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英伟达发售了 RTX 5080、5090D 显卡后,显卡市场至今都处于高亢的状态。多款显卡一经发售,就出现断货的情况。但对于很多玩家来说,RTX 5080、5090D 虽然性能是天花板级别的,但价格也同样是天花板。那么有没有一款性价比出色的显卡,可以满足现阶段玩家 " 既要又要 " 的需求呢?我想影驰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 OC 16GB 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 RTX 5070 Ti 显卡产品线的逐步解禁,我们也是拿到了这款显卡,并进行了深度测试。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款售价 7499 元的影驰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 OC 16GB 有什么独到之处吧 ~
1 外观概述
包装方面此次的影驰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 OC 16GB 采用了一贯的设计语言,简约低调,但不失科技美感。包装以银白色为主色调,正面印有金属大师系列的品牌 logo,彰显出这张显卡在影驰产品中不俗的地位。右下角则印有 GeForce RTX 5070 Ti 字样。
回归到影驰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 OC 16GB 显卡本身,这次影驰采用了拉丝金属加雾面的工艺,以白色为主色调,点缀有黑色字体。设计灵感源于即将炸裂、释放强大能量的宇宙魔方,上盖的不规则线条强化科幻感。搭配上 CNC 亮面设计,让其整体更具层次感,非常适合纯白海景房的 DIY 组合。
由于这一代 RTX 50 系显卡功耗的大幅增加,所以影驰也是全新设计了直径 9cm 的霜环扇叶,由原来的 11 叶改为 7 叶,同时每片扇叶采用了三折设计,这让在同转速下,噪音降低了 5%,风压提升了 10%,并且还提升了扇叶整体的强度。其次寒光星 β 散热系统,提升了散热模组鳍片的面积,配合上 5*Φ6mm 镀镍复合热管,保证了影驰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能够持续输出满血性能。
背板方面,影驰采用了全金属加固背板,不仅可以保护显卡背面元件,还可以防止显卡 PCB 变形。同时右侧开有大面积的散热风孔,与背板上的线条切割设计相辅相成。
接口方面影驰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1 个 HDMI 2.1b 接口和 3 个 DP 2.1b 接口,支持高达 8K 的分辨率输出,满足了用户对于高清显示的需求,可以帮助玩家更好的拓展多屏空间。
2 测试平台简介
首先介绍一下测试平台,为了保障影驰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的性能发挥,我们的平台也再次进行了全面更新。
除了影驰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这张显卡外,处理器选择了 AMD R7 9800X3D 游戏神 U。内存为 32GB DDR5 6400MHz,系统版本为 24H2。
为了方便观察 DLSS4 在画质上的提升和 4K 高帧率带来的游戏变化。我们选择了 EVNIA 32M2N8800 OLED 显示器,这款显示器采用了 4K@240Hz 的高分高刷规格,可完美适配 DLSS4 的多帧生成。而 99% 的 DCI-P3 色域覆盖,更可细致入微地观察 Transformer 模型带来的细节提升。
本次 RTX 50 系显卡采用了带宽速率更高的 PCIe 5.0x16,应用于显卡的 PCIe 5.0x16 带宽速度高达 128GB/s,用于固态硬盘的 PCIe 5.0x4 也高达 32GB/s,致态 TiPro9000,实测顺序读写速度高达 14526.95MB/s 和 13869.24MB/s,达到 " 满血 " 级别,可大幅提升操作系统 / 大型游戏 / 创作软件的响应和加载速度。
电源选择了昆仑九重 KE-1300P,它拥有独到的数字电源技术,在实现 1300W 满火力输出的同时,更有着超越白金牌的效率表现,成为高端攒机的理想之选。
