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 2025 年 2 月 28 日开始,创投日报正式开启《IPO 直通车》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 IPO 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 " 直通车 ",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 IPO 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 直通车》将是您洞悉 IPO 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3 月 3 日讯(记者陈美 徐赐豪)" 我用了高达 100 倍的杠杆才成功中签 "。 内地投资者王超(化名)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自己在第一时间就参与了打新。" 近期港股打新都很火热,而蜜雪冰城的估值比较合理 "。
从 2022 年首次递表深交所,到 2024 年前后转战港股,最后在年初再次递表 2025 年,蜜雪冰城终于 " 熬出了头 ",成为港股的 " 现象级 "IPO。不仅在 IPO 前超过快手成为 " 冻资王 ",受到高瓴、美团龙珠、红杉中国等头部机构的青睐,也成为众多散户打新的标的。
今日,蜜雪冰城正式登陆港交所后,开盘价 262 港元 / 股,较发行价高开 29.38%。随后蜜雪冰城也打破了港股新茶饮企业开盘破发的 " 魔咒 ",市值一路走高。截止港股收盘为 290 港元 / 股,市值达到 1093 亿港元。
而随着 " 雪王 " 的成功上市,创始人张红超兄弟的身家也超过了 893 亿港元。
" 下沉为王 ",河南 " 草根 " 干出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
蜜雪冰城的故事,始于 1997 年的河南,70 后的 " 草根 " 张红超用 3000 元开启 " 寒流刨冰 " 的创业之路。
经营初期,张红超的创业之途并不顺利,卖过糖葫芦,也开过中西餐厅。尽管品类各有差异,但张红超的生意始终围绕着 " 低价 " 的关键词,在成本控制上也较为苛刻。
2005 年,张红超瞄准了冰激凌品类,做出了远低于市场主流价格的 " 一元 " 新鲜冰激凌,并一口气开了 26 家加盟店,而 85 后的弟弟张红甫也加入了蜜雪冰城。
随后,张红超不断挖掘 " 当季 " 爆品,并把门店开在校园旁边,吸引了大批学生群体。招股书显示,2 元一支的冰淇淋(现为 3 元)、3 元一杯的柠檬水、6 元一杯的珍珠奶茶……时至今日,这些依旧是蜜雪冰城的爆品。
蜜雪冰城之所以能维持在 " 下沉赛道 " 的 " 低价 " 运营的背后,是蜜雪冰城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2012 年开始,蜜雪冰城选择建厂。蜜雪冰城目前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拥有 5 个生产基地,其中核心饮品食材已实现 100% 自产。物流方面,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蜜雪冰城的仓储体系由总面积约 35 万平方米的 27 个仓库组成。
记者了解到,2014 年开始蜜雪冰城选择自建物流体系,对加盟商免物流费。目前公司与国内约 40 家本地化配送机构合作,90% 的县级行政区能够实现 12 小时触达,97% 门店能实现冷链物流覆盖。
此后十年,中国的新茶饮市场开始狂奔,蜜雪冰城也上了 " 快车道 "。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2021 年 -2023 年,蜜雪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03.51 亿元、135.76 亿元和 203.02 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 19.12 亿元、20.13 亿和 31.87 亿元。
2024 年前 9 个月,蜜雪集团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 187 亿元、35 亿元,同比增长 21.2% 和 42.3%。
门店数量方面,蜜雪冰城达到 4.5 万家,超越星巴克,成为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前,创始人张红超、张红甫兄弟持有大部分股权。其中,张红超直接持股 42.78%,通过员工持股平台 " 青春无畏 " 持股 0.45%;张红甫直接持股 42.78%,通过 " 始于足下 " 持股 0.45%,兄弟二人合计持有 3.08 亿股。
这意味着,28 年张红超 3000 元的启动资金,如今已经转眼变为两兄弟共计 893 亿港元的身价。
