中。
全国两会,同样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给予了指引。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把 "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作为 2024 年的第一大任务。
对 " 未来产业 " 和 " 数字经济 " 方向的表述是,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以及开展 " 人工智能 +" 行动。
而今年,则放在第二部分。就招商工作而言,有些重点值得关注。
比如,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再比如,提出 " 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未来产业 "。
各地招商引资,或将会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对资金、资源的投入也会有更多倾斜。
重要的是,前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数字经济的发展,亦将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赋能。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人工智能 +" 行动继续推进,同时兼顾软硬实力的建设。
还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实际上,这些产业离我们生活也并不遥远。
我们看到,北京就举办了好几场关于智能机器人的展览,从做咖啡、化妆到换衣服、带你运动,机器人都能完成。
接下来,各地将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将有助于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壮大 " 耐心资本 ",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对创新来说,鼓励 " 人工智能 +"、未来产业,能够促进科技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表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消费体验的重塑,除了 " 惠民生 " 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提振消费的方向开始向科技消费、新型消费延伸。
新质生产力 抓民营经济
2025 年是 " 十五五 " 谋划之年,信心非常重要。
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的比重提升至 92% 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扩大至 92% 以上。
当 DeepSeek 横空出世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现代产业转型,亦成为 2025 年重头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出现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在这些里面,民营企业能够发挥各种各样的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现在看,有两个地区的民营经济非常活跃:
一个是长三角,另一个是珠三角。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个地方的民营企业之间补链、强链做得非常好。
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的年代,新技术层出不穷,未来的专业分工会越来越细。
在这个时代,企业若不能做专、做精,小切口、深挖井,那么企业取得的优势都是暂时的,瞬间就可能失去。
所以,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做专、做精、做深,不要把面铺得太宽。
如何调动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增长,相当重要的一点是:
不是单纯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而是能不能很好地去构建一种发展环境。
对于招商来说,最重要是从法律、制度、政策、舆论上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给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各类资源要素分配上体现公平。
从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等层面系统性强化产业激励、行业自律、人才吸引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和市场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市场就没有企业。也就是说,政府能不能处理好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归根到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各地招商引资必须鼓励公平竞争、有序竞争,核心的举措是以科技创新加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总之,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