首先看一下 GPU-Z 的参数,截至目前发稿时,部分参数尚无法识别。影驰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采用 GB203 核心,与 RTX 5080 相同;采用与上一代相同的 TSMC 4nm 定制工艺(TSMC 4nm 4N NVIDIA CustomProcess),芯片面积 378mm2。值得注意的是,在 RTX 50 系显卡中,使用了 PCIEx165.0 带宽。
显卡拥有 8960 个 CUDA,Boost 频率达到了 2497MHz。采用 16GB GDDR7 显存,位宽为 256bit,显存带宽达到了 896GB/s,光栅单元和纹理单元为 96/280。
3 理论性能测试
下面先进行的是用来衡量显卡 DX11 理论性能的 3DMARK FS 套装:FS,FSE,FSU 三者分别对应显卡在 1080P、2K、4K 的理论性能,取显卡分数实际测试结果如下:
在针对显卡 DX11 性能的 3DMARK FS 套装测试中,RTX 5070 Ti 16GB 的提升对比 RTX 5080,和 RTX 4070 Ti,在三档分辨率中相较 RTX 4070 Ti 提升分别为,23%/31%/34%,综合提升约为 29%。而相比 RTX 5080 的差距为 11%/13%/15%,综合约为 13%。
而在针对 DX12 环境下的 TimeSpy 和 TimeSpy Extreme 测试中,RTX 5070 Ti 16GB 相较 RTX 4070 Ti 的提升分别为:TS 提升 24%;TSE 提升 26%,综合提升约为 25%。相比 RTX 5080 的差距为 14%/16%,综合约为 15%。
PortRoyal 是 3DMARK 中专门针对光追性能的测试项,RTX 5070 Ti 16GB 相较 RTX 4070 Ti 的提升约为 38%;相比 RTX 5080 的差距为 14%。
综合来看,RTX 5070 Ti 16GB 的理论性能相较 RTX 4070 Ti 的提升约为 31%。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 3DMARK 中新增的一些具体应用场景的测试。
SpeedWay 这项测试结合了实时光线追踪和传统渲染技术来测量显卡性能。场景含有光线追踪反射、实时全局光照、网格着色器、体积照明、粒子和后处理效果。所以 SW 的测试基本可以看做次世代 3A 游戏基准。
RTX 5070 Ti 16GB 对比 RTX 4070 Ti,提升为 42%。从 SpeedWay 中不难看出,新架构在次世代 3A 游戏中,面对光照、粒子等后处理效果,提升会非常大。
在 DLSS 的理论测试中,有着较大变化,共分为两种模型。DLSS 2 及 DLSS 3 采用上一代的 CNN 模型,而最新的多帧生成,则采用了 Transformer 模型,并且多帧生成可调节生成帧的数量。
从测试结果来看,DLSS 4 2X 基本可以看作是 DLSS 3 的帧生成,而相比上一代 DLSS 3,DLSS 4 4X 模式下,帧数综合提升在 65% 左右,其中在 8K 提升非常大,在 81% 左右。
而 8K 分辨率,70 级显卡凭借 DLSS 4 的多帧生成也可以达到 136 帧的成绩。
通过 DLSS 的理论测试,不难发现 8K 高刷对于 RTX 50 系显卡来说早已不是触不可及的目标,而在 4K 分辨率下,更是突破目前旗舰显示器的上限,达到 250 帧。
下面我们先实际测试 DLSS 4 在游戏中的表现如何,能否达到理论测试的提升效果。
4DLSS 4 性能测试
本次 DLSS 4 在解禁首日,便可支持 75 款游戏或应用。除了游戏中首发支持外,对于尚未集成的游戏,可在 NVIDIA app 中进行直接调节非常方便。
在 DLSS 4 的测试中,首先来看《赛博朋克 2077》,目前该游戏随着 RTX 50 系显卡的性能解禁,也已经更新了 DLSS 4,如果首发买了显卡,也可自行测试一番。
下面的测试中我们会进行多角度对比,来看看不同 DLSS 的设置下,三档画质的帧数表现。
《赛博朋克 2077》
在所有测试中,为保证缩放比例固定,我们均选择在 DLSS 质量模式下进行。
传统 DLSS 2 的测试中,使用 CNN 模型 DLSS,可以看到即便是 RTX 5070 Ti 16GB 在 4K 分辨率下,光追超级画质也仅有 55 帧,而在光追超速模式下为 33 帧,尚无法达到流畅运行的成绩。