头部机构 " 哄抢 ",蜜雪冰城打破新茶饮 " 破发魔咒 "
公开资料显示,上市之前蜜雪冰城仅融过一轮融资。彼时国内新茶饮市场可谓群星闪耀,包括奈雪的茶、喜茶、茶颜悦色,而霸王茶姬、茶百道、古茗还 " 偏安一隅 "。
高瓴投资团队对记者回忆:2019 年前后,消费市场谈论最多的是消费升级、新消费等话题。但就在同一时间,拼多多的崛起给人以 " 下沉市场广阔 " 的初印象。
在下沉市场,高瓴的投资团队开始寻找下一个有规模、有市场、同时又让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的品牌。
三四线城市,高瓴投资团队以 " 扫街 " 方式搜寻投资标的,最终发现了开设了 4000 多家门店的蜜雪冰城。" 他们聚焦下沉市场,门店装修风格和产品外观并不 " 高大上 ",在资本市场并不显眼。"
高瓴创始人合伙人李良告诉记者,蜜雪冰城 " 高性价比产品 + 规模化连锁经营 " 的模式、自建生产基地和物流体系、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和门店运营效率等,非常符合高瓴投资 " 哑铃理论 "。
实际上, 2021 年时净利润已经达到了 19.12 亿元的蜜雪冰城 " 并不差钱 ",在外部机构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在张红超兄弟眼中,这些投资机构的价值并非是单纯的财务投资人。
一位不愿具姓名的投资人参与蜜雪冰城的投资,据他透露,不少知名的消费投资机构和战投都加入了这场 " 争夺战 "。
另一位接近美团龙珠的投资人士也向记者回忆道,当时这一项目已经要进入爆发期,市场都追着投。" 美团龙珠也是追了两年才拿到份额,团队也十分荣幸成为蜜雪冰城的首轮投资人。"
最终,2020 年 12 月,蜜雪冰城选择了来自高瓴、美团龙珠和 CPE 源峰的 20 余亿元。
从这笔融资能够看出张红超兄弟的 " 务实 "。
美团龙珠背靠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的资源与渠道优势,而 CPE 源峰一直在消费、连锁行业深耕。
至于高瓴,曾经帮助百丽、滔博、名创优品、良品铺子等企业搭建会员体系,在消费赛道的投资经历和实战经验对于爆发前夜的蜜雪冰城来说至关重要。这轮融资中,高瓴作为领投方,投资了 9.33 亿元,持有 453.5 万股,持股比例为 4.0%,是当时最大的外部股东之一。
投资之后,蜜雪冰城还主动邀请曾操盘百丽项目的李良加入公司董事会。记者也了解到,蜜雪冰城现任 CFO 张渊曾任职于高瓴。在高瓴任职期间,张渊深度参与了对蜜雪冰城的早期尽调与投资决策,在从高瓴离开后加入蜜雪冰城高层。
上述投资人告诉记者,虽然投资后蜜雪冰城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门店数量、质量、收入、规模都快速增长。但本质上,企业发展进入到了 " 爆发期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参与到这一成长过程。
此前,港股 IPO 的内地新茶饮企业无一例外的陷入了 " 破发魔咒 "。
作为散户的王超对记者表示," 当前市场环境下,上市即破发已屡见不鲜,不仅限于茶饮板块。正因如此,我已有一段时间未曾涉足新股申购。但蜜雪冰城此次打新盛况空前,我坚信它不会重蹈覆辙。"
王超嘴里的 " 盛况空前 " 是指发行阶段资本市场对蜜雪冰城的 " 追捧 "。今年 2 月,蜜雪冰城引入了 5 名基石投资者,包括红杉中国、英国投资巨头 M&G plc 旗下英卓资管、博裕资本、高瓴资本和美团龙珠,共认购 2 亿美元(约 15.58 亿港元),认购股份占全球发售的 45.09%。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对记者表示,券商在此次蜜雪冰城新股认购热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多家券商为投资者提供了高倍数杠杆,如富途证券提供的最高 200 倍融资杠杆等,这些高倍数杠杆的提供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使得投资者可以用较少的自有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投资。
同时,黄立冲还指出,市场环境和政策因素也对蜜雪冰城的火爆认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港股市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及优质新股标的的不断涌现,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而蜜雪冰城作为一家具有强劲增长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自然成为了投资者争相追捧的对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