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科技日报关注!深圳机器人、AI产业链向实向深

科技日报 深圳发布
2025年03月02日 03:21
图片



《科技日报》“培育新质生产力在行动”栏目,刊发记者罗云鹏的文章《深圳机器人“天团”解锁多元新赛道》《深圳推动AI产业链走深向实》,关注深圳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和人工智能产业最新发展情况。以下为全文→


图片


图片


深圳机器人“天团”

解锁多元新赛道


“这是我见过
动作与人类最接近的机器人。”

“它翻过来以后调整那两下小碎步,
太可爱啦!”

2月23日,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擎”)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引得网友们一片赞叹。


“我们深入研究机器人运动学,结合智能控制算法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以及对动态平衡与瞬间加速的精确计算,使机器人在空翻过程中保持稳定,并在落地时完美支撑重心,从而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众擎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营销负责人姚淇元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时下,深圳机器人“天团”已崭露头角,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四分之一。同时,深圳汇聚了众多整机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图片

产业链条衍生“当日达”

图片

2月24日,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现场,一位特殊的“记者”——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夸父”,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报道,请大家多多关照!”“夸父”身高约1.6米、体重约45公斤,由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


“在2018年我们做第一台大尺寸人形机器人时,成本报价接近300万元,国产化率不足10%,所有的核心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说,“产业链的不断发展,使得目前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

“深圳兼具机电一体化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已逐步构建了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覆盖芯片、大模型、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本体及下游应用等环节。”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表示。

“深圳在机器人硬件供应链上优势明显。有的硬件我们上午下单,下午就能做好送到,这极大提升了机器人公司硬件产品的迭代速度。”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张力说,对初创企业来说,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产业链、供应链。

完备的产业链条衍生出“当日达”的产业生态圈。林毅认为:“这不仅提升了产品迭代创新的速度,更为创业者赢得宝贵的时间与市场先机,使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图片

应用场景催生新业态

图片

前不久,在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两个身形小巧的人形机器人穿戴着警用装备,跟随民警上街巡逻,让深圳市民直呼“科技感+安全感”拉满。

56c3482ffcd9e74d3529ceeb24bf873.jpg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下一步,除了需要持续打磨供应链,在软件端,还需要算法模型的持续进步,以实现功能提升与应用场景的拓展。”姚淇元说。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已在极氪智慧工厂、比亚迪生产一线“上岗”,成为“质检员”,或充当“实习搬运工”。

图片

“创新应用场景是打通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深圳发挥产业规模大、紧密贴近市场等优势,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试验、产品应用提供了广阔场景。”林毅说。

如今,在深圳,机器人“上天、入地、下海”无处不在,进厂“打螺丝”、家庭清洁、咖啡调酒、船舶除锈、公园除草、自动巡检样样都干。即便深圳常年不见雪,但依然研发出全球唯一的庭院扫雪机器人。

图片

记者了解到,深圳将设立100亿元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聚焦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具身智能等方向,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用百亿基金解决融资难题。

“接下来,深圳还将积极推进全时全域全行业应用场景开放,帮助企业对接各类应用场景资源。”深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深圳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推动产品试点应用,并在教育、家庭、医疗康养等服务行业以及工业制造、安防巡检、抢险救灾等领域开展试点。

深圳推动AI产业链走深向实


首创将超标量单元与向量单元结合的处理器架构、以数据处理器(DPU)提升数据中心算力效率、“端到端”打造物理世界AI模型、用AI创造语音交互新范式……在广东省深圳市,众多科技企业正夯实底座、攻克技术壁垒、拓展智能边界,勾勒出一条从硬件到终端再到场景的产业链图谱,聚力让人工智能产业向实向深。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达36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超2800家。

图片


图片

锻造AI产业“底座”

图片

睿思芯科(深圳)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思芯科”)位于深圳前海梦工场。自2018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研发出多款RISC-V处理器产品,并与多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我们现在拥有37项RISC-V领域发明专利,涵盖超标量向量融合架构、异构互联技术、动态功耗管理等方面。”睿思芯科创始人谭章熹表示,“市场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

目前,睿思芯科正推进服务器级CPU研发,整合自研的高端IP、向量加速单元及安全模块。此外,该公司还通过软硬件全栈自主化,打造国内首个完全基于RISC-V的高性能服务器生态闭环。

DPU能够通过卸载CPU中的数据处理任务,包括网络、存储和虚拟化,提升算力效率,从而降低与管理数据中心相关总体硬件成本。2020年8月,萧启阳创办了深圳云豹智能有限公司,将目标瞄向这一领域。“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单一的算力中心,而是一个高效且面向广泛业务场景的算力集群。这就需要我们打造一个算力和网络相融合的基础设施。”萧启阳介绍。

目前,深圳云豹智能有限公司所产DPU速率已达400Gbps。相比传统方案,该公司产出的DPU不仅在性能上提升了4倍,功耗还降低了50%以上。如今,这款DPU已成功实现商用。

目前,在数据与算力领域中,深圳智算中心与深圳数据交易所已渐入佳境,腾讯云、华为云、华傲数据亦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方向深耕多年,持续发力。一个AI产业链,已在深圳悄然成型。

图片
“鹏城云脑”项目,打造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算力基石。图源深圳商报

图片

催生众多创新应用

图片

腾讯混元、华为盘古、云天励飞“云天天书”……近年来,“深圳产”通用大模型以广泛的适用性和跨领域的泛化能力,推动AI技术进步和商业智能变革。与此同时,计算机视觉与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领域的显著进展,不仅提升了机器对复杂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还催生了众多创新应用和服务。

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在成立之初,公司就开始探索“端到端”模型,将感知、预测与规划3个独立的模型融合到一个神经网络里。“‘端到端’模型让驾驶环境全场景的理解能力更强,无须工程师编写冗长的代码去制定规则。”该公司技术合伙人、副总裁刘念邱表示,他们正拓展与海外车企合作,“无论是德系、日系还是韩系车企,都有意向合作客户。”

图片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该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其AI影像处理在内的多种技术已在智能影像设备领域形成核心壁垒,并在国内外拥有800多项授权专利。“AI为智能影像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正着力让AI搭配相机做产品,甚至跟机器人做一些结合。”该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刘靖康说,“本质上,我们要提供一个让AI进入用户生活的工具,而且要把门槛降得更低。”

记者体验时发现,产品内置的AI助手不仅可自动识别视频中“高光”瞬间,且在相机连接手机App后,还能收到自动推送的AI剪辑“精彩时刻”。与此同时,相关AI技术搭配自动成片功能,让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上手。

在深圳,元戎启行、影石创新的案例只是AI赋能“端到端”的冰山一角。时下,“AI+制造、医疗、家具与智能终端、公共安全与智慧城市、司法”等应用已不可数计。同时,当地发放“训力券”助力企业降成本、打造“零租”孵化器推动人工智能方向特色软件名园建设等利好政策亦层出不穷。截至目前,深圳仅“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已达200个。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罗云鹏

编辑:赖鼎睿

审读:黄淳 马丹 张海瑞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