DLSS 3 的测试依然为 CNN 模型,增加帧生成。可以看到 DLSS 3 已经可以大幅提升帧数,相较 DLSS 2,在 4K 超级画质 / 光追超级 / 光追加速的提升分别为 64%/71%/79%,综合提升 71%。
DLSS 4 的测试为 Transformer 模型 4X 帧生成模式,在 4K 超级画质 / 光追超级 / 光追加速中,相较 DLSS 3 的帧生成提升分别为 64%/68%/83%。
除了帧数上的提升,DLSS 4 对于画质表现如何,下面我们来看看实机截图对比。
可以看到在采用 Transformer 模型的 DLSS 4 中,物体表面的纹理细节更清晰。即便是没有模型面覆盖的锈迹,DLSS 4 依然能精准还原。
同理,墙上的裂纹在 DLSS 4 中有更明显的痕迹。并且整体画面相较于 DLSS 3,更通透明亮。大家也可下载 4K 图片自行比对。
《漫威争锋》
《漫威争锋》是近期大火的 FPS+MOBA 类网游,最初被看作《守望先锋》的替代品,但实际游玩效果,无论画面还是玩法,都更胜一筹。
目前《漫威争锋》尚未在游戏中集成 DLSS 4,这里也举例说明在 NVIDIA app 中如何开启 DLSS 4。
打开 NVIDIA app 后,切换至图形选项卡,找到对应的游戏,拉至最下方【驱动程序设置】,找到 DLSS 模型预设,将内部选项全部调节至最新后,开启 DLSS 帧生成 4X,即可享受帧数的暴力加成。
注意在调节后需重启游戏,且游戏中的 DLSS 设置及名称不会发生变化,仍然可调节质量、平衡、性能等挡位,但对应的则是 DLSS 4X。
对于一款竞技网游来说,高帧率比画面更重要,使用 RTX 5070 Ti 16GB 在 4K 分辨率下,DLSS 2 质量模式已经能够达到百帧。
在 DLSS 4 4X 多帧生成中,4K 分辨率相比 DLSS 3 质量模式再提升 161%,达到 326 帧。至于大部分超高刷的 1080p FPS 电竞显示器,原生 640 帧也已经完全能够顶格跑满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游戏优化或驱动更新的原因,此次 DLSS 4 4X 测试相比 RTX 5080 时测试帧数更高。
在画面对比中,DLSS 4 4X 的四档画质也很难看出区别,角色的头发、衣服,远处的建筑涂绘,基本都和原生画质分毫不差。
《霍格沃兹之遗》
本次新增了《霍格沃兹之遗》的帧数测试,该游戏所有 DLSS 相关测试均在 " 质量 " 模式下进行。首先来看无光追最高画质,4K 分辨率下 RTX 5070 Ti 16GB 在 DLSS 4 4X 下可达到 292 帧的成绩。
而在开启光线追踪后,《霍格沃兹之遗》对性能要求激增,不过有 DLSS 4 的加持,4K 分辨率的最高帧数依然能达到 230 帧。
打开光追后,虽然对于配置要求激增,但同样画面表现有着明显区别,其中最明显的则是水体,能够明显看出随着深度不同,水体颜色的变化。
另外光线重建则能够修复一些画面的细节表现,比如图中圈出的部位,开启光线重建后,建筑的光影层次更分明。
《心灵杀手 2》
《心灵杀手 2》是被誉为次世代最强画面的游戏,对于配置需求极高,但同时画面表现堪称完美。不过在不开启光追,默认最高画质下,对配置的要求还比较亲和,RTX 5070 Ti 16GB 在 DLSS 4 4X 的加持下,可以达到 209 帧的成绩。
而开启光追后,虽然仍有多帧生成的加持,但 4K 分辨率最高也仅有 87 帧。下面来看看开启光追后的画面有何区别。
《心灵杀手 2》整体画面较为昏暗,但光影氛围刻画非常到位。在开启光追后,阴影的表现更清晰,更符合真实的物理表现,同时水体与《霍格沃兹之遗》相同,均能够表现出水潭的深浅,相比原生画质,游戏的代入感更强。
5 《鸣潮》光线追踪画质对比
二游是目前非常火热的游戏领域,早期二游画面以卡通风格为主,不过近几年也开始 " 卷起来 " 了。《鸣潮》近期即将引入 DLSS 帧生成以及光线追踪,让画面和帧数都有更好的表现。下面我们来看看实机演示效果。
光追较为明显的区域永远离不开水面,从图中可以看到开启光追后,对面 NPC 在水中的倒影更清晰,且水面线与建筑的过渡更柔和。而近处物体也能够吸收地面二次反射的光线,让轮廓更清晰。
在玻璃上的光追反射就不用说了,甚至光追的加入,能够让玩家解决永远看不到绝对领域的 "BUG"。
另外在玻璃的反射中,除了主角能够清晰映射,注意右下角的小怪也能一同出现在玻璃中。
玻璃的反射除了方便观察绝对领域,还能够为室内场景增加沉浸感,开启光追后,对面玻璃能够反射出屋顶的灯光,让整个室内更立体。
另外一个比较重大的变化,则是在室外光照较为强烈的场景。如云岭谷,在开启光追后,全局光照能够结合场景的光照条件,将光线的反射映射到整个峡谷中,甚至整体色调都发生了变化,沉浸感相当强。
6 常规游戏性能测试
除了支持 DLSS 4 的游戏,我们同样测试了一些主流的 3A 大作和支持 DLSS 3 的游戏,为更多玩家提供参考方向。
《黑神话:悟空》是一款妇孺皆知的国产虚幻 5 巨制,自带 DLSS 3 帧生成。我们的两项测试也全部开启帧生成,均为影视级画质。实测 RTX 5070 Ti 16GB 在 4K 分辨率下最高已经达到了 113 帧。
在开启光追后,《黑神话:悟空》对于配置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不过从我们此前的测试来看,使用虚幻 5 引擎的《黑神话:悟空》不同 DLSS 档位下的画质几乎没有差距。
如果扔想获得比较高的画质,4K 分辨率下可以选择性能模式游玩,对于很多风景党来说,可既享受高帧率的同时,又不损失画质。
《燕云十六声》是网易开发的一款国产武侠大作,在 DLSS 2 的测试中,2K 与 4K 的成绩几乎完全相同。这绝对是目前游戏优化尚不完善,至少在低分辨率下 RTX 5070 Ti 16GB 的表现应该更好。
而在 DLSS 3 的测试中,仍然出现了 DLSS2 中的问题。不过在 4K 分辨率下 RTX5070 Ti 16GB 大部分 DLSS 成绩均在 200 帧左右徘徊。
近来同样大火的《三角洲行动》测试中,RTX 5070 Ti 16GB 在 4K 分辨率下,DLSS 2 的结果已经达到了 140 帧左右的电竞级体验。不过 FPS 网游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帧数,如周围玩家、环境复杂程度、网络等等,所以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而在加入帧生成的测试后,帧数进一步拉开。但 RTX 5070 Ti 16GB 在 4K 分辨率下的成绩,相较 DLSS 2 提升不如低分辨率下明显。
《地平线 5》也是显卡测试的常驻游戏,其凭借出色的优化,在原生效果下即可跑出优秀的成绩。RTX 5070 Ti 16GB 在 DLSS 3 4K 分辨率下再创新高,提升将近一倍的成绩。这在此前 RTX 5080 的测试中也不曾达到,看来随着驱动不断优化迭代,对游戏的支持度也更加完善。
在《刺客信条:幻景》中,我们关闭游戏的自适应帧率,分别测试 DLSS 不同挡位与原生画质下的差异。
RTX 5070 Ti 16GB 在 4K 分辨率原生画质下为 89 帧,而在 DLSS 质量挡位中,便达到 122 帧的出色水平。
在《无主之地 3》中,RTX 5070 Ti 16GB 相比 RTX 4070Ti 的提升分别为:1080p 提升 21%;2K 提升 30%;4K 提升 37%,综合提升 29%。在纯光栅化游戏帧数对比中,《无主之地 3》比较能概括 RTX 5070 Ti 与 RTX 4070 Ti 的光栅化性能的综合差距。
《光明记忆:无限》的光追测试软件是独立于游戏的测试工具,比游戏中用到的光线追踪技术更多,虽然游戏较老,但对于性能要求却非常高,本次测试条件为 "RTX 最高 /DLSS 质量 "。
性能方面,RTX 5070 Ti 16GB 相比 RTX 4070 Ti 的提升分别为:1080p 提升 32%;2K 提升 33%;4K 提升 37%,综合提升 34%。
7 专业软件测试
本代 RTX 5070 Ti 同样拥有 16GB 的显存,而且新架构对于内容创作软件同样有优化,下面我们分别测试了不同类别的专业软件,来看看实际效果。
V-Ray6
V-Ray6 对于 GPU 的测试分为 RTX 与 CUDA,这里主要看 RTX 成绩,其中 RTX 测试为 8030 分,相比 RTX 4070 Ti(3024)首测时提升 166% 左右。更出色的架构加上更大的显存,让本代 70 级产品同样能够成为优秀的生产力工具。
ULProcyon
本次测试 UL 提供了 FLUX.1Dev 绘画模型的 FP4 测试,该模型在 FP16 上运行需要超过 23GB 的显存,而这意味着它只能由每一代的期间产品 RTX 4090,RTX 5090 和专业 GPU 来支持。但 FP4 只需要不到一半的显存。而且 FP4 使用 NVIDIA Tensor RT 提供的量化方法,几乎没有质量损失。更小的显存消耗让更多 80 级和 70 级的显卡均能在本地运行。
Blackwell 架构新的 TensorCore 特性不仅让生成所需的显存显著减少,在生成时间也有大幅降低,平均 4 张图片即可节省 25 秒时间。
FP4 渲染生成图片
FP8 渲染生成图片
在结果对比中,FP8 和 FP4 所生成的图片效果是相同的,在细节和图片精度上均有着良好表现。
8 NVIDIA Broadcast
NVIDIA Broadcast 是一款用于直播或会议的 AI 软件,目前随着 RTX 50 系的发布,也进行了版本更新。
新版 NVIDIA Broadcast 界面更小巧,纵向布局也更方便视频直播中调节选项。
NVIDIA Broadcast 一些经典效果更方便开启,其中目光接触功能非常适合远程会议,即便眼睛盯着屏幕,也能让参与人员时刻注意到你的眼睛,并且还有一定 " 大眼 " 效果。
虚拟补光仍是测试版功能,它可以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进行面部的 AI 补光,看你看起来仍然处于光线较好的环境中。
9 NVIDIA App
新版的 NVIDIA app 代替了原来的 GFE 软件,并且功能更强大,使用起来也更方便。最主要的是,它不用登陆了,即下即用。
在 NVIDIA app 首页除了显示最新的驱动信息,还新增了 NVIDIA 周边软件的下载,比如 AI 绘画 Canvas;图像视频对比工具 ICAT;性能测试工具 FrameView 等等,不用再去 NVIDIA 官网寻找。
从 APP 中强制开启 DLSS 4 的功能上面已有介绍,不过目前并不是所有游戏和软件均支持此功能。
系统界面中则更多的是调试类功能,如显示器、视频、超频等。
其中性能界面提供了较为详细的监控和超频选项,需要注意的是新手如果想尝试超频,尽量不要改变电压,这个选项轻则掉驱动,重则烧毁显卡。
另外玩家可放心大胆地使用 NVIDIA app 中的性能自动调优功能,经过 NVIDIA 反复验证过的参数都是在安全范围内,并且出现问题的话,这张卡仍然具备保修资格。
NVIDIA 信息浮窗是游戏中很好的辅助工具,要开启此功能,需要在 APP 主界面的设置一栏中,开启按钮,之后按【ALT+Z】即可呼出边栏。
按【ALT+R】可呼出统计数据的浮窗,功能设置和自由度的调节也非常丰富,最主要的是相当简便。
10 功耗及温度测试
功耗测试中,我们选择 FurMark 2 软件进行拷机测试,并采用 AIDA64 检测信息。
FurMark 软件截至首测时,尚无法检测到 GPU 信息,部分温度识别有误。我们主要看 GPU Z 的信息。
影驰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在 2 小时左右的烤机测试中 GPU 温度为 68.5 ℃;显存温度为 62 ℃。另外可以看到在 TDP 100% 的满载情况下,整卡功耗为 300W。
除了满载烤机,我们也实测了游戏中显卡的真实数据表现。测试选择《赛博朋克 2077》benchmark,4K 分辨率下光追超级画质,并开启 DLSS 4 4X 多帧生成,将显卡性能拉满。
可以看到 RTX 5070 Ti 16GB 的平均功耗为 287W 左右。
《赛博朋克 2077》光追超级画质延迟
进行功耗检测的同时,我们也调出了延迟数据,在 DLSS 4 4X 多帧生成的环境下,游戏平均延迟为 54.4ms 左右。证明即便有多张 AI 生成帧参与到游戏中,我们依然能获得比较 " 跟手 " 的操作体验。
《赛博朋克 2077》光追加速画质延迟
需要注意的是,多帧生成游戏延迟并不固定,与原始帧率息息相关,在《赛博朋克 2077》游戏中,开启多帧生成时也会提示,建议帧率在 60 以上开启多帧生成。简单来说,虽然经过 DLSS4 4X 加持能够达到 108 帧的成绩,但原始帧率过低,也会让延迟大幅增加。
11 评测总结
经过全方位的测试,影驰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 OC 16GB 的表现非常优异,尤其是在光追和 DLSS 4 技术上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其全新升级的霜环扇叶和寒光星 β 散热系统,确保了性能上的满血输出。此外,丰富的接口和便捷的 NVIDIA app 支持,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对于预算有限的玩家来说,影驰 GeForce RTX 5070 Ti 金属大师白金版 OC 16GB